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春节档最炸的“催泪弹”竟来自周润发,在《唐探1900》中,70岁影帝周润滑化身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大佬白轩龄,西装革履的他,用演技封神,在法庭讲戏时举起一张染血的铁路合影,字字泣血的道出了华工在外的悲惨历史。
谁能想到,春节档最炸的“催泪弹”竟来自周润发,在《唐探1900》中,70岁影帝周润滑化身1900年旧金山唐人街大佬白轩龄,西装革履的他,用演技封神,在法庭讲戏时举起一张染血的铁路合影,字字泣血的道出了华工在外的悲惨历史。
图来源于网络
发哥的表演之所以封神,除了过硬的演技之外,更因这段剧情戳中了一段华人共同的历史创伤。电影里提到的《排华法案》、铁路华工“人肉清障机”的遭遇,全部是真实的历史。
图来源于网络
而故事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北洋政府。当时,中国刚刚结束封建帝制三年,登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位的袁世凯,又在一步步地谋划着他的“皇帝梦”了。这个时候,如何处理和欧洲列强的关系就更加微妙而复杂起来,袁世凯政府的做法是“谁都不得罪”,故而宣布中立。可弱小的中国却根本没有置身事外的“资本”。
图来源于网络
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国宣战的名义侵入山东,实现其扩张野心;为此,北洋政府试图参战,计划围攻胶州湾的德军来阻碍日军对山东的控制,但日本在国际社会极力阻挠,中国寻求参战未果。正在北洋政府参战派苦于“投靠”协约国无门之时,1915年,协约国主要成员法国的驻华公使主动找上门来,与北洋政府秘密谈判中国劳工招募事宜。
图来源于网络
为表诚意,法国代表团特意张贴了这样的招聘华工广告:“带着至少5年的合同去法兰西吧!你的年收入将达到2000法郎,回来时你将成为大富翁!”这则广告对当时生活困难、收入较低的中国百姓而言,无疑是一个天大的诱惑,但他们做梦也不会想到,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场漫长的噩梦。
虽然英、法两国与北洋政府签订了正规、平等的用工合同,且都杜绝了“参战”之类的词语出现,甚至还有驻华公使出具保证,“不使华工参加战务”,但这只是双方默契的表面文章。华工赴法后,多被派往兵工厂,制造运输军需物资,还有更多的华工在战场上挖战壕、修工事,从事着工兵的任务。
图来源于网络
招工合同签订后的3个月,14万中国劳工以“以工代兵”的特殊方式,远渡重洋前往欧洲前线,间接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协约国把这支劳工部队命名为CLC——“中国劳工旅”。
1916年,正是欧洲战场打得热火朝天之时,一批批的中国劳工被输送到法国,他们建工事、挖战壕、修铁路、架桥梁...以中国人特有的勤劳坚忍从事着艰苦的战地后勤工作。
尽管华人劳工任劳任怨地承担了各种繁重工作,但却没能换来应有的尊重和薪水。他们的地位相当低下,在白人眼里,他们甚至不如黑人和印第安人,是最底层的苦力,是廉价的“猪仔”、“赊单工”,是可以随意鞭打、欺辱的对象;他们的收入很微薄,只有5法郎,而这仅有的5法郎,还要被扣除伙食费、住宿费、装置费和医疗保险,最后拿到手的仅有两法郎50生丁,而这笔可怜的薪水,竟然比不上法国一匹军马的饲料费,可见华人劳工的命运是多么的凄惨。
图来源于网络
有道是“弱国无外交”,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不止没有外交发言权,可以说几乎失去了所有权益,华工就是近代中国饱受欺凌的一个缩影。
总计14万名赴欧华工中,法国招募了4万多名,他们分别来自中国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等省份;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被骗去工厂、矿山工作,一部分人被安排到军工企业当苦力,大部分人则被派往前线。
图来源于网络
期间,许多华工死在了长途航运的途中,有的死于繁重的劳动,有的死于英法军队的残酷殴打,更多的则死于前线,超过2万名华工埋骨他乡,终生没能回到故土。
一战的血腥和惨烈是空前的,华工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号称“欧洲第一强”的法国,在一战中青壮年男子死亡率高达13.3%,这就导致法国劳动力奇缺,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很多女性不得不进入工厂,顶替男子的岗位。
图来源于网络
正是出于这样的现实,法国政府很快出台了相应法令,允许并支持法国女子与华人劳工结婚生子,并许诺这些劳工可获得留法居住权。就这样,从一战中幸存下来的劳工,得到了活下去的机会,可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
一战结束后,法国政府统计留法华工大约为3000余人,数年后又把这个数字扩大到了1万余人。即便照此判断,牺牲或者病亡在欧洲的华工也在万人左右;死难华工中有名有姓者只有1874名,埋葬在法国、比利时的69个公墓中。
图来源于网络
1998年,法国政府在巴黎13区中国城内竖立了一座纪念碑,纪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法国捐躯的中国劳工和战士,中国劳工的贡献终于获得尊重。
如今,许多中国劳工的后代以华侨身份定居在欧洲,享受着安定的生活,可对他们而言,中国这个心中永远的故乡,却再难回去了。那段华人劳工的悲惨过往,也随着他们的逝去和西方的刻意忽视,而逐渐消失于历史长河中,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来源:巡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