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没有滤镜的美颜战士,没有手撕鬼子的神剧套路,画面甚至也不够高清,时隔39年,2025年春节,在高铁站等车的空闲,手机上刷到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不知不觉被深深震撼到了,忘记了候车室的喧嚣与燥动,握着手机早已泪流满面!
“谁敢把后门走到战场上,我偏要她的儿子第一个扛着炸药包去炸碉堡!”
没有滤镜的美颜战士,没有手撕鬼子的神剧套路,画面甚至也不够高清,时隔39年,2025年春节,在高铁站等车的空闲,手机上刷到了谢晋导演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不知不觉被深深震撼到了,忘记了候车室的喧嚣与燥动,握着手机早已泪流满面!
39年了,《高山下的花环》为什么会被称作无人能超越的战争片?
一、反英雄叙事
《高山下的花环》赵蒙生开局从“逃兵”到英雄的挣扎,打破了常规战争片“高、大、全”形象模板。
赵蒙生的母亲原本打算让儿子来捞资历,然后用自己的特权“曲线救国”,把赵蒙生调回城里。
赵蒙生怀着官二代与普通农家子弟,从出身本质都不一样的心态,心安理得的在部队摆烂等回去的调令。
不期而遇的越战爆发了,一切都脱离了掌控,战争铁与血的洗礼,最终让赵蒙生完成了从“逃兵”到“英雄的转变”。
后面悲情英雄靳开来的荒诞遭遇,更是撕开了固有拍摄的遮羞布。
在攻占越军堡垒后,全连战士因为没水喝都渴的不行,直接影响到了部队战斗力。靳开来带领战士砍甘蔗,回来路上不幸踏响地雷,壮烈牺牲。
靳开来牺牲后,上级领导以他“私自砍甘蔗违反战场纪律”为由,取消了靳开来的立功奖励,这种拍摄手法,简直就是反套路界的YYDS。
二、对特权的社会批判
梁三喜的欠账单,浓缩了一个时代从农村走出来的军人,与农村原生家庭血肉相连的愧疚与责任。
没有特权的老百姓 ,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卖了家里的猪和粮食,为了省钱,走路到部队,最后还得用梁三喜的抚恤金还债,这种战争片的拍摄手法,既现实又真实,无人能超越。
“中国是我的,也是你的”,家人与大义,雷军长也难两全。雷军长的的儿子“小北京”,只有烈士陵园的墓碑知道他的名字。在雷军长面前,没有特权 ,只有在子弹面前的人人平等。
这个春节,当有人在热搜上为大S的去世流泪,或许更该记住梁三喜用血汗钱还债的欠单,记住靳开来那封没寄出的家书。这些未被浪漫化的残酷真实,才是对“最可爱的人”最深的致敬——他们不是数字,是一个个活过、爱过、愤怒过、恐惧过的生命。
如果《高山下的花环》重拍,导演敢在战争片中,拍出英雄的“不完美”吗?如果梁三喜的欠账单发生在今天,拍摄的结局会超越39年前吗?
来源:楼顶晒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