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脱去了新春的节庆,得到充足休息的人们,带着新年新气象,重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文|轻岛
编辑|洲洲影视娱评
随着春节假期的结束,年味逐渐离开每个人的生活。
脱去了新春的节庆,得到充足休息的人们,带着新年新气象,重新投入到生产生活中。
而对于电影行业来说,新年的过去,也意味着厮杀火热的贺岁档战场,也终于获得短暂的宁静。
在今年的贺岁档电影中,不少作品都为观众和市场,递上了自己真实的答卷。
无论是斩获开年最高票房的《哪吒2》;
还是话题度最高的《蛟龙行动》《封神2》。
口碑是好是坏,作品优秀与否,都能通过各大媒体平台,以及观众票房表现出来。
但无论是褒奖,还是赞美;
这些在贺岁档电影,都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这都是源于内地的“电影作品”。
而曾经风靡一时,描述香江往事的“香港电影”;
已经很多年在贺岁榜中籍籍无名。
究竟是何原因?让曾经享誉世界的香港电影,如今风光不再!
曾几何时,在那个日新月异,力求变革的时代,香港是多少人心中的模范与向往。
无论是香港“亚洲四小龙”的繁荣,还是灯红酒绿与爱恨情仇。
都吸引着不少内地青年,一心只求探索香港那神秘面纱背后的美貌。
不光是香港的社会生活,衣食住行。
作为社会文化的集大成者,香港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被内地,甚至是全世界的观众所爱戴!
尤其是对于内地的电影观众而言,电影更是直观了解香港与外界的一条通道。
叉烧包、代客泊车、社团与大佬……
无数在现在看起来平平无奇的词汇,在那个时代,正是来自于香港的稀罕物。
可以说,香港电影代表着无数中国人的童年,甚至是青春回忆。
而造成香港电影如此盛况的原因,自然也无法离开内地社会经济的变化。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香港电影就得以闯入内地市场。
当时的内地电影市场,还是一片方兴未艾的景象。
此时港内影视行业,已经高度商业化!
凭借着拥有成熟制作流水线、运营水平的香港电影,一经亮相,便大杀四方!
像是著名的喜剧片《三笑》,历史片《屈原》,在内地一经上映,立刻收获满满好评!
看到香港电影在内地如此受到欢迎,港内诸多大佬,也逐渐重视起香港片进内地。
而随着内地与香港的愈发靠近,两地的影视人才,已经不满足于简单地“引进”。
1983年,香港导演张鑫炎拍摄的《少林寺》,登陆内地市场。
这不仅仅是一部“武侠文化内地传”的商业电影;
更是首批在内地拍摄的香港电影!
有了张鑫炎这等“第一批吃螃蟹”的事例,与《少林寺》的突出表现;
两地的电影事业合作,开始进入旺盛生长期。
逐渐融为一体有了《少林寺》在前面打样;
香港和内地,在电影行业,开始了紧密合作!
其合作内容,也随之开始逐渐深化。
从最开始的“香港电影内地拍”;
再到“公司与制片厂强强联手”。
可以说,香港和内地一点点相互磨合着,走在了一起。
这其中的佼佼者,就是那部享誉世界的电影佳作——《霸王别姬》。
这部由陈凯歌导演的电影,不仅大胆的采用了“香港+内地”双编剧的配置;
更是在演员阵容上,引入了当时最火的影视歌星——张国荣出镜!
正是这样极其高端的配置,使得《霸王别姬》在内地、香港广受票房。
更是为陈凯歌捧回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桂冠!
以至于很长时间,说起中国电影,不得不提的便是《霸王别姬》!
而《霸王别姬》的成功,只是“港片闯内地”一个例证。
推动香港电影拥抱内地的,也不只是港片人自己的选择。
一方面,香港和内地电影的合作,伴随着香港回归的脚步,逐渐加深。
另一方面,曾经香港电影,也如风中柳絮一般,裹挟在更大的浪潮中,面对着生死危机!
90年到中后期,一股金融海啸,席卷东亚各国各地区!
其中就有当时刚刚回归,还未摆脱动荡的香港。
虽然在中央强有力的指挥下,秉持着“先救香港”的理念,成功化解了这场危机。
但是作为每年靠出口赚钞票的香港电影,却在东亚各国、地区买不上价了。
片源减少、剧本古板的港片,开始被好莱坞出品挤走自己的生存空间。
当年的黄金时代,也随着成龙、李连杰等影星的出走,成为了泡影。
而在香港电影最低沉的时候,国内市场又一次伸出了手。
2003年,香港与内地签订“CEPE”协定。
此后的香港电影,将和内地电影一样,作为“国内电影”,登上中国院线!
这也就意味着,香港电影的内部市场,在一瞬间扩大了十余倍!
即便出口不佳,也靠着国内电影市场,香港电影也能获得不菲的回报!
渐渐地,恢复元气的港片,开始逐渐发力国内市场。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此时的香港电影,将开启他们第二个黄金年代时期;
却不想,这也是香港电影,逐渐走向籍籍无名的开始。
不声不响的沉寂在CEPE签订之后,香港电影是获得了一段短暂的春天。
《门徒》《无间道》《大兵小将》等电影,在国内市场大杀四方!
其中部分作品,在21世纪20年代的今天,依旧保有热度!
可渐渐地,人们发现,香港电影逐渐失去了那种吸引力。
不管是专业人士,还是市场反馈,香港电影已经无法像之前一样,吸引内地观众走进影院。
这种情况,也存在在贺岁档票房总榜上。
从贺岁档概念引入内地以来,香港电影一直就是榜单上的常客!
但随着香港与内地电影人的广泛合作;
港片的概念,正如泡在水中的泡腾片一样,逐渐消失在庞大的市场海洋中。
渐渐地,榜单之上,已经难得见到一次香港电影。
虽然每年贺岁档总有港片的出现;
但榜单之上,已经大多数是内地出品的国内电影。
而港片的没落,不仅体现在作品收入上。
据香港票务公司统计,2025年除夕到初四的这几天内,香港票房总收入不过3060万港元。
而内地的同等时间票房总收入,已经轻轻松松突破亿元。
在两地电影行业差距如此之大的背后,不仅是社会经济的差别。
近些年来,香港电影的题材已经偏向僵化;
警匪、缉毒、抢劫、破案;
类比上个世纪,那勃勃生机的创作题材,现在的港片似乎已经“黔驴技穷”。
而以《流浪地球》《哪吒》等为代表的内地电影;
凭借着愈加成熟系统的工业化,逐渐胜过香港电影的制作。
此消彼长之下,内地电影的崛起,显而易见。
结语从当年的一座难求,到现在的萎靡不振。
可以预见的是,香港电影要想恢复往日的黄金岁月,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们也希望,未来的某一时间,我们能看到香港电影从泥潭中站起身来。
继续以独具特色的叙事风格、角度,带领新生代港片人;
再度走进千家万户!
部分参考资料:
新浪财经:香港贺岁档票房仅3060万港元,同比大跌37%
新华社:示范、融合、合力——改革开放进程中的香港与内地电影发展之路
央视网:2025,电影院见!春节档电影片单发布
百度百科
图片源自网络
来源:麒麟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