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似乎有一种趋势正悄然蔓延:对特殊人群与苦难题材的过度聚焦。就如近期上映的《小小的我》,这部由易烊千玺主演的影片,讲述了脑瘫患者刘春和冲破身心束缚、为外婆圆梦并修复与母亲关系的故事。自 2024 年 12 月 27 日上映后,短短两天票房便突
在当下的电影市场中,似乎有一种趋势正悄然蔓延:对特殊人群与苦难题材的过度聚焦。就如近期上映的《小小的我》,这部由易烊千玺主演的影片,讲述了脑瘫患者刘春和冲破身心束缚、为外婆圆梦并修复与母亲关系的故事。自 2024 年 12 月 27 日上映后,短短两天票房便突破 3 亿元,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回顾易烊千玺过往的作品,从《送你一朵小红花》的脑瘤患者韦一航,到《少年的你》的街头少年刘北山,再到《奇迹笨小孩》中带着心脏病妹妹谋生活的景浩,他的演艺之路似乎深陷底层与苦难的泥沼。不可否认,这些角色展现了他精湛的演技,从《小小的我》预告中,也能看到他在表情细节与肢体表现上的用心,尽力还原脑瘫孩子的生活不易,赢得了首轮观影观众的好评,称赞其不消费苦难,平视特殊人群的现实问题。然而,这背后却隐藏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现象。
当电影行业将目光过度集中于底层的特殊群体时,是否意味着创作空间的狭隘化?如今,众多演员纷纷投身于这类题材,如李庚希凭借重症病人角色拿下金鸡奖最佳女主角,黄晓明在《阳光俱乐部》中扮演大龄智力障碍青年,张艺兴演绎聋哑人,范丞丞诠释自闭症患者,张婧仪讲述听力障碍故事等。这些作品固然可能引发社会对特殊人群的关注,但其中又有多少是真心关怀,而非借苦难之名敛财?
这种对苦难和扮丑的热衷,正逐渐扭曲电影圈的审美。演员们似乎认为,只要卸下明星光环,扮丑、演绎特殊人群就能被赞演技突破。但这真的是健康的创作方向吗?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电影的价值仅仅在于展现苦难吗?
与其花费巨资拍摄苦难,或许将这些资源投入社会发展,从根源上减少苦难,才是更有意义的事。我们期待电影行业能够回归多元,展现更丰富的人性与生活,而不是在“苦难”的单行道上越走越远。
来源:东北综艺星光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