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短视频攻城略地的时下,总计10集每集30多分钟的纪录片《大东北》却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黑吉辽蒙四地,观众共鸣强烈,频频刷屏。而外地观众同样反响热烈,感叹原来大东北如此神奇——历史上气魄雄浑厚重,今天更是欣欣向荣魅力无穷。可以说,《大东北》真正实现了“
在短视频攻城略地的时下,总计10集每集30多分钟的纪录片《大东北》却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尤其是在黑吉辽蒙四地,观众共鸣强烈,频频刷屏。而外地观众同样反响热烈,感叹原来大东北如此神奇——历史上气魄雄浑厚重,今天更是欣欣向荣魅力无穷。可以说,《大东北》真正实现了“以总台影响力为区域协同发展助力”的创作初衷。
跨越时间空间全景展现却细腻动人。包含了东北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三省一区”幅员辽阔,从史前时代的生机勃勃,到历史上名号响当当的关外重镇,到如今担负国家“五大安全”使命的重要地区,想说清大东北的事,千头万绪并不容易。但是,天大的事也是人干成的。纪录片《大东北》讲东北事,闪光的是东北的人。彰武治沙,是当代愚公移山般前仆后继的故事,村民侯贵50岁开始造林治沙,花甲之年杨树林遭遇灭顶之灾,他鼓起勇气重新开始,用20多年种起绿墙拦住沙漠,说起这段可歌可泣的经历,侯贵没有豪言壮语:“我也怕老百姓“撸肠子(非议)”。那一刻,东北人“倔”“好面儿”,全然化作了困境中不屈、乐观的精神气质。鞍钢研究院严玲,在研制国产定海神针“F级海钢”时,一个月几乎不眠不休,她说“研究钢铁材料的人得天生有一种信念和意志,就是一定得干成。”“一定得干成”这股劲,体现在《大东北》中出现的所有东北人身上,大庆油田的王进喜,长春长光所科研人员,营口钢琴厂的技师们,他们生动回答了大东北“大”字的另一层深意——人字加一横,敢于挑重担才是大写的人,这就是东北人。
《大东北》不仅仅抒怀情绪,叙述中严谨的调研更具说服力。《大东北》没有一味满足于大开大合的航拍镜头——展现壮丽山河、壮观厂房完成抒情赞美。作为一部纪录片,《大东北》做了大量调研,拍摄时才有的放矢,论述掷地有声。联合国划分的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大类的国家,而东北地区就坐拥40个;世界海洋工业的巅峰之作“蓝鲸一号”钻井平台能抵御海洋上12级风暴正常作业,是鞍钢锻造了“F级海钢”;西气东调,沈鼓集团自主研发的压缩机,让中国清洁能源的大动脉跳动着中国心脏;1998年,国际动物保护专家宣布野生东北虎在中国境内已经绝迹,而如今,中国境内东北虎已恢复种群,重现山中有老虎;黑龙江富锦市一座大粮仓,按照中国人一人一天一斤口粮算,那里储备的粮食够14亿人,吃上一周……《大东北》用数据用事实回答了大东北干了多少“大事”,大东北到底大在哪里,谁听完了都会伸出大拇指赞一句“大气”。
“网感”“喜感”加持主旋律,保留特有东北味。作为方言口音自带“BGM”地区,《大东北》在讲述黑土地勇于担当,艰苦奋斗故事的同时,也没忘记传达幽默、爽朗、乐观的东北底色。“大碴子味”“海蛎子味”这两种独特的口音,既是风土人情,也是大东北特色出品,搞笑中带有自豪。《大东北》有多处采访,主人公是技术攻关的重要负责人,说到当年遇到的“难关”,都有一种自带幽默感的“轻描淡写”,比如“试料太贵了,没敢做第二次实验”“爬喜马拉雅山,后面跟个老虎,都能爬上去”,正是这种乐观让东北人“办大事”时,举重若轻、毫不气馁。片中,介绍中科院院士王德民,没从功绩入手,特意选取了那张在新媒体上让无数人感慨科学家年轻时帅过大明星的照片作为引子,帅气的照片淡入如今的王德民院士苍老但睿智的面孔,听完王德民的回忆,我们更会理解,在大东北,有无数英雄儿女把青春与智慧无悔地奉献给了这片热土,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坚韧、刚毅、乐观、幽默、豪爽的大东北从来不只有天寒地冻,这片沃土孕育了英雄儿女,铸造了大国重器,储备了大国粮仓,在中华民族的每一次大事记中,都少不了大东北浓墨重彩的一笔。《大东北》纪录片只有10集,大东北大故事却会总有“续集”。
来源:东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