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先聊聊开头这段,挺讲究。你看别的片子一上来就巴拉巴拉交代主角的身世,恨不得把“这是个残障人士”写在脸上。但《小小的我》第一次带我们见刘春和时,就是普普通通拍他在屋里走路。那个镜头特别有意思,就像你不小心从邻居家窗户瞅了一眼,特别自然。
看了《小小的我》,觉得这部电影有意思。说实在的,拍残障人士的故事,稍不注意就容易掉进“卖惨”的坑里,但这部片子愣是玩出了新花样。
先聊聊开头这段,挺讲究。你看别的片子一上来就巴拉巴拉交代主角的身世,恨不得把“这是个残障人士”写在脸上。但《小小的我》第一次带我们见刘春和时,就是普普通通拍他在屋里走路。那个镜头特别有意思,就像你不小心从邻居家窗户瞅了一眼,特别自然。
说到处理歧视这事儿,导演更是玩出了新花样。记得公交车那场戏不?换别人拍,肯定是正面硬刚,整得特别惨烈。但你看这片子多聪明,就给了个车窗倒影,再配上车上人的窃窃私语。这么一弄,反而让人心里更难受,因为太真实了,就跟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的情况一模一样。
还有那个妈妈的角色,简直绝了。现在很多片子拍残障者的父母,不是圣人就是烈士,搞得跟真人没法共情。但你看这个妈妈,该发脾气发脾气,该说难听的说难听的,但又藏不住对儿子的心疼。这不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吗?又气人又让人心疼。
说到拍摄节奏,更是有意思。现在不少片子恨不得五分钟一个高潮,生怕观众走神。但《小小的我》就跟倒茶似的,慢悠悠的,让故事自己往前流。
特别是刘春和第一次站讲台那段,导演压根儿没给他特写,就是远远地拍了个教室全景。这么一拍,反而让人觉得特别真实,就是个普通老师上课的样子。
声音设计也挺有意思。现在电影动不动就是煽情配乐伺候,生怕观众听不出来该感动了。但这片子倒好,就用些最简单的声音:教室里的回音啊,操场上孩子们闹腾的声音啊,走廊里的脚步声啊。听着特别舒服,就像真的在学校里晃悠。
台词更有意思。你听刘春和说话,就是最普通的大白话,一点都不像某些片子里那种背诵课文似的台词。印象最深的是他说想当老师那段,特别实在,一点都不矫情,反而让人特别信服。
最后结尾也处理得特别巧妙。没整那种“从此过上幸福生活”的戏码,而是很实在地告诉你:虽然当上老师了,但日子该难还是难。这种结局才像那么回事儿,因为谁的人生不是这样啊,有点小进步,但还得继续努力。
拍摄手法上也有意思。你看那摄影机晃来晃去的,看着像是随便拍的,但恰恰这种感觉最真实,就像我们用手机记录生活一样。有时候镜头停得特别久,让你能好好看看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变化,特别用心。
所以说啊,《小小的我》最厉害的地方就是,把一个可能很沉重的故事,讲得特别接地气,特别生活化。看完之后你不会觉得“哎呀,人家好可怜”,而是会想:“这不就是咱们身边的故事吗?”
这可能就是好电影该有的样子:不用刻意煽情,就能让人看得热泪盈眶;不用故意卖惨,也能让人感同身受。就像咱们常说的,真情实感最打动人。
来源:阿宝侃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