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在的人啊,耐心是越来越差了。一部电影动辄两三个小时,哪有刷几个短视频来得爽?几分钟就能看完一部“大片”,还能在评论区跟人吹水,这不香吗?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这种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悄悄改变?
开篇就问你一句:你有多久没静下心来看完一部完整的电影了?别急着否认,先想想,你是不是更习惯在抖音、快手上刷那些几分钟的电影解说?
现在的人啊,耐心是越来越差了。一部电影动辄两三个小时,哪有刷几个短视频来得爽?几分钟就能看完一部“大片”,还能在评论区跟人吹水,这不香吗?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大脑,正在被这种快节奏的娱乐方式悄悄改变?
被“阉割”的专注力:短视频如何摧毁我们的耐心?
你以为自己只是在“高效”利用碎片时间?错了!你是在亲手毁掉自己的专注力。短视频的本质,就是用高密度的刺激,持续轰炸你的感官,让你欲罢不能,沉迷其中。
想想看,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里,安迪用了十九年时间挖通隧道,这需要多么强大的毅力和耐心?而现在,我们连看完一部电影的耐心都没有了。
我身边就有个活生生的例子。朋友小王,以前也是个文艺青年,现在呢?每天抱着手机刷短视频,一部电影能给他拆成几十个片段来看。他说:“电影太长了,看着看着就走神了,还不如看解说,几分钟了解剧情,多好!”
另一个例子更让人唏嘘。我表弟,今年才15岁,已经对任何需要长时间投入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他都是直接去搜“速读版”。问他为什么,他理直气壮地说:“浪费时间!有那时间,我都能刷完好几部电影的解说了!”
这些“短平快”的内容,就像精神鸦片,让我们沉溺于即时满足的快感中,却忽略了背后潜藏的巨大危机。
被“稀释”的思考力:我们是否正在丧失深度思考的能力?
电影的魅力,不仅仅在于跌宕起伏的剧情,更在于它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思考。而短视频解说,往往只关注剧情的推进,却忽略了电影的艺术表达和深层意义。
就拿最近火爆全网的《奥本海默》来说,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了原子弹的诞生,更探讨了科学、伦理、人性等一系列深刻的主题。然而,在短视频平台上,这部电影却被简化成了“一个科学家造原子弹的故事”。
我曾在某个电影解说视频下看到一条评论:“原来奥本海默这么牛!几分钟就看完了,省了我三个小时!” 这条评论获得了上千个点赞。这让我感到一阵悲哀。这些点赞的人,真的理解了这部电影吗?他们错过了多少细节,多少思考,多少感悟?
再看看那些喜欢在评论区“抖机灵”的网友。他们热衷于用几个网络热梗来概括一部电影,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幽默”和“博学”。殊不知,这种行为恰恰暴露了他们的浅薄和无知。
长此以往,我们会不会变成只会接受碎片化信息,而丧失深度思考能力的“信息乞丐”?
被“操控”的情绪:我们是否变成了多巴胺的奴隶?
短视频平台最擅长的,就是利用算法,精准捕捉你的喜好,然后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你喜欢的内容。你喜欢看美女?那就给你推送各种美女跳舞的视频。你喜欢看搞笑?那就给你推送各种搞笑段子。你喜欢看猎奇?那就给你推送各种奇葩事件。
这些内容,就像一个个精心设计的“多巴胺陷阱”,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上瘾。你以为自己在享受娱乐,其实你只是在被算法操控,成为了多巴胺的奴隶。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年轻人因为长期刷短视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他每天沉迷于虚拟世界的光鲜亮丽,却对现实生活失去了兴趣。这难道不是一个警钟吗?
我认识一位心理学教授,他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两组人分别观看一部完整的电影和电影的剪辑片段。结果发现,观看完整电影的人,情绪更加稳定,思考更加深入;而观看剪辑片段的人,情绪波动更大,更容易感到焦虑和空虚。
这说明,短视频的快节奏和高刺激,会让我们的大脑长期处于一种兴奋状态,一旦停止观看,就会感到巨大的失落和空虚。
电影“速食化”的未来:是高效还是退化?
不可否认,电影“速食化”确实提高了我们获取信息的效率。在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这或许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但我们是否应该反思,这种“高效”是否以牺牲我们的思考力和感受力为代价?
“速读”一本书,你可能记住了故事情节,但你能体会到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妙,人物的细腻情感吗?同样,“速看”一部电影,你可能知道了剧情梗概,但你能感受到导演的镜头语言,演员的精湛演技,以及电影所传递的深刻内涵吗?
细想之下,这看似是一种“进步”,实则是一种“退化”。我们用速度换取了广度,却失去了深度。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是选择做信息的奴隶,还是做信息的主人?我们是选择被算法操控,还是选择独立思考?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电影的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未来的问题。请认真思考,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答案!
来源:吹哨者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