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倒数第一,活该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3 07:33 1

摘要:《蛟龙行动》目前豆瓣6.6分,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上不下,既没有烂到让人愤怒,也没有好到让人觉得值回票价。《蛟龙行动》就像是在“蹩脚的主旋律命题作文”与“中规中矩的战争片”之间横跳,最终连基本的叙事都没做好。

正文

今晚是春节档最后一部:

《蛟龙行动》

《蛟龙行动》目前豆瓣6.6分,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不上不下,既没有烂到让人愤怒,也没有好到让人觉得值回票价。《蛟龙行动》就像是在“蹩脚的主旋律命题作文”与“中规中矩的战争片”之间横跳,最终连基本的叙事都没做好。

我过年之前就看了,观影体验并不好,给的不及格。当时对春节档总体质量很乐观,觉得这部就是最差的一部了,但看到现在,尤其看了《封神2》和《射雕》之后,对目前票房倒数第一的它也多了点怜爱——虽然故事一塌糊涂,台词文本一塌糊涂,片子80%都一塌糊涂,但相比那些片子,剩下的20%它是真的花钱了啊,大量一看就是实拍的东西,实打实的潜艇,动作戏演员也一看就是在炸点边上搏命演出,不容易是真的不容易。

最后出来的观感就很复杂,一边觉得可惜,如此大的投资,这么辛苦的演员,最后碰到这么烂的剧本。一边又觉得活该,电影是结果论的艺术,观众没义务为你的倾家荡产和演员的不容易买单。

我私人的同情也不能影响我给大家的评价,所以就还是实话实说吧。

对《蛟龙》的不满,很大程度上有它作为8.2分的《红海行动》的续作的原因,《蛟龙行动》顶着“国产战争片天花板”的称号,真要线性对比下来,《蛟龙行动》就是不及格的。

《蛟龙行动》几乎放弃了《红海行动》的全部优点,对创作路径来了个致命偏移。

首先,《蛟龙》的锚点是悬浮的。

《红海》的故事之所以能感染观众,因为它在宏大叙事的主旋律里找到了一个微妙的着力点——救人质,这就让喊口号的主旋律感没有那么重。

而《蛟龙》是反过来的,《蛟龙》的设定是在未来的某一天,海军截获一个重要情报,一辆潜艇密谋在海底引爆核弹来威胁亚太安全。

片子没有交代是多远的未来,也没有给敌人一个像样的身份,只有一个潦草又宏大的动机,导致所有人努力的方向是一个好像只会在碟中谍里出现的目标,拆掉反派在海底埋的一堆超级核弹,这约等于在拯救半个地球,宏大上叠加宏大。

在这悬浮的锚点之下,剧情的重大转折也根本没有有效叙事,全都类似于通过唱歌,念宣传语等口号去推。民族情绪可以给电影加情感冲击,但不可能让观众忘记这里应该要讲故事,要逻辑。

比如,片子里最重要的一个转向,即此次行动是怎样发现超级核弹并阻止这场危机的,竟然是因为发现不远处一个潜艇内有枪声,艇长就极其人道主义地下了要去救援的决策。不明所以地,不分善恶地,也不知道谁和谁在打,就这样去救了看似弱势的那一方。这一救,导致自己的潜艇受创,系统瘫痪,艇员牺牲,蛟龙小队也差点全军覆没。

在生死存亡之际,艇长扭转局势的策略,并非下令进行一套热血的战术配合,而是掏出了一支口琴,吹起了煽情的音乐,就这样,受伤的战士们又振作起来了,系统也运作起来了。

一顿浓墨重彩后,从那个潜艇里唯一救出来的天降NPC用最后一口气说出了海底核弹的绝密计划。仿佛是为了这口醋包了一盘饺子。

这是一种丝毫不讲逻辑的主线推进——竟然有军事行动的决策逻辑是“听见哭声就要救”,且不计代价。竟然有拯救世界的主线任务藏在支线救人的隐藏副本里。

《红海》当年还有一个优点,是坚持群像戏的方向,通过物理分工,也就是每个角色的能力,还有心理联动,也就是每个角色的性格和羁绊,让观众在角色牺牲的时候因为对ta熟悉而落泪。但《蛟龙》在这点上极为拧巴,一会儿想分点戏给群戏,立马又拉回到于适黄轩的往事,两边不靠,两边都写得很差。

电影用了大量镜头给观众看团队协作,但分工和人物刻画几乎没有,前半部分甚至分不清谁是谁。在技术分工里只记住了一个声纳兵王俊凯,因为导演给了他大量镜头去展现技能,但背景故事和性格描写也是没有的,所以在王俊凯辨别出敌艇声音时,观众也感受不到深刻冲击。

于适和黄轩这两个角色则在闪回中不断被强化,比如在作战中,于适回忆起自己过去在军校的训练,黄轩则陷入他曾经执行任务失败的心理创伤。问题是,这些插叙对当下的战局没有任何帮助,反而让本已不够流畅的节奏进一步崩坏。

更让人不解的是对佟莉这一角色的处理。在前作中如此出彩的角色,在《蛟龙》中,她的戏份被大幅削减,几乎成了背景板,居然临死才有独属于她的戏份,在没有任何情感积累的情况下,这唯一的一个蛟龙队员的牺牲都没有给观众冲击感。

这部好像也舍不得有人牺牲,让整个明明很艰巨惨烈的行动却难度不大,角色明明凡胎肉体却总能在绝境中毫发无伤地突围。

还有一个最致命的改动,《红海》的优点之一是场景非常简单,寻求的是写实感,这种写实性和军事片在一起是1+1大于2的效果。在这部里,写实性被摒弃了,转而追求未来感,最后那个绿油油的激光室,呈现的效果有一种我们的军人误闯漫威片场的不和谐感,特别滑稽。

再来聊聊《蛟龙》在主旋律表达这一块,是否合格。

《蛟龙》有一问题是,陷入了对军事技术崇拜的迷思。作为军事片,《蛟龙》对装备和作战环境的展示无可厚非,但全片充斥着大量军事术语轰炸:方位多少、艏倾多少、海速多少、水文要素、跃变层、损害管制、装订诸元……仿佛不是在看电影,而是在听一堂军事技术课。

片子里还有一个情节,是一位艇员去各个舱送绿植,这一过程像逛大观园一样把每个舱都呈现了一遍。本意应该是去体现他们的职责,却成了脱离情节的冗余片段。

不是说军事片不能有这些,而是当军事细节从战术辅助沦为技术展览的时候,就削弱战争的冲锋感和硝烟味了,反而不再是一个可信的战斗空间。

在正面人物的塑造上,是失真的美化。仰拍镜头里,海军制服笔挺,器械锃亮,主角群更像是传奇人物,而非极端环境下奋战的普通士兵。

片子的反派则直接被设置成了一个空洞的符号。一场国际冲突以一种非常简单的方式被预言——将亚太与西方对立起来,粗暴地进行虚空索敌。

西方某国内部突发极端叛变,没有任何背景交代,没有任何动机探讨。一方叛变,另一方抗争,这种“黑白分明”的敌我对立可能让观众觉得对方的行为是出于纯粹的恶意,而非政治、经济或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

总的来说,《蛟龙》的口碑更像是观众对于某种创作路径的疲惫预警,当主旋律电影放任叙事逻辑在“爱国即正义”的万能公式里裸奔时,我们终将在爆炸特效的轰鸣里,听不见真正的波涛声。

音乐/配图/《蛟龙行动》

来源:文化产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