《哪吒》能火向全国,是因为它踩中了,中国文化3个“隐形规则”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6 14:59 3

摘要:当年五年磨一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曾爆火,如今第二部再次强势归来。

文|南风

编辑|先锋谷影视娱评

春节档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大家都看了吗?绝对物超所值!

当年五年磨一剑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就曾爆火,如今第二部再次强势归来。

电影中不仅有热血沸腾的打斗场面,震撼人心的特效画面,还有很多关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它的成功,一个简单的原因,就是好看。

但这个好看的背后,其实是因为它踩中了中国文化的3个“隐形规则”。

说起哪吒,恐怕全国人民都不会陌生。

不论是在《封神演义》中,还是在《西游记》里,哪吒都有着非常高的人气。

就算不说哪吒这个主角,那些配角们也都有很高的知名度。

东海龙王敖广(电影改为敖光),龙王三太子敖丙,托塔李天王李靖。

还有殷夫人、申公豹、太乙真人、石矶。

甚至就连两只结界兽,也是一眼能看出来就是三星堆的文物。

这种基于传统文化改编的故事,理解起来门槛不要太低。

人物的名字早就已经刻进脑海里,只需要跟画面联系起来就好。

相比于外国电影里动不动就一串字符出来,告诉你这是人物名字,那记忆难度已经相当低了。

一旦减少了记名字这一个障碍,电影看起来就会轻松不少。

另外,电影中的各种道具和景色,也都是只有中国人才能懂的文化浪漫。

光是坐在莲花台上的丸子头哪吒形象,就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个造型太经典了。

而且这个形象背后还隐藏着很多文化内涵。

中国古代的未加冠的男子,以及未及笄的女子,头发都会梳成两个发髻盘在头上,称为总角。

很多人都会把莲花跟佛教联系起来,但其实早在唐朝时期,道教也在大量使用莲花图样。

碑林博物馆的老子造像法座下边,就是用莲花作为装饰。

而哪吒作为太乙真人的徒弟,坐在莲台上就合情合理了。

这些背后的故事可能很多人都不会花心思去了解,但是却从心底里觉得就该是这样。

这就是千年文化传承下的文化魅力。

还有哪吒收妖前的念白,土拨鼠们烧饭用的青铜釜,吃饭用的陶土碗,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就连章鱼哥身上盔甲的纹样,都能在古代文物中找到原型。

用现代的科技来传承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情感冲击不会太过强烈。

但无形中的熏陶,总会让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内心中感到十分亲切。

除了文化的共鸣,哪吒系列能火起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跟观众之间情感上的共鸣。

哪吒的精神内核,自诞生以来就是以反抗精神为主。

《哪吒之魔童降世》片尾,哪吒喊出的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不知道触动了多少人的内心。

这种对命运的反抗,对不公的抗争,跟现代社会中的个人奋斗和追求平等的精神高度契合。

再加上当下社会压力较大的背景,这种勇敢作出抗争的行为,更能满足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需求。

其实中国人向来都不愿意安于现状,所有人都在努力拼搏,为的就是拥有一个更加光明的未来。

所以这种抗争精神的代表人物,从来都能够在人群中获得很高的声望。

“听召不听宣”的二郎显圣真君杨戬,为了拯救自己的母亲,敢于和玉皇大帝叫板。

齐天大圣孙悟空,不满于歧视和压迫,哪怕是神仙居所他也不怕,就是要大闹天宫。

还有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哪吒三太子,在以往的故事里,要不是李靖手里的那座塔,他早就再一次打上天庭了。

杨戬反抗的是封建王权,孙悟空反抗的是封建神权,哪吒反抗的是封建父权。

他们敢于反抗这三座曾经压在老百姓头上的大山,所以大家将他们的故事传唱了千百年。

到了现代,反抗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反抗的精神却没有改变。

曾经的三座大山已经消失了,但新的时代总会面临新的问题。

反抗精神,就是叫人们在面临看似无法逾越的大山时,拥有与之拼搏的勇气。

现代创新的成功

当然,这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基于时代背景下的创新。

很多人第一次看到这版哪吒形象的时候,都会冒出一个念头:太丑了

诚然,传统印象里的哪吒,都是那种面容俊朗,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少年形象。

他手拿火尖枪,身绕混天绫,脚踩风火轮,威风凛凛,一身正气。

而魔童哪吒却完全颠覆了这个印象,化着烟熏妆,眼皮整天耷拉着,手还喜欢揣进裤子里。

活脱脱一个吊儿郎当的纨绔子弟,还没睡醒。

不过这就是一个大胆的创新,从看到这样的哪吒形象开始,观众就已经不自觉地开始打破心中对哪吒的成见,也暗合了“扭转命运”这样的一个主题

剧中的敖丙也进行了创新。

曾经不论在哪部有关哪吒的影片中,敖丙都逃不过一见面就被剥皮抽筋。

而《哪吒》系列电影中,利用“灵珠”和“魔丸”的设定,扭转了敖丙的命运。

曾经那个无数次在故事中惨死的小龙,如今也成了反抗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不过整个系列中,最大胆的创新,还是哪吒与父母的关系。

在传统的故事中,哪吒的父母总是脱离不了把他看做“妖”的目光。

尤其是李靖,在哪吒闯祸后,完全没有替哪吒说话的意思。

要么直接把哪吒交给东海龙王,要么就直接交给石矶娘娘,好像完全没有父子之情一样。

但是魔童哪吒的父母,宁愿穿铠甲都要跟孩子踢毽子,就是为了让哪吒能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有人说这种改编完全破坏了哪吒反抗父权的初衷。

但反抗父权,不一定要反抗父亲。

他们反抗的天界妖仙,反抗的无量仙翁,都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父权。

而恰恰就是这种符合了现代人们审美和价值观的种种创新性改编,提高了哪吒故事的大众接受程度。

况且,优秀的文化都是在创新中发展的,这种敢于颠覆传统的大胆创新,不也是对哪吒文化的另一种传承吗?

结语

不管是从文化传承方面,还是情感共鸣方面,亦或是创新发展层面,《哪吒》系列电影都做到了他们所能做到的最好。

《哪吒》系列电影,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段心灵之旅。

它也不单是一部简单的动画电影,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和时代精神的作品。

或许正是这些“隐形规则”的共同作用,才造就了《哪吒》如今直达巅峰的成功。

部分参考资料:

《封神演义》许仲琳——微信读书

世界从《哪吒2》爆火中看到什么——环球时报

《哪吒之魔童降世》导演:把哪吒画丑就是为打破成见——央视网

来源:先锋谷影视娱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