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重视编剧真的“很难吗?”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1-13 23:16 3

摘要:2024年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个人之前也写过很多遍,24年春节档是没有一部重工业大片,然后各个档期重工业大片全扑街,五一档《维和防爆队》,暑期档《解密》《异人之下》,国庆档《749局》(《志愿军2》中规中矩)。

文|令狐伯光

今天继续写写中国电影的问题吧,毕竟电影行业一片哀嚎。我之前也回答过这个问题,我认为就是现在的影视剧真的太无聊了。

2024年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个人之前也写过很多遍,24年春节档是没有一部重工业大片,然后各个档期重工业大片全扑街,五一档《维和防爆队》,暑期档《解密》《异人之下》,国庆档《749局》(《志愿军2》中规中矩)。

剩下的片子分两档,一档就是《海关战线》等乏善可陈的大量香港警匪片,中国另外内地电影就是一堆现实主义噱头+类型片+明星炒作的商业电影,如果你再加一个什么喜剧片,基本囊括85%以上国产电影了。

前者香港电影可能很好理解,后者你可能没有理解是什么意思,这么分析一下吧。

春节档:《摇太阳》绝症题材+年轻明星+喜剧元素=商业剧情片;《第二十条》法律题材+大量明星+喜欢元素=商业剧情片;《热辣滚烫》拳击片+明星炒作+喜剧元素=商业剧情片。

而今年剩下同类电影还有《逆行人生》《野孩子》《虎狼之路》《乔妍的心事》《刺猬》《出走的决心》《好东西》等等等等。

中国电影不是全是这种玩意儿,如果你再加个喜剧是不是大半是这些东西了。

其实有些电影质量还行,但有些电影,我个人真的觉得很难评价,你说它是烂片吧,冤枉它们了,你说它是什么好电影吧,你看一年过去了,《热辣滚烫》观众就记住个减肥,《摇太阳》观众好像就记住个李庚希拿影后被骂。是不是好像每一部电影都是这样的,是不是你提到这些国产电影第一个感觉就是:无聊,没意思,完全没兴趣,老子还不如刷短视频(毕竟不要钱)。

剩下什么《破地域》《年少日记》就跟《21世纪》《负负得正》那些电影一样,不管影迷之间骂得如何,它们天然就是不扛票房的,也就是不是市场的主流,想要二三十亿救市没有可能。

2017年是《战狼2》上映的年份。这一年还有《羞羞的铁拳》《速度与激情8》《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变形金刚5:最后的骑士》《摔跤吧!爸爸》《金刚:骷髅岛》《极限特工:终极回归》等一大票好片子,使得看电影已经形成了一种社会习惯,那么就算片子拍的不算好,仍然可以大卖。

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

更何况,片子真的不好吗?《芳华》堪称冯小刚拍的最好的商业片之一,也是他票房卖得最好的一部片子。不论你们影评人怎么骂他,都不影响这片子拍的好。而且影评人为啥骂他你们自己心里没有B数儿吗?不就是把你们自己那点龌龊拍出来了吗?

其他的《心理罪·城市之光》有电视剧打底,《心理罪》本身无论小说还是电视剧都是挺扎实的,起码剧情不软。《猫妖传》和《机器之血》都是特效片看这个太可以了,你再看看今年国产电影都神马玩意儿?

《好东西》等太多电影开始骂观众有原罪了?我就占便宜了?我就得结扎了?

现在电影业已经形成了自我闭环:烂片自己拍,票房自己买,奖项自己评,水军自己捧,都没观众什么事儿了。票房差,有人关心吗?

实际上,自《战狼2》上映开始、到《热辣滚烫》的六年才是中国电影的黄金时期。这个时间段里,各路真正的大投资、大制作电影层出不穷。哪怕是被诟病的《八佰》《长津湖》都是大投入的正经商业大片,市场的回馈也不错。当时电影界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共识:高票房电影首先是大投资、大制作、大特效电影,以小博大的东西不再是市场主流。

小鲜肉之类的花招只能锦上添花,不再能左右一部电影的票房。但一切从《满江红》战胜《小破球2》开始,从春节档《热辣滚烫》的大获全胜,这个底层逻辑被改变了。从那以后,所有大投资电影项目基本全都取消了,大家又回到了以小博大的困境里,而且频繁骂观众,无聊到了极点。

中国电影,那不就活该如此了嘛!

电影界可谓改革开放以来引进技术、以市场换技术的又一负面案例。我们中国是有一套专属于我们自家的戏剧行业的,也已经通过新的光影技术得到了新的进化,那就是《流浪地球》引领的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游戏落在《黑神话悟空》上。

现在国内的电影界推倒进重来就算了,还向以前的方式学习还学的不好,有今时今日的境地是正常现象而且还没有到底呢!

当年香港电影是独属于我国电影的一个进化而且领先世界。首先这批人从创作到表演都可以找到一个源头:戏班,往后世界知名的成家班、洪家班开创了一个武打的时代。戏行里演员分为生、旦、净、末、丑各司其职这本身就比西方传过来的主角配角制要先进的多。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看着乏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角色不但主次不分,而且职能模糊,更别提没学过怎么去完成这些任务,因为学院教的是人人都是小生、花旦这些单一功能。随着香港电影的武生老去,我们就看到武打电影的急剧消亡和只能依赖钢丝绳的仙侠层出不穷。

编剧就更不用说了,很多电影剧本都是脱胎于戏曲界的知名剧目,只是每个场景用的配音、人员、拍摄手段都有了跟上时代发展的升级。当时由于戏曲的特色,编剧对于整个表现过程,从配乐到导演是有极大话语权,对于各个方面都要有深入了解才可能写一个好的剧本。

观众经常是冲着编剧的名气去看戏的,所以根本无法想象编剧连基本的署名都没有。

编剧作为品控的失语直接导致成品质量的急剧下降,这些关键岗位在香港电影光辉的年代都得到极好的传承和迭代,反观现在尽一切可能的压榨创作者,最终得到了什么东西呢?

无论新闻学学的多好中国影视圈,说香港电影如何,战线是不会说谎的,时至今日日韩台欧美都还在模仿香港动作电影当年更是在海外大杀四方。所以网友骂的都对但没用,整个结构已经崩塌了。

要拯救中国电影界要从学院开始重新把职能细致分开培训,靠想念媒老板审美、结编剧署名、演员表现的好点这些修修补补是不可能的。

挑选了不称职的人担任重要岗位,最大的责任应该是负责挑选的人。 就好比你要去医院做胸外科手术,医院方有两个选择,一是开价十万胸外科主任,二是开价三千的屠夫。医院为了省开支,把开刀的责任交给屠夫——这种离谱的事情我真的见过,不止一次。

知道在经营者和资方眼里,编剧和网文作者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区别是比起编剧们,网文作者们有着超乎寻常的,对恶劣工作待遇的耐受力。 相比于职业编剧,前者对于资方而言有着巨大的低人权优势。不信你可以随便去找一个网文作者问一问,平台有没有给他缴纳五险一金(按照当地标准)?平台有没有为其中的就业限制条款支付补偿?

为了满足平台的上架需求,他一天要工作几个小时,一个月要工作几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平台愿意降低他的分成而提高保底,他会不会拒绝? 在平台和资方眼中,网文作者的地位更像农奴而不是合作者。

即便是最基础的保底,平台也一直想方设法想要砍掉。

谁还记得2019年阅文集团要砍掉创作者的保底,多少作者出来抗议,然而有用吗? 反倒是编剧工会替网文作者出头,最终才使得这个事件没有单方面按照平台资本想要的方向去发展,在传统影视行业内,编剧的地位是很高的。

很多人都听过汪海林那个煤老板的段子吧?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到,编剧是有资格陪着老板去洗脚的! 天下霸唱,南派三叔江南,有资格跟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洗脚吗? 而现如今,文娱资本主导下的影视行业,和以往最大的改变其实是编剧这个生态位的重要性一落千丈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就没有足够的话语权。

其次,没有任何编剧需要被乱弹琴改编的IP负责,影视作品从立项到设计,从剧作到制作,其中经历了无数环节。一部影视作品能够亮相,就说明这部作品已经通过了内部诸多环节的审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对影视的最终呈现负上相应的责任,怎么可能都归于编剧一个岗位?

可以明确的告诉你,有些片子就不是拍给观众看的。 因为这些东西根本就不是作品,而是交给投资商的销账表。 在他们眼里,作品是对股价负责任,观众简直算个屁。搞清楚一个行业发展到现在,所面临的真正问题有哪些,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

否则就只会成为小白鼠,落进资本家们罗织的陷阱里去。

电影死了就死了,文化娱乐确实是必须的,但电影并不是必须的!

来源:令狐伯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