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被重构?《封神》是在创新,还是篡改汉族历史?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21:22 1

摘要:《封神》系列电影,是否在刻意破坏和篡改汉族的历史与神话体系?从强化蒙古元素到颇具争议的历史观,影片的创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传统汉族文化的叙事。

《封神》系列电影,是否在刻意破坏和篡改汉族的历史与神话体系?从强化蒙古元素到颇具争议的历史观,影片的创作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偏离了传统汉族文化的叙事。

电影里大量使用蒙古族音乐、服饰,甚至试图将商周历史与蒙古族起源联系在一起。这种做法,是否在削弱汉族历史的主体性?

更让人疑惑的是,导演乌尔善曾公开表示“汉族概念始于元代”。这一说法不仅缺乏历史依据,还可能影响大众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理解。

有观众认为,电影对蒙古元素的突出强调,可能带有某种“泛蒙古主义”色彩。影片是否通过放大蒙古文化的影响,来削弱乃至重构汉族文化的主体性?

这种叙事方式,在近代某些民族主义思潮中曾出现过。例如,“大蒙古国”的概念,或者认为周边民族是被“融入”蒙古文化的设想,都体现了一种以蒙古文化为中心的历史观。《封神》系列,是否也在延续这种思路?

影片对人物塑造的改动,也引发不少讨论。

姬发在电影中更加温和宽容,但少了原著中的果敢与王者气质,更接近西方“圣母型”主角。这种改编,让部分观众认为他的英雄形象被削弱,影响了角色成长的说服力。

邓婵玉则被改成战斗力极强的女战士,类似西方影视中的独立女性英雄。虽然符合当代潮流,但也让人质疑,电影是否过度迎合西方审美,而忽略了中国传统女性角色的塑造方式。

电影对道教和佛教元素的改动,同样引发争议。

元始天尊被弱化,不再是至高神祇,而更像是提供能量的辅助角色,神性被大幅削弱。

佛教四大天王的形象也被改变,不再威严神圣,而是变成了单纯靠武力的猛将,原本的文化内涵被简化。

“去神圣化”的处理,是艺术创新,还是对宗教文化的不尊重?这成为许多观众争议的焦点。

无论是“泛蒙古主义”可能引发的历史观争议,还是对宗教元素的颠覆性改编,这部电影带来的讨论,已经超越了一般商业电影的范畴。

在娱乐与艺术表达的同时,如何兼顾对中华文化的尊重?这,才是《封神》引发争议的关键。

来源:独家闲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