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影80年:流进血液的红色基因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1945-08-13 09:00 1

摘要: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更是中国电影的一面红色旗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时代赋予了它太多的责任与标签,它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掌声。在国家的不断改革发展进程中,它经历了从荣光到低谷的疼痛,也经历了凤凰涅槃一般的重生。

2025年是长春电影制片厂建厂80周年。

长影是新中国电影的摇篮,更是中国电影的一面红色旗帜。作为新中国的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时代赋予了它太多的责任与标签,它也收获了无数的荣誉和掌声。在国家的不断改革发展进程中,它经历了从荣光到低谷的疼痛,也经历了凤凰涅槃一般的重生。

在长影正门的厂史大道上,22块大事记铜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讲述着老长影80年风雨兼程,上面镌刻的不仅是长影人对新中国电影的奉献和热爱,更是长影与时代同行的波澜壮阔。

在这里,长影的“前世今生”,如同吟游诗人口中悠扬的曲调,在每一位来访者的心中缓缓铺开……

“东影”登场,一段传奇的开始

1945年8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演讲《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指出: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该属于人民。朱德总司令相继发布了限令敌伪投降和我军挺进东北等命令。

随后的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月20日,“满映”理事长甘粕正彦自杀。“满映”解体。8月下旬,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自己的电影生产基地,把“满映”掌握在人民手里,长春市委地下党员刘健民、赵东黎组织原“满映”进步职员开展护厂斗争,组建了“东北电影技术者联盟”和“东北电影演员联盟”。9月上旬,曾经的“满映”编剧、吉林省著名导演张辛实将两个联盟合并, 成立“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并以“联盟”的名义同日本看守理事和田日出吉谈判,接收了“满映”。9月下旬,“联盟”召开“满映”中国职员大会。在会上,赵东黎首先发言,表明日本投降后,电影厂应由中国人管理。随后刘健民宣布1945年10月1日成立东北电影公司。通过选举,张辛实任总经理,王启民任副总经理。江浩、马守清、傅连生分任总务、制作和营业部长。日本委员大塚有章、仁保芳男、西村龙三负责做日本职员工作。

版画《东影成立》

1945年9月底,延安电影团拟定了《接收东北敌伪电影事业,建设我党电影宣传机构》的方案,10月派遣钱筱璋作为先遣人员,同徐肖冰、侯波、张建珍来到东北,做接收“满映”、建立电影生产基地的准备工作。

1945年11月,舒群率领延安干部团第8中队到达中共中央东北局所在地沈阳。电影工作者田方、许珂受东北局委派深入“满映”,开展工作,进行接收准备。

不久,国民党大批军队抵达东北,田、许按照中共中央指示,返回抚顺。1946年2月,钱筱璋到达抚顺,与田、许和从苏联回国的袁牧之会合。东北局将几路人马组织在一起,组成接收“满映”小组,由袁牧之负责。

1946年4月14日,东北民主联军解放长春,田方、许珂、钱筱璋随军入长,随后舒群、袁牧之也进入长春,正式接管“满映”。中共中央东北局任命舒群为东北电影公司总经理,张辛实为副总经理,袁牧之为顾问。

东北电影公司成立后,一方面组织护厂斗争,一方面将重点放在了纪录片生产上,拍摄了《庆祝“9·3”胜利大会》《市民纪念抗战胜利游行大会》《欢迎苏军进长春》《八路军进长春》等,还演出了话剧《阿Q正传》《太平天国》《葛嫩娘殉国》,并为苏联故事片《伏尔加,伏尔加》《快乐的人们》《伊凡雷帝》《战斗到黄昏》等影片打印中文字幕,同时将这些影片印成日文、朝鲜文字幕,向日本和朝鲜发行。

延安干部团电影工作者接收“满映”

1946年5月,根据战局变化,中国共产党决定放弃长春,东北局宣传部指示东北电影公司北迁。5月23日,在舒群等人领导下,东影分三批迁移,于6月1日到达合江省兴山市(今黑龙江省鹤岗市)。

那时的兴山满目疮痍。舒群带领公司职工,艰苦创业,白手起家,在短时间内修建完成了办公室、洗印车间、摄影棚和技术车间,办起了小学校和东影保育院。

1946年8月,著名电影人陈波儿和由吴印咸带领的延安电影团一行40余人先后到达兴山,同先期到达的东北电影公司人员会师,参加新中国第一个电影生产基地的建设。

1946年10月1日,是东北电影公司成立一周年的日子,经中共中央东北局宣传部决定,将东北电影公司更名为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东影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里程。

1947年初,随着东影事业的发展,厂长袁牧之提出了“三化立功运动”的口号和“七片生产”的方针。“三化”是“正规化、科学化、统一化”;“立功运动”是号召全厂职工创造出优异成绩,争取立功。“七片生产”是要完成七个片种的生产,即艺术片、新闻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包括动画及木偶)、翻版片、幻灯片和新闻照片。在“七片生产”的指导下,东影在拍摄新闻纪录片的同时,积极进行其它各片种的试制,为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电影事业做了有益的尝试。

东影迁到兴山的时候,正是东北解放战争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东影凭借一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摄影队伍,创造了人民电影的七个第一。其中,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由1947年5月到1949年7月两年时间里拍摄的30多万呎素材中剪辑而成,总长度为23687米,共106本。平均不到两个月就有一辑出品。战时环境,生产设施非常简陋的情况,能有这样的出品速度,是很难能可贵的。《民主东北》不仅在国内广受称赞,在国外也大受好评。其中《东北三年解放战争》在捷克的卡罗维·发利第五届国际电影节上,荣获纪录片“名誉奖”。

1949年,当第一部故事片《桥》在南京首映时,23个单位的职工代表2000多人上街游行,欢呼“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周总理看了影片给予高度评价,同导演王滨和主演王家乙一一握手,高兴地说:“感谢你们,我们有了自己的电影!”周总理对演员陈强说:“很好啊,工人登上了银幕,成了主人,这是第一部呀!”

东影(长影前身)曾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部多集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共17辑 1947—1949);第一部木偶片《皇帝梦》(1947);第一部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1948);第一部科教片《预防鼠疫》(1948);第一部动画片《瓮中捉鳖》(1948);第一部翻版片(译制片)《普通一兵》(1949);第一部故事片《桥》(1949)。

东影初创期,中央高度重视东影的建设和发展,从多方面调集大批艺术、技术干部充实加强队伍。1949年,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又从东影抽调大批干部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接收敌伪电影机构,为建立纪录片、艺术片和美术片等新厂,创建全国电影发行系统和电影工业,提供重要的人才保障。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阶段,长影亦派出大批技术、艺术人员支援各兄弟厂的建设和发展, 被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

1948年,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取得节节胜利。10月19日, 长春和平解放,东影派人接收了“长制”。1949年3月底4月初,东影分批从兴山迁回长春。

东影回迁长春

长春电影制片厂,火热辉煌的年代

1955年2月28日,文化部决定将东北电影制片厂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长影发展壮大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电影集团之一。长影人开始了引领新中国电影至行千里的征程。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努力,长影形成了以革命历史题材、农村题材、少数民族题材和反映党和人民共同关心的重大社会问题的现实题材见长,以密切关注现实生活,正面揭示社会矛盾,敢于触及社会热点,善于挖掘时代新人,讴歌时代精英,以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和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的风格。长影拍摄了如《白毛女》《平原游击队》《董存瑞》《上甘岭》《祖国的花朵》《党的女儿》《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五朵金花》《战火中的青春》《刘三姐》《甲午风云》《冰山上的来客》《英雄儿女》《创业》《保密局的枪声》《吉鸿昌》《人到中年》《十六号病房》《花园街五号》《谭嗣同》《开国大典》《重庆谈判》《七·七事变》《九香》《喜莲》《小巷总理》《斗牛》《辛亥革命》等无数部优秀作品。长影的艺术家们以自己的艺品和作品确立了长影的形象,长影创作的影片在“华表奖”、“百花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电影专业奖项的评选中及国际电影节的舞台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从上至下依次为:电影《白毛女》剧照、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剧照、电影《刘三姐》剧照、电影《五朵金花》剧照

20世纪90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观念等诸多不适应,长影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1999年1月4日,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基础上组建成立长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8年,在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在全国电影界率先启动文化体制改革,历经8年时间,在全国电影业中第一家完成事转企和国企改制全部任务。

进入新世纪,面对电影市场全行业亏损的恶劣环境,长影与长影人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电影创作与电影产业“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以创业是龙头,以产业为支撑,抓好创作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产业来壮大企业综合实力,相互拉动、相互促进,使长春电影制片厂重新焕发出活力。

2008年,在中宣部、广电总局、财政部和吉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长影申请在长春设立我国首家国家级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 先后推出《大太阳》《信义兄弟》《索道医生》等影片,获得“华表奖”、“金鸡奖”、“五个一工程”奖等电影专业奖项。创作基地生产的影片在全国农村流动放映1100多万场次,并通过央视电影频道等电视媒体覆盖全国观众。如今,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已成为全国农村题材影片繁荣创作、同行交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史诗巨制《辛亥革命》成为长影改制以来首部票房过亿的影片;2012年,古装巨制《铜雀台》培养了长影首个亿元票房导演;2014年,3D动画大片《龙之谷:破晓奇兵》和讲述平凡人梦想的《老男孩之猛龙过江》,票房达到6亿元。

长春电影制片厂鸟瞰

今天的长影,依旧青春蓬勃

长影的核心主业始终是电影创作。

如今的长影,形成了以影视主创为核心、相关配套产业作支撑的良性发展模式。

2023年以来,长影相继联合出品了《流浪地球2》《满江红》《志愿军:雄兵出击》《志愿军:存亡之战》《河边的错误》《我本是高山》《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热辣滚烫》《抓娃娃》《只此青绿》《浴火之路》《误杀3》《好东西》《人世间》《父辈的荣耀》《上甘岭》等20余部影视作品。春节档、暑假档、国庆档、五一档等热门档期档期均有长影电影亮相。票房成绩也十分亮眼,其中《满江红》《流浪地球2》票房超过40亿,《热辣滚烫》票房超过30亿,《志愿军:存亡之战》票房超过10亿……勇夺多个档期票房冠军。

票房大捷的同时,长影影视作品也在奖项方面全面开花: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长影联合出品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摘得评委会特别奖、最佳导演奖;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上,长影集团联合出品的电影《刺猬》获得金爵奖最佳编剧殊荣;第十九届中国长春电影节上,长影联合出品的《志愿军:雄兵出击》《抓娃娃》《河边的错误》荣获多个金鹿奖;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长影有联合出品的电影《我本是高山》《流浪地球2》《志愿军:雄兵出击》、电视剧《父辈的荣耀》四部作品入选……此外,长影联合出品的电视剧《人世间》,更是获得飞天奖、白玉兰奖、金鹰奖“大满贯”。“长影出品”,在各大影视颁奖典礼上熠熠生辉。

与此同时,长影老厂区与早期建筑等文物和工业遗产,也被不断盘活。

2014年4月25日,我国首家五星级艺术电影院在长影老厂区对外开放;同年7月3日,我国首家电影主题音乐厅对外开放;同年8月19日,通过文物收藏保存、艺术展览、数字化平台、电影互动、电影工业生产等多种形式,详实记录长影创业史、发展史和文化史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对外开放。

对于老一辈电影爱好者来说,长影旧址博物馆之旅是一次怀旧之旅。这里陈列的每一幅电影海报、每一句经典台词、每一段动人旋律,都能瞬间勾起他们心中深藏已久的珍贵回忆;而对于年轻一代来说,这座博物馆则成为一扇通往电影历史深处的大门,让他们得以一窥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到前辈电影人的卓越艺术追求与崇高精神风貌。

长影旧址博物馆

如今的长影旧址博物馆,已经成为长春一张远近闻名的文旅名片。2024年国庆假期,这里单日游客流量超过万人;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百万人次。

2020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入选第四批国家工业遗产;2023年,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电影洗印工业遗址——长影旧址博物馆洗印车间免费向公众开放。

2025年是世界电影诞生13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也是长影建厂80周年。

长影的8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中国电影事业的80年。

80年来,长影始终流淌的是澎湃的红色基因。在这个特殊年份,长影将推出《731》《虎视眈眈》《一诺千金》等重磅影片,以长影出品重铸长影辉煌。(作者/姜楠 摄影/高铭)

来源:中国吉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