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尔善:殷郊的形象用了新技术 希望观众能有新鲜感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5 09:07 1

摘要:“我希望通过《封神三部曲》让外国观众更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世界。”2023年暑期,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封神第一部》)成为暑期档“黑马”,斩获26.34亿元的票房。时隔一年半,《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封神第二部》)于1月29日大年初一与观众

“我希望通过《封神三部曲》让外国观众更了解中国人的心理世界。”2023年暑期,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封神第一部》)成为暑期档“黑马”,斩获26.34亿元的票房。时隔一年半,《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封神第二部》)于1月29日大年初一与观众见面,影片接续上部情节,讲述姜子牙(黄渤饰)和姬发(于适饰)坚守西岐,邓婵玉(那尔那茜饰)、闻仲(吴兴国饰)率魔家四将等殷商大军前来征伐,继续争夺“封神榜”。近日,该片导演乌尔善、主演于适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解读《封神第二部》新增角色及人物关系,分享幕后制作技术和影片传达的文化价值。于适还谈及在海外宣传电影时的经历:“能带着中国的作品和海外观众见面,我非常骄傲。”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姬发和邓婵玉有价值观的碰撞”

环球时报:《封神第二部》中新出场的角色是如何选择的?姬发这个角色又有哪些变化?

乌尔善: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甄选角色,把《封神演义》里最有代表性、性格设定和情感关系最有特点的人物保留下来。比如《封神第二部》出场的闻仲,他虽然站在反派阵营,但又有正面的立场,命运很有悲剧色彩,何况他的造型很酷,脑袋上还有第三只“眼睛”。魔家四将是咱们中国人都非常熟悉的,经常出现在寺庙当中的传统造像,中国的神话史诗电影里一定要有他们。

邓婵玉是东征西战的将军,像评书或古典小说里经常有穆桂英、梁红玉、樊梨花,这些有力量的女性角色本身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那尔那茜来封神演艺训练营当助教时,我觉得她的形象太特别了,英气十足,于是我说服她去试镜。她的训练强度很大,我想真正的邓婵玉也是这样,从小训练“弓马骑射”,成为最拔尖的战将,大家视她为带兵打仗的先锋。

于适:姬发的人物走向就是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过程。《封神第一部》的姬发还是青少年,没有形成自己的是非判断,直到影片结尾终于觉醒,认识到殷寿的真实面目。第二部姬发处在转变过程中,就好比我们初入社会,面临许多想象不到的挑战。这其实和现代人的成长很相似,谁也不知道明天会遇到什么问题,唯一能做的就是解决它、继续往前走。

环球时报:姬发和邓婵玉是怎样的关系?两人之间有哪些交锋?

乌尔善:姬发和邓婵玉有价值观的碰撞。邓婵玉征伐西岐并不只是为了殷商,而是为了继承先父遗志,为邓家赢得荣耀。她内心始终坚守原则,想用最快的方式抓住姬发、结束战争,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姬发则一直坚守善良的底线,他并不想杀死邓婵玉,姬发那句“我为了活人而战。而你呢?你为死人而战。”也让邓婵玉重新反思战争的意义。我很喜欢这一组人物关系,他们棋逢对手,有强者之间的惺惺相惜,在交锋中互相影响,最终都反思了自己的误区,做出符合价值观的选择,守护自己内心的信念。

于适:我和那尔那茜有马上、陆地和水中三种不同场景的打戏。打戏的配合很重要,例如她有很多摔我的动作,但我体型体重本就比她大,穿上铠甲后更重了,我就会在摄像机拍不到的地方托一下、帮助她发力。怎么借位、在哪个节点配合,这些我们都会在训练场反反复复地练,在保证双方安全的情况下呈现好打戏。

“很幸运赶上了新技术”

环球时报:影片画面如何体现中式美学?殷郊“三头六臂”的形象灵感来源于哪?

乌尔善:片中选用的元素必须来自中国经典文化,这是我一直坚持的原则。《封神第一部》里从盔甲到建筑装饰大量运用了殷商青铜器的美学元素,《封神第二部》里的幻想角色如魔家四将,造型源自唐代吴道子的《八十七神仙卷》,墨麒麟、雷震子的形象来源于元、明时期的寺庙彩塑壁画。

在民间传说中,殷郊有三头六臂,蓝色皮肤、赤红头发,长着獠牙。我们在电影中用到了这个形象,不仅是因为视效很炫,还从戏剧和心理学角度找到依据。殷郊(陈牧驰饰)本是商王的继承人,却被父亲所杀,他内心愤怒、悲哀,可他又一直想成为好儿子。于是我们就把“三头”设定为殷郊三重心理的投影,有压制不住的愤怒和暴力冲动,悲哀的一面又像个哭泣的孩子,这都是他心理状态的外化。

殷郊的形象用到了2023年才出现的“体积捕捉”技术,目前全世界只有洛杉矶有一台机器。我们在那里花费了两周时间,用150台摄影机记录演员各种情绪下的表演,把捕捉到的表演贴到数字模型上,再用数字技术补充红头发、巨人般的身体等造型细节。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电影里用到这项技术,我运气还挺好的,希望观众也能有新鲜感。

环球时报:《封神三部曲》所有戏份一起拍摄,表演时如何区分不同阶段的人物状态?

于适:《封神三部曲》按照场景拍摄,有时上午还在拍《封神第二部》,下午就要拍《封神第三部》,要迅速地切换状态,这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我能做的就是提前把所有案头工作做好,熟读剧本,揣摩姬发不同时刻的心理,把每一场戏的任务和目标定好,整理成文字。这样在现场就会减少时间成本,让自己快速进入状态。

带着作品去见海外观众

环球时报:在海外宣传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

于适:有一次我因为工作去法国,遇到两位法国友人拿着姬发的照片找我签名,她们说非常喜欢这部电影。还有一次是在《封神第一部》法国放映现场,观众的反响特别好,他们对底蕴深厚的东方文化很感兴趣,会问“这件衣服上的图腾是什么?神仙身上是什么山水图?”这部电影打破了国外观众对中国商业大片的认知,我在他们的眼神和激动的表达中深刻地感受这一点。作为中国演员,能带着中国的作品和海外观众见面,得到他们的反馈,我非常骄傲。

环球时报:为什么称观众为“荣誉出品人”?《封神第二部》海外上映后有宣传计划吗?

乌尔善:称呼“荣誉出品人”既出于情感也出于现实。如果《封神第一部》没有得到众多观众支持,我们很难完成《封神第二部》的后期制作,所以我觉得一定要回馈观众,去和观众见面、道谢。《封神第一部》路演时我听到很多观众的建议,自己也产生了新的想法和要求,于是在2024年1月又进行了4周的补拍。

今年春节,《封神第二部》在全球超1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上映,我们特别希望能做全球路演,可惜时间上来不及。在春节期间把中国神话故事带到海外,这很有意义。

环球时报:希望通过《封神三部曲》传递怎样的文化价值?

乌尔善:“封神”这样绵延3000年的神话故事,它一定投射了我们中国人的共同心理和价值标准,我想家庭和成长就是其中之一。改编剧本时,我看了很多神话故事,中国人“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尽管大家接受神话故事里的各路神仙,但我们相信的还是人,认为人的行动会改变一切、善与恶都在于人的抉择。就像“封神榜”虽然法力很强,但关键还是在于谁去运用它。我希望通过《封神三部曲》让外国观众更了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与情感价值。

来源:西安广播电视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