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神到人的转变,恰恰让它“封神”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2-02 12:45 1

摘要:只一句“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就能让观众在电影里找到心中对“家园”最理想的颂赞与表达。

从神到人的转变,恰恰让它“封神”——

尤其是在春节期间,并不需要大家如何绞尽脑汁地共勉“天下”。

只一句“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就能让观众在电影里找到心中对“家园”最理想的颂赞与表达。

作者 | 王重阳LP

编辑|小白

排版 | 板牙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沿袭了第一部的风格,宏大不失细腻,同时平添了几分悲壮和咏赞。电影片尾处浮现了一行字幕,大意是感谢支持第一部的观众,因为他们才有了第二部,所以,观众如今还在等第三部。

第二部让我最感意外的不是神仙斗法或那些眼花缭乱的仙家法宝,而是“人”在这一部中被放大了。

先简单回顾一下《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的剧情与观感:

妖魅蛊惑,殷寿称王。

子牙受命,持榜封神。

商纣无道,残害忠良。

质子觉醒,辗转而归。

天下大乱,神魔发力。

太师回朝,剑指西岐。

整个故事线没有脱离《封神演义》和《武王伐纣平话》的基础,观众当年(2023年)被吸引走进电影院的主要原因是电影中营造的上古中原奇绝的神话世界,奇人异兽、仙界人间,浩大的战争场景与时而辉煌时而诡秘的殷商气象。

对于观众而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是一部优秀的神话题材电影,不同的观众都能找到各自爱看的理由。比如我,我对影片里的细节特别着迷,就像作为背景的巨象和殷寿祭天时队伍中的三星堆元素,还有片尾巨大到让人咋舌的魔家四将等,以及很多观众也许并不在意,但依旧认真入微的服装和配饰,包括殷商将士铠甲中反映出的玉石文化。

所以第一部在2023年也得以“封神”,成为中国电影史上了不起的神话经典。

第二部《战火西岐》带给我的感思同样绵长,只不过被吸引的除了依旧亮眼的特效外,还有主题的表达——

如果说第一部旨在探讨“谁才是天下共主”的话,第二部则把这个问题通过具体的“人”诠释出来。

01

天下共主

殷郊,第一部片尾被斩首,后被姜子牙遣哪吒、杨戬带去昆仑祈求元始天尊救回的殷商太子。第二部中所有人依然认为他才是“天下共主”最合适的人选,包括元始天尊(陈坤 饰)在内的十二金仙,因此不惜逆天改命救活殷郊(陈牧驰 饰),还被他吸取(无意)了大量法力,造就了三头六臂的可怖法相。

当西岐城被魔家四将用各种法宝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时,殷郊出场秒杀这群巨人,几乎一拳一个,不过这里有个细节:

哪吒(武亚凡 饰)见殷郊还要对最后一个魔家将痛下杀手时连忙阻止,并说“你是修仙的,不可杀生”,但殷郊没理会,依然结果了对方。彼时城墙上看着这一切的姜子牙(黄渤 饰)眼神耐人寻味,但他和大家一样,认定殷郊是“天下共主”的不二人选。

恢复人身的殷郊与姬发(于适 饰)互诉兄弟情义,殷郊说“如果有一天我忘了自己是谁,你就用这柄剑提醒我”,这句话为第三部埋下了伏笔。包括姜子牙与殷郊说让他不要单独去朝歌找殷寿,而是“让万民见证天下共主”的心愿,结合第二部片尾彩蛋看,显然殷郊没有听从子牙的建议。

而影片同时刻画了姬发在西岐被围时的反应,更像是让观众通过两人各自的表现来评价“天下共主”的定义——

是为一人之仇而大杀四方?还是为一城之民甘愿赴死?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衡量甄选。

包括姜子牙与姬发、殷郊等人站在西岐城上共谋大事时,我想起第一部里这两个年轻人还在为了自己的大王和父王南征北战,他们的信仰其实自坍塌后也开始走向两个方向。

姬发,越来越像他父亲姬昌(李雪健 饰)。在卸下殷商铠甲,换上西岐的麻料皮甲。西岐不如殷商宏伟富庶,它的建筑群风格也不似殷商建筑的威严繁杂,西伯侯府君臣之间更没有如殷商君臣的小心翼翼。

一望无际的稻田和众志成城的守护,对比第一部中殷寿率领质子团的攻伐好战,甚至不惜阵前让质子为一句“你要做父亲最勇敢的儿子”令其自戕,西岐表现出的勇敢不是“武”,而是“仁”。

这一点从姬昌到姬发被继承了下来。

才有了西岐百姓“适此乐土,我居我处”的衷心热爱,老者在西岐城被围后对姬发说:

“西岐是你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啊!”

“天下共主”是谁?

其实一目了然。

02

治世之仁

2023年《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片尾彩蛋里,那个“远征北海十年”的殷商太师闻仲带领魔家四将和邓婵玉等登场,他如何与西岐对线则让观众苦等了两年。

对于讨伐西岐,闻仲(吴兴国 饰)一开始是拒绝的,他说他辞官了,不管事了。殷寿(费翔 饰)给了他三连击:

一、看到你,我就想起了先王。

二、我死了,你来当王。

三、要想我不死,或大商不死,你就替我讨伐西岐。

这一套下来让我想起了“白帝城托孤”,只不过那是千古佳话,这是“道德绑架”。偏偏闻仲就吃这一套,他替殷寿出征的理由也很简单:

我护了殷商一辈子,不想在死前看着它灭亡。

主打一个守住“沉没成本”,至于黑白是非并不重要。

这一点在殷郊为救姬发与闻仲对峙时被他一语道破:

我护殷寿顶多算“愚忠”,跟着你就是“造反”。

但从古至今,帝王家都偏爱“闻仲”这类人,因为这种人好驾驭。无需功名利禄,一个“忠”字足以令其攻北海,伐西岐。闻仲也无需分辨殷商西岐谁是谁非,他更不在乎一城百姓的生死,祭起十绝阵通杀活人神仙,哪吒、杨戬、殷郊、姜子牙等都陷在了十绝阵里。

拿到封神榜,保殷商万年基业。说不好闻仲是在感动殷商还是在感动自己,反正百姓在闻仲心里大概仅仅只是“百姓”两个字而已。所以这个闻仲让我大感厌恶,他利用邓婵玉“不妄杀百姓”的心理让她卧底西岐,他拿捏包括邓婵玉在内的众人对百姓的爱护达成目的,“忠”在他身上并不显得如何高尚,忠而无仁便是大恶。

可就是这个“仁”,让邓婵玉(那尔那茜 饰)明知破了十绝阵自己也会死,依然抓住姬发握剑的手刺向闻仲的天眼。

邓婵玉,是第二部里让我倍感遗憾的人物。

她是典型的军人,甚至我时常忘却她“女人”的身份,她可以在属下面前没有顾忌地洗浴,面对自己被涂脂抹粉感到不适。她说“有一天我也会像父亲一样战死沙场”。

这样一个军人,为了军功荣誉主动请缨征伐西岐,也可以恪守军人不滥杀百姓的底线。因此我在她身上看到了勇武,但她的勇武和闻仲的勇武不同,她有原则——

仁,军人之仁。

这个仁成了最后让闻仲破功的关键。

毕竟闻仲什么都算到了,就是没算到有人为了百姓可以牺牲性命。

但邓婵玉可以,她知道姬发也可以。

我觉得邓婵玉被姬发触动之初在于姬发在她溺水时救下她后主动受缚,姬发说:

“我的剑已经保护不了西岐,我不想再有人因为我而死。”

从受命征战的质子到守护一方的西伯侯,姬发在第二部里完成了自己的转变。

他可以继续勇武,前提是方式。“送死”也是一种勇武,这种勇武需要更大的勇气。

姬发和邓婵玉是一类人,他们也知道彼此才是真正的“同袍”。

姜子牙同样算准了邓婵玉卧底西岐为的是封神榜,姬发也知道,不过姬发清楚邓婵玉所为不是军功,而是百姓。当姜子牙“钓鱼”时对邓婵玉说“那小子没看错”。

可惜……

邓婵玉一句“我回家了”,在姬发的悲戚中湮灭。

身亡,仁存。

03

至此封神

“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

第二部中最令我动容、沉思的这句话,点明了贯穿《封神》系列的始终——

所谓“天下共主”,一定是把“天下”置于至高位置的人,这个“天下”的具体呈现既不是殷商,也不是西岐,更不是某个人,而是“百姓”。

不妨这么理解:

让老百姓开心的人,才有资格成为天下共主。

此理亘古不变,也不能变。

以前看《封神演义》,见到最多的是三教之争,神魔大战,殷商灭亡源于纣王调戏了女娲,恰逢封神际会,天下大乱。神仙们各自得偿所愿,大周得了数百年天下。从百姓到兵卒都成了神话或史书中的寥寥几行。

而在封神第二部里,我看到了邓婵玉可以卸下铠甲与西岐百姓一起舞蹈,高冷的杨戬(此沙 饰)有了人间气息,姜子牙说“我要干大事!”老妇不以为然,一句“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拉着这位老神仙加入篝火民欢。

姜子牙由“见神大一级”回到人的本位,姬发脱离了英雄定义,变成载歌载舞的棒小伙儿。

第二部直接把上一部中殷寿念念的欲望击个粉碎——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老西伯侯姬昌曾斥言。

也正是在第二部中,神魔妖仙都成了可怜的棋子,权力野心化作千古的笑谈。

天下人对“天下”的朴素定义终于成立:

同袍之谊,守望相助。西岐城里众人舍身成仁成就的“家”,成为《封神》中对争夺“天下共主”这个被君王神仙妄自定义的嘲弄:

天下,就是那晚西岐百姓、姜子牙、邓婵玉、姬发、杨戬等人在篝火间的一眼、一舞、一笑。

受命杀戮百姓的殷商眼中如闻仲言之凿凿“必须屠城,以正大商国威”。他们都败在了热爱家园的人面前,“反贼”更懂得如何维护天下苍生,也更懂得如何获得百姓……和观众的支持。

恰如这部《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神魔终于成了配角,“封神榜”也变得黯然失色。

但从神到人的转变,恰恰让它“封神”——

只一句“老百姓开心,才是天下大事呢”,就能让观众在电影里找到心中对“家园”最理想的颂赞与表达。

「四味毒叔」

出品人|总编辑:谭飞

执行主编:罗馨竹

来源:湖北台文化周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