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分,并不高的分数,甚至比开分降了0.1分。是因为易烊千玺演技拉垮吗?不,如果骂易烊千玺,绝对是骂错了,甚至是冤枉他了。这部片绝大多数争议点,都无关易烊千玺的演技——《小小的我》。某天,一个少年,颤颤巍巍,站上天台。用极抖的双手,写下两个字:遗书。这不是他第一次寻死。他叫刘春和,一名脑瘫患者。二十年来,他连吃饭都容易被呛到,连吹个生日蛋糕的蜡烛都费劲…母亲陈露,总是很紧张,认为他这也做不成,那也不该做…而外婆则不同,她总是带着刘春和,这也试试,那也玩玩…今天,他陪外婆到公园的合唱团里。外婆的合唱团,好不容易有一个正儿八经的演出机会。却没想到,鼓手老头罢演了…爷爷奶奶们都着急坏了,哪来有现成的鼓手?直到外婆把目光,投向了刘春和…以上这个片段,来自上周五上映的国产院线片《小小的我》。上映以来,争议不少,在一星与五星之间横跳。有人说,小小的我,大大的尬。这是通过消费脑瘫群体,全员陪易烊千玺冲影帝的一部命题电影。有人说,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易烊千玺竟然是这部片为数不多的看点。易烊千玺到底演得怎么样?摘要:以上这个片段,来自上周五上映的国产院线片《小小的我》。上映以来,争议不少,在一星与五星之间横跳。有人说,小小的我,大大的尬。这是通过消费脑瘫群体,全员陪易烊千玺冲影帝的一部命题电影。
诚然,一开始会觉得有些夸张,有点演过。但改变的声线,爬满手背与颈脖的青筋,某些时候,连面相都有点变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每分每秒都和自己搏斗的人,无数交战在他的内心上演,他像一块顽石不断抵抗体内无法消融的愤怒的岩浆…特别是吃牛轧糖那个场面,身体不断紧绷,挣扎,坍缩,仿佛只有死亡才能获得片刻的宁静…好几个长镜头都并不让人厌倦,只让人忍不住焦灼,怎么没人来救他,外婆到底要多久才听到孙子的挣扎?而到了彻底高兴的时候,顽石最后炸出来的不是愤怒的岩浆,而是一朵朵热烈的如愿的烟花,一切张力都在此刻释然…可以说,在这些激烈的戏剧冲突中,易烊千玺都顶住了,贡献了足够有说服力的演技…诚然,这部电影优点很多,甚至很亮眼。
演员都足够出色,外婆的饰演者林晓杰,浑然天成的演技,仿佛就是身边的川渝嬢嬢,热辣滚烫又充满生活的智慧…林晓杰也曾饰演《漫长的季节》里的东北大姨蒋勤勤也不用多说,一出场就是麻利干活,脸上中年女人的斑点,差点没认出来是她…到后面生气的时候,整张脸都在充血,仿佛无数毛细血管在脸上破碎…常年微弓的背,她就像一块石头,疲惫和操劳像是石块上的青苔,早已爬满全身,挥之不去…整部电影的细节也做得足够真实。
刘春和吃饭用的特制勺子,家里随处可见的各种复健杠,床上借力的绳子…日常到和家里的家具融为一体,复健仪器的墙壁上,满是指痕,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他们的二十年…电影还呈现了不少很现实的问题。刘春和好不容易找到了咖啡厅的工作。不是因为工作出色,而是因为可以作为宣传咖啡店的公益慈善的素材拍视频…这无可厚非,是双向的选择,电影也做了很好的呈现,不为了温情而温情…甚至保留了一些导演杨荔钠一贯有的,对社会问题的尖锐表达。它不止呈现刘春和被歧视的困境,还讽刺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不作为后还要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虚伪,看似关心实则傲慢,粗暴…这种刺破,是非常难得的,也是足够亮眼的…
但缺点也实在是太扎眼了。最扎眼的就是,刘春和高考高出了一本线80多分。什么概念?那就是至少可以考上一个211,周边师范类大学随便选的概念啊…但他明明写字都很困难,遗书都写得艰难,甚至高考完了母亲还让他多练字,他真的可以做完卷子吗?而且这个设置,有什么意义吗?为什么连脑瘫患者都要这么聪明,这么厉害,这真的不是一种恐弱吗?更别提一些强烈的逻辑不通和细节缺失的地方。
刘春和要面对的很大一部分的矛盾,就是外婆的合唱团里缺少鼓手,他被外婆拉着替上…这对于大多数脑瘫患者来说,这样的烦恼,实在是太高级太飘在云端的烦恼了…
至于他手抖得厉害,是怎么考上大学的?这么多年,他又经历了什么?为什么发声也很困难,却有执念要当老师?这些特别基本的人物信息,都太缺少呈现了,以至于130分钟过去,对这个人物还是面目模糊的…模糊的面目背后,却是一个接一个的名场面。你敢信,在极度疲惫的高考后的暑假里,刘春和像杂耍一样,学车,学打鼓,应聘咖啡店,当老师试讲…外婆的合唱团,承担了大量的喜剧成分,但这些成分,都是非常套路的,全职女儿,教老人用手机,公园老人合唱团,都是眼熟的已经爆过的互联网话题集合…至于在这些集合里,刘春和学鼓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掌握节奏的?在咖啡店打工,会不会拿不稳碟子,冲咖啡的手抖,又是怎么克服的?通通几乎没有呈现…为数不多的呈现,就是咖啡馆下班很晚,又正好遇上大雨,刘春和在雨中艰难行走,又是有氛围无细节的呈现…至于咖啡店里那句口头的蛐蛐,又是杨荔钠电影中会犯的病:靠嘴推动情节…正是缺少了这些基本信息的呈现,会让人认为是消费脑瘫群体,也会让观众发出那句并不轻的差评:不要用你1%的幸运来代表99%的不幸。更别提不少桥段拍得突兀。
比如导演想呈现,脑瘫患者也有生理需求。但是在电影里,就是没头没尾的周雨彤突然问一句:你会不会勃起?太尴尬了,莫名其妙来一句,真的不是性骚扰吗?导演本意是想表明脑瘫患者找工作的不容易,就让当众在咖啡店,报菜名念绕口令…但是,作为咖啡店老板来说,你为了证明自己,不顾顾客的死活,让所有人脚趾抠地,这样真的合适吗,真的不会被赶出去吗?更灾难的是,一切矛盾,纠结,都结束在了一张录取通知书上。前面所有试图点破的焦虑,好像一下都消失了,励志的音乐一响起,就完事大吉了,困难一个又一个出现,又一个一个消失,好像什么都刺了,但什么都没刺破,又可以走马观花到下一场了…连人物都是碎片式,工具化的,最最可惜的角色,是蒋勤勤饰演的母亲。这三个角色中,本该最有意思的,不是戏份最多的刘春和,恰恰是夹在外婆与刘春和中间的母亲。片中的确是有一些呈现的。
母亲就一定是无私奉献,时刻伟大的吗?不,在多年的照料中,她闪过这样一个念头:如果没有这个孩子,我是不是可以过上完全不同的人生?也许有某个瞬间,她希望孩子就此消失,她不想再背负母亲的重责了,一切都受够了…这就是人性,这才是人性…多么有意思的设定,明明可以就这个角色展开更多的。比如母亲为什么一直是焦虑的,过分担忧的?我想,觉得他不应该去很远的地方读大学,除了真担忧外,也微妙地夹杂着一层怨恨:我不希望你远走高飞,因为你绑死了我一辈子,你让我无法远走高飞!她恨的是刘春和吗?不,她恨的是这个该死的命…所以她对刘春和的爱,永远包裹着一层难以言说的别扭…但电影对这些缺少呈现,只能靠脑补和意会…
母亲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够立体的恶,以及无穷无尽却缺少细节交代的焦虑…而且本该更有意思的是,母女俩和刘春和的关系。她们之间是隐藏着很强的张力的。外婆当年只照顾了母亲一年,就去西藏的餐厅打工了,再次回来,母亲已经十五岁了。母亲是非常怨恨外婆的,时至今日,依然不愿意叫一声妈。他们对于刘春和截然不同的态度,也是带有一股角力的劲儿的。
母亲像个暴君,控制欲极强,儿子穿什么都要管,随时歇斯底里。而外婆,总是用另外一种方式教育孙子,快乐最重要,松弛感拉满…在这种截然不同下,你能感受到一种隐隐的张力…母亲似乎在通过对刘春和强烈的近乎于控制的照顾,向自己的母亲控诉:我比你当年更会当妈!外婆越通过照顾刘春和,似乎想要弥补当年的罪过,但反而越让母亲更加吃醋:为什么你当年没有把这样的爱给我?两个女人之间的竞争,不完全是出自对这个男人的爱,而是出自对彼此的爱,但最终却把对方越推越远,这种隐晦的错位,隐藏在日常生活里钝刀割肉的残忍…中式家庭女人与女人之间的别扭,纠缠,绞杀,缠绕,太精彩了,值得更多的呈现,甚至是特别期待有一场母女俩的冲突的…但非常可惜的是,俩母女甚至没有一场正面的冲突,甚至外婆大多数时候都在合唱团的喜剧成分里过去了,外婆就是一个喜剧人…两个女人之间暗流涌动的张力,总是“蹭蹭不进去”,想表达又没头没尾地消失了,你明明感受到导演杨荔钠在这里是受力的,是有强烈作者性的,但又被并不擅长的喜剧成为给破掉了…也会感觉观影下来什么话题都想讲,都带到了,但什么都没讲清楚…所以最终豆瓣7.4分,并不冤枉,只是有些可惜…这就是一部亮点不少的电影,甚至易烊千玺的表演,就是一个很亮的点。但它的缺点,实在是让人难以直视,甚至让人觉得,这不就是一部退化版的《春潮》吗?两个形象更加单薄的母亲与外婆,一个聪明异常却无法解释的孩子,无论TA是小学生,还是脑瘫患者…哎,《小小的我》,半部好片,可惜了…
来源:拾文姑娘一点号
免责声明:本站系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