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与其呼吁去电影院看,不如学哪吒2多花时间打磨作品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4 19:35 1

摘要: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00亿票房杀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八,单日最高排片达99场,甚至让濒临倒闭的影院“起死回生”。然而,这场狂欢背后,却是张艺谋、成龙、陈宇等电影人疾呼的行业危机——当“短平快”的短视频吞噬观众

2025年春节档,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以100亿票房杀入中国影史票房榜前八,单日最高排片达99场,甚至让濒临倒闭的影院“起死回生”。然而,这场狂欢背后,却是张艺谋、成龙、陈宇等电影人疾呼的行业危机——当“短平快”的短视频吞噬观众耐心,当“中老年化”的创作思维困住创新,当影院空座率成为常态,中国电影需要的不只是一部爆款,而是一场从内容到生态的“逆天改命”。

2024年,中国电影市场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寒冬:国庆档票房创五年新低,暑期档同比暴跌44%,连张艺谋御用编剧陈宇都坦言“问题积攒到了临界点”。影院经理戴茜的困惑极具代表性:豆瓣8分佳作《里斯本丸沉没》票房惨淡,葛优主演的《爆款好人》被观众吐槽“老套”,投资3亿的《危机航线》仅收2.43亿票房。观众用脚投票,拒绝为“套路化创作”买单。

更致命的是,电影人与观众的“共识”正在瓦解。徐峥的《逆行人生》因“美化现实”遭舆论反噬,陈思诚的文艺片《解密》票房遇冷,连《热辣滚烫》也陷入性别议题的争议漩涡。

中国电影用力过猛,急功近利,哪有艺术可言,不去电影院只是大家不想浪费自己的时间和金钱。

逐利太过,没功夫打磨剧本,却跑市场怪这怪那,大家没说你们满身铜臭儿就已经烧高香了。

《哪吒2》的突围:用“五年匠心”对抗“流量快餐”

《哪吒2》的逆袭,恰似一剂强心针。这部耗时五年半、动用4000人团队、打磨1948个特效镜头的作品13,以“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燃魂内核,撕开了行业的阴霾。

技术霸权下的“笨功夫”

导演饺子曾坦言,制作周期远超预期,“三到四年能做完,但必须做到最满意”。陈塘关大战的美术设计耗时半年,特效镜头占比80%,最终呈现的视觉奇观,让观众感慨“每一帧都是人民币燃烧”。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坚持,与短视频时代“三分钟解说”形成鲜明对立——张艺谋痛批的“电影解说”消解了沉浸感,而成龙呼吁的“影院仪式感”,在《哪吒2》的IMAX巨幕中得以重生,以“五年磨一剑”的匠心打破魔咒!

影片金句“父辈的经验毕竟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还需你去闯”,直击中国式亲子关系的痛点。李靖从“权威父亲”到“反思者”的转变,哪吒从“叛逆魔童”到“自我觉醒”的成长,不仅是对传统神话的解构,更是对当代青年“挣脱桎梏”的隐喻。

当银幕外的年轻人高呼“这才是我们想看的国漫”,《哪吒2》已超越娱乐产品,成为一场文化共鸣的盛宴。

《哪吒2》的成功无法掩盖行业的深层危机。内容、观众、资本构成的“三体问题”,正在撕裂电影生态:

内容困局:陈宇指出,主流导演“中老年化”导致创作思维脱节。《封神2》《唐探1900》等续作依赖IP红利,却难掩创新乏力。

观众分化:郁刚等从业者坦言“市场的底层逻辑已失效”。年轻观众沉迷短视频,中年群体对“套路化叙事”审美疲劳,而《哪吒2》的合家欢属性恰好填补了这一断层。

资本焦虑:2024年A股影视公司超半数亏损,光线传媒凭《哪吒2》一枝独秀,但更多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停滞——正如《流浪地球》副导演郁刚所言:“许多演员下半年无戏可拍。”

《哪吒2》的启示在于:好电影永远是刚需,但行业必须直面三大重构:

内容重构:拒绝“数据算法创作”,回归人性共鸣。如陈宇在《坚如磐石》中探索的“人性灰度”,或《哪吒2》对传统IP的现代化解构,证明只有深挖情感与价值观,才能穿透圈层。

体验重构:张艺谋、成龙捍卫的“影院沉浸感”不可替代。河南某影院为《哪吒2》开设2000人巨幕厅,观众感叹“在影院找到春运的感觉”,这正是短视频无法复制的“集体仪式”。

生态重构:政策需扶持中小成本创新,如“电影惠民消费季”投入6亿补贴,但更需打破“唯票房论”,鼓励多元类型片。陈宇与张艺谋合作的《狙击手》以“单场景叙事”实验证明,类型突破同样能赢得市场。

《哪吒2》的爆火,恰似一声惊雷:当行业深陷“至暗时刻”,唯有极致的内容匠心与深刻的情感洞察,才能唤醒观众的“电影院信仰”。

哪吒那句“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不仅是角色的宣言,更应成为行业的战书——与其抱怨观众流失,不如用作品证明:电影,仍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造梦机器。

《哪吒2》一周47.29亿,票房占比71.3%或许说明中国电影真不是观众问题!

观众从未抛弃电影,但电影必须学会不再讨好资本,而是忠于人性。

当哪吒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时,中国电影需要的正是这种“逆天改命”的勇气——打破IP续作的路径依赖,撕碎数据算法的流量幻觉,在技术与故事的刀刃上,找回电影的尊严。

来源:捷报来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