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观众而言,那部被奉为三大革命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其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恐怕再难有哪部作品能与之比肩。那熟悉的旋律、动人的情节,以及剧中人物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都深深地刻印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对于如今五、六十岁以上的观众而言,那部被奉为三大革命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其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恐怕再难有哪部作品能与之比肩。那熟悉的旋律、动人的情节,以及剧中人物坚贞不屈的精神风貌,都深深地刻印在了一代人的记忆之中。
当提及中国经典名片,《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老电影,更是广大观众耳熟能详、津津乐道的佳作。这些电影不仅以惊险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了无数眼球,更因著名演员冯喆、张瑞芳、白穆、孙道临和陈述等人的精湛演技而熠熠生辉。在我们沉醉于这些光影交织的艺术盛宴时,却往往容易忽视那些幕后英雄——编剧们。其中,沈默君便是这样一位不该被遗忘的编剧大师。
当时,长影厂以执导《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刘三姐》等影片而声名鹊起的著名导演苏里,对沈默君的创作才华极为赏识。他渴望能邀请沈默君为自己撰写一部电影剧本,于是拉上同厂的导演尹一青,与沈默君一同投入到了漫长的创作磨砺之中。他们日日琢磨、夜夜商讨,共同约定:未来的剧本主题要深刻反映“北满抗联”英雄们那可歌可泣的光辉业绩。
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革命斗争题材,他们一时之间却难以找到一个最具吸引力的切入点。尹一青为此深感苦恼,整日冥思苦想,自言自语道:“如果能设想一家人没有血缘关系,但由于斗争的需要而组成一家,这样就把家庭亲情和革命的利益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了……”这番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夜空,让沈默君茅塞顿开。他心中那留存的地下交通员的故事瞬间浮现在脑海,形成了一条异常清晰的创作思路。
于是,一部以东北某地为背景,通过一家没有血缘关系的祖孙三代人,为完成上级交派的传递密电码任务而英勇斗争、前赴后继的剧本应运而生。这部剧本的情节完全符合时代的要求,热情歌颂了在抗日战争期间无数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换取中国革命斗争最后胜利的伟大主题。
影片《红灯记》中,初上银幕的青年女演员齐桂荣以其青涩而坚韧的气质,完美诠释了李铁梅这一角色,她的表演如同春日里破土而出的新芽,既充满了生机又饱含着力量。北影著名演员赵联,则以其深厚的表演功底,将李玉和这一共产党人的英勇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他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坚定与无畏。而李奶奶这一角色,则由在建国初期频频上镜的知名演员车毅担纲,她以其慈祥而坚韧的形象,为观众呈现了一位在风雨飘摇中坚守信念的母亲形象。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著名演员印质明在此片中开拓戏路,一改往日常常扮演公安人员的勇武形象,首次挑战反面角色叛徒王连举。他将王连举内心的挣扎与背叛的痛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而日寇特务头子鸠山,则由老演员韩焱以其老辣的演技倾情演绎,他的每一个笑容背后都隐藏着阴险与狡诈,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公映后,一家三口却本不是一家人的传奇故事,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广大观众的心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再加上将家庭亲情的描写融汇到革命斗争的大洪流之中,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在广大观众中间迅速引起了强烈共鸣。观众们被剧中人物的命运所牵动,为他们的英勇所感动,为他们的牺牲所痛惜。
可贵的是,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在塑造英雄人物的形象时,并没有刻意去描写主角李玉和不食人间烟火的“壮举”,而是真实地描绘了他作为一个普通的铁路工人,以职业为保护,秘密从事地下工作的生活。特别是用了一定的细节来刻画他的日常习惯,如他嗜烟成瘾,还有经常偷喝酒的小癖好。这些细节的描绘,使得李玉和的形象更加立体、更加真实。
而喝酒的细节在影片中更是被重彩浓墨地大力渲染:在李玉和被捕时,他接过李奶奶递来的壮行酒,一饮而尽,展现出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而在鸠山的酒宴上,他却滴酒不沾,坚决拒绝腐蚀和拉拢,从而深刻地表现出一个有血有肉、个性突出、爱憎分明的光辉形象。
时隔不久,一封承载着深厚关怀与期望的长信,从北京翩然而至,落在了云燕铭的手中。这封信出自周总理之笔,他不仅对那出京剧——生动展现东北人民在抗日斗争中英勇壮举的艺术作品,表示了由衷的欣赏与赞誉,还额外提及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这个京剧的剧本,已经被他郑重地交给了当年曾在东北亲身经历过革命风雨的刘少奇主席。周总理在信中转达了刘少奇阅读剧本后的细致修改意见,其中特别提到剧中“李铁梅通过土炕摸到邻居家”这一细节,认为需要再深入生活,进行一番细致入微的分析与推敲。
剧组人员通过实地考察了解到:在东北农村,两家炕洞是不相通的,电影剧本中李铁梅通过炕洞“钻到邻居家”的情节显然不符合生活实际,刘少奇提出的问题是存在的。他们根据当地铁路工人的住房结构,把情节改为铁梅是“从后屋的小窗户跳到邻居家院中去”的,使剧情更为合理。
刘少奇主席早年投身革命,曾担任过中共满洲省委书记,又在东北长期从事地下工作,对东北老百姓的生活习俗了如指掌。大家万万没想到,刘少奇主席观看剧本竟如此仔细认真,所提意见如此内行中肯,字里行间透露出他对艺术创作的严谨态度和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周总理在信末诚恳地寄语,为了这部现代京剧能够长久地演下去,剧组人员必须深入生活,将剧本打磨得更加精益求精,演出也要力求完美。于是,剧组成员响应周总理的号召,踏上了一个多月的实地考察之旅。更重要的是,在真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中,他们获得了许多原本未知的宝贵知识,对东北的风土人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编导们迅速将这一细节改为李铁梅从后屋的小窗口钻到邻居家里去,这一改动使得这一细小情节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更加真实可信。一切准备就绪后,排练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1963年下半年。当排练进行到“赴宴斗鸠山”一场,恰好是全剧的一半时,编剧张东川等人决定检验一下已排出来的戏的艺术效果。于是,他们在内部组织了一次彩排,邀请了中宣部副部长兼文化部副部长林默涵同志以及其他戏剧单位的同志前来观看。演出结束后,座谈会随即召开,现场气氛热烈非凡。大家一致认为,可以预见,全剧演出定会取得圆满成功。
而在改编成样板戏的过程中,《红灯记》颇费了一些周折。
首先就是物色演员的过程。为了保证此剧演出的质量,剧组从全院范围内进行了精心的挑选。最后,李玉和这一角色由李少春(A组)担任,他的表演功底深厚,将李玉和的英勇与智慧诠释得恰到好处;B组则由浩亮担任,他也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为这一角色增添了新的色彩。李铁梅这一角色则由刘长瑜扮演,她的表演清新自然,将李铁梅的坚韧与纯真展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李奶奶这一角色,阿甲提议由高玉倩担任。当时编剧张东川十分意外,因为高玉倩是青衣花旦出身,如何能演好李奶奶这一角色呢?阿甲对编剧张东川解释说,他听过高玉倩练声,她的大嗓条件非常好,而且以她的表演才能,肯定能演好这一角色。于是,这一决定就这样定了下来。戏中的反面人物鸠山则由老将袁世海扮演,他的表演老辣而深沉,将鸠山的阴险与狡诈刻画得入木三分。其他角色则由一团的演员担任,这次演员的阵容可以说相当强大。
精心的安排与布置接着是对音乐、唱腔、布景、服装等方面进行了精心的安排。音乐方面,剧组拟在京剧乐队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几件西洋乐器,以增强音乐的厚度和表现力。这一任务由刘吉典同志负责设计,他以其深厚的音乐功底和独特的创意,为影片打造出了既传统又现代的音乐风格。唱腔方面,要根据人物和戏剧情节按京剧的要求重新设计。
李玉和的唱腔由李少春设计,他以其独特的嗓音和深厚的京剧功底,为李玉和这一角色量身打造了富有感染力的唱腔;李奶奶的唱腔则由李金泉设计,他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为李奶奶这一角色赋予了深沉而感人的唱腔;而李铁梅的唱腔则由刘吉典、李广伯等共同研究设计,他们以其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艺,为李铁梅这一角色打造出了既清脆又富有力量的唱腔。
关于布景方面,剧组要求既要反映时代背景,又要简洁明了,舞台上要留给演员充分的表演空间。这一任务由李昌和赵金生共同设计,他们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和精湛的技艺,为影片打造出了既真实又富有艺术感的布景。服装方面,则要求既要适合人物的身份,又要注意美观大方。这一任务同样由李昌和赵金生负责设计,他们以其深厚的服装设计和制作功底,为影片中的每一位角色都打造了既符合身份又美观大方的服装。
1964年初,全剧排练圆满结束。在人民剧场,一场内部正式彩排盛大举行,招待了部分文艺界的同志。这次演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剧场内所有的艺术效果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观众们以雷鸣般的掌声,热烈祝贺这一演出的成功。那掌声,不仅是对演员们精湛演技的肯定,更是对这部京剧艺术作品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时代精神的崇高致敬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