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家走进电影院,大多是冲着哪吒和敖丙这对好兄弟去的,毕竟第一部里他们的精彩表现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今年春节档热闹非凡,可要说最火爆的,还得是《哪吒之魔童闹海》。
上映没几天,票房就一路狂飙,接连打破多项影史纪录,成为了观众们热议的焦点。
大家走进电影院,大多是冲着哪吒和敖丙这对好兄弟去的,毕竟第一部里他们的精彩表现实在让人难以忘怀。
可当你看完电影就会发现,在这部影片中,有一个角色的光芒丝毫不亚于主角。
甚至可以说,他才是《哪吒2》最大的亮点,不仅隐藏了导演的秘密,更是影片大火的原因之一,他就是申公豹。
在《哪吒2》里,申公豹的形象被塑造得极为丰满,彻底打破了观众以往对他的刻板印象。
回想起第一部,申公豹那句“人心中的成见就像一座大山,任你怎么努力也休想搬动”,让不少观众印象深刻。
当时大家可能只觉得这是申公豹对自己身世和遭遇的感慨,可到了《哪吒2》,这句话的含义被无限放大,甚至成为了理解整个影片的关键线索。
电影中,申公豹的故事线可谓是跌宕起伏。
当观众看到申公豹刀子嘴豆腐心,给百姓送药材治病,自己舍不得吃丹药,全都留给家人时,心中对他的好感瞬间爆棚,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可紧接着,主创就给申公豹出了一道绝世难题。
他遭遇了父亲断臂、弟弟惨死的悲剧,而弟弟死前竟然指认杀他的是哪吒。
申公豹愤怒地望天,又望向哪吒父母,此时他眼中的陈塘关已经生灵涂炭,哪吒父母也不见踪影。
看到这里,相信很多观众都和我一样,心想申公豹肯定要误会哪吒,甚至会痛下杀手,来一场“豹豹怒屠陈塘关”的狗血剧情。
毕竟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这样的情节屡见不鲜,观众们也很容易产生这种条件反射式的道德预判。
再加上上一部申公豹就有着反派的嫌疑,大家更加笃定自己的猜测。
然而,到了影片结尾的反转之际,我们才发现,申公豹远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
他并没有被情绪冲昏头脑,而是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推理出了真凶。
他不仅没有误会哪吒,反而用尽全力保护哪吒父母,努力保护陈塘关,甚至不惜冒着牺牲的代价,去对抗大反派、三条恶龙和众多海妖。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在如此紧迫的时刻,带哪吒父母逃跑的时候,还不忘带上能将人石化的夜叉。
这意味着,他在推理出谁是真凶的时候,就已经在为哪吒父母思考脱困的办法了。
申公豹这一系列的举动,展现出了他坚毅的心智和高尚的品格,完全配得上他多年来的苦修意志。
而他挥出长鞭,一飞冲天以一敌万的壮阔之景,其震撼程度绝不亚于哪吒变身,那一刻,申公豹的形象在观众心中瞬间高大起来。
《哪吒2》的主创团队敢于让配角上桌,对申公豹这个角色进行深度挖掘,这是影片成功的关键之一。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配角往往只是主角的陪衬,形象单一,缺乏深度。
可申公豹却打破了这种常规,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反派或者配角,而是成为了全片最清醒的破局者。
他破除了“妖精=恶”的公式制造的廉价冲突,实现了对传统封神叙事的暴力解构。
纵观全球动画史,从《狮子王》刀疤到《冰雪奇缘》汉斯王子,反派黑化总需要冠冕堂皇的理由。
但申公豹的颠覆在于:他拥有比主角更完整的道德逻辑。当哪吒还在为“魔丸”身份痛苦时,这个豹妖已经用三件事完成了人格升华:
送药不敲门(避免受助者难堪)
保留夜叉断指(关键证据链)
带石像出征(给哪吒父母留后路)
这种比刑侦剧更严谨的行为逻辑,让《疯狂动物城》的狐狸尼克都相形见绌。
更可怕的是饺子团队的计算——申公豹每次结巴的时长,精确对应观众注意力曲线,确保在观众即将产生偏见时,用反转打碎预期。
我们何尝不是现实中的申公豹?那个因为学历被HR刷掉的求职者,那个因方言口音被取消订单的外卖员,那个因育儿中断职业却被说“不够拼”的母亲…
正如申公豹在决战前说的:“修行千年不是为了证明我是好妖,而是让天地再不能定义我是什么。”
当申公豹的鞭子抽碎IMAX银幕时,抽碎的是我们对国漫的成见,对反派的定义,对善恶的武断。
导演通过申公豹这个角色,传达了一种全新的价值观:真正的强者从不困于他人眼光,而是把偏见当作淬炼道心的熔炉。
当我们走出影院,仔细回味申公豹的故事,就会发现,他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上进,都想保护自己的家人,可在这个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偏见和误解。
就像申公豹一样,我们也会愤怒,会难过,但只要我们保持冷静,坚守内心的正义,就一定能够打破这些偏见,实现自己的价值。
从这个角度来看,银幕外的你我皆是申公豹。
再回过头来看申公豹那句“成见是座大山”,我们终于理解了其中的真意。
搬山者从不是英雄,当我们心中无山,方见天地清明。
申公豹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不要被他人的眼光和偏见所束缚,要勇敢地做自己,坚持自己的信念。
这不仅是申公豹的成长,也是导演通过影片想要传达给观众的人生哲理。
《哪吒2》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精彩的剧情和震撼的特效,更在于它对角色的精心塑造。
申公豹这个角色,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让我们对影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来源:江之岛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