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登陆春节档,上映后围绕“侠”的讨论不断。“侠”是金庸小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各大电视台就不断拍摄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1982年版的《天龙八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等都曾引发收视热潮。《射雕英
原创 丁慧 光明日报
文|丁慧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登陆春节档,上映后围绕“侠”的讨论不断。“侠”是金庸小说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香港各大电视台就不断拍摄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1982年版的《天龙八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等都曾引发收视热潮。《射雕英雄传》及其衍生作品有10多部,平均每四年就重拍一次。
如此密集的重拍背后,体现的是观众对于金庸武侠世界的认可。如今,距离1982年播出的电视剧《天龙八部》已经过了43年时间,这期间,金庸小说经历了影视剧改编的黄金时期,也有不少演员因此获得了自己的“人生角色”,比如,古天乐的“杨过”,李若彤的“小龙女”,刘亦菲的“小龙女”……
1997年版《天龙八部》剧照
但在最近几年,市场也渐渐迎来“武侠过时”的说法,最直接的体现是,由金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不再是收视密码,也难以引发观众对选角的讨论兴趣。这样看来,武侠这一题材似乎迎来了生命曲线的低谷,在如此市场形势下重拍金庸小说并且在大银幕上映,显然需要创作者的勇气。
《射雕英雄传》原著人物众多,故事线复杂,时间跨度长。导演选择什么内容拍成电影,是个人的旨趣所在。在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中,导演徐克并非像电影《东邪西毒》那样重起炉灶,取形,而是截取了原著中的最后章节进行影视化。
由此也能看出,他意不在江湖世界的是非恩怨,而是意在民族战争中的“侠”的抉择。观众看到的便是,江湖世界的恩怨成为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板,只是在郭靖与黄蓉二人的往事中呈现,在黄蓉对郭靖解释什么是江湖的时候,郭靖说:“在草原也有,我们叫战争。”一句话也道出了影片此次的重点。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海报
年轻观众即便对武侠不感兴趣,多少也听过那句流传甚广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这里便是把武侠置于民族战争的背景之下。据统计,金庸小说中,有十一部小说存在明显的民族战乱,其中八部小说以民族身份认知为故事的主要矛盾。这些矛盾也都并非凭空产生,反倒与真实的历史紧密结合。
电影的改编,对于金庸的创作方向也有呼应。比如,郭靖并非原著中那样是一位普通武夫之子。其父亲死于保家卫国,名字寓意是不忘“靖康之耻”,即便成长于蒙古,“宋人”是他的身份认同,这些都与后面的战争密切相关。
此外,传统武侠故事大都起于乱世,“侠以武犯禁”也只有在道德败坏、信义不彰、恶徒盛行之时,侠客可以凭借自身武力,捍卫朴素的道德标准,这是侠客的生存环境,否则他就只是一个练武之人。
在传统武侠小说中,标准的大侠都是武功超群、气概非凡,统领着武林第一帮派,以为国抗敌为己任,形象完美无缺。而郭靖作为金庸第三本武侠小说里的男主角,已经包含了金庸对于传统武侠的反叛。
郭靖为人淳朴,有时愚钝,然而金庸着力在一位平庸之人身上,安排奇遇帮助其成长。待其武功练成之时,便被卷入多方战乱。在宋金战争之中,他抗金理所当然,但在草原力量崛起之后,面对战争,他终陷入两难抉择。
蒙古是成长之地,南宋是故国他乡,郭靖最终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成见,这一认知也比蒙古大汗要高,这在电影中,有相当的笔墨来呈现郭靖的游移。
在小说结尾,郭靖与大汗交谈,认为英雄“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这一幕也在徐克电影中被着力呈现,观众看到的便是,郭靖没有动武,反倒以“文”劝退了蒙古大军。
一身武功的郭靖,在武侠世界里成为一名和平主义者,显然是金庸对传统武侠的反叛和突破。只不过,和平与“侠”似乎很难天然共存,郭靖的理想过于超前。《倚天屠龙记》中提到,郭靖黄蓉夫妇帮助守卫襄阳,终于在城破时力战而死,和平主义者郭靖还是死于战火,但在电影只拍到战争未能进行。
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海报
可以看到的是,在当时的武侠小说发展中,对于郭靖与黄蓉的塑造,饱含了金庸对于武侠的思考,以及对于“武侠”局限性的突破,这在当时是具有先进性的。
而时至今日,在爽剧、爽文等网络小说风靡的今天,观众对于一个不能快意恩仇的主角可能早已丧失了耐心。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快意恩仇,或许才是当下观众对于主角的期待。
可是,话题回到最初我们才会发现,和平年代的“侠”是另一种珍贵——乱世之“侠”与以“和”为贵存在于同一部电影中,这不正是我们的立场和格局吗?就像网友们一直所说的一句话:“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时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生于和平环境仍居安思危,但我们面对世界的态度永远是“和”,这也是当下“武侠精神”再次被重现的内在缘由。
文字:丁慧
图片:豆瓣网
来源:澎湃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