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来嘛,之前80-90年代看电影,是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家里的14寸彩电,看节目都不太方便,清晰度,画面大小都不太行,节目也是一般般。这时候,去电影院看一看大荧幕也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学校和单位组织的看电影,不想去也得去(学校组织的你敢不去?那算逃课!)。
普通人其实不太需要电影院,需要电影院的是一些特定群体而已。
本来嘛,之前80-90年代看电影,是实在没什么可看的,家里的14寸彩电,看节目都不太方便,清晰度,画面大小都不太行,节目也是一般般。这时候,去电影院看一看大荧幕也是挺不错的,尤其是学校和单位组织的看电影,不想去也得去(学校组织的你敢不去?那算逃课!)。
90年代在电影院里看看周星驰电影以及其他国产电影(《九品芝麻官》《鹿鼎记》《红高粱》等等),还是不错的,算是在那个年代的一种娱乐活动。当年小学生寒暑假还“发”电影票(要家长掏钱买),看了电影还要写观后感(暑假作业),你能不去?现在想想,让一个小学生写《嫁了一个黑手党》这种电影的观后感,也是挺有趣的一段经历。那个年代引进电影也没那么多讲究,捞到碗里就是菜,各种群魔乱舞的电影就不说了(很多漏点片)。反正,看电影作为中国人的一项娱乐活动,算是流行起来了。
就是这种老旧电影院,少林寺的5、6亿观影人次,大部分是这种电影院撑起来的。
之后就是90年代后期到2000年左右,欧美的大片引进,确实引领了一段时间去电影院的潮流。《真实的谎言》飞机撞楼的镜头,现在想起来也十分震撼;《侏罗纪公园》虽然没有在中国正式上映,不过当时很多规模比较大的录像厅都看过(算是小型电影院),活得恐龙在荧幕上乱跑;《泰坦尼克号》上映更是万人空巷,平常人不算太多的电影院,居然要加座卖票,就这还得抢。
电影《真实的谎言》的镜头,跟911事件梦幻联动了。
2000年以后看电影,基本就是小情侣居多了,从小学时代就进电影院的80后长大了。电影内容其实不重要,主要是找一个情侣约会的地方。那时候的电影院还是挺人性化的,不会随便赶人,也不用太在意对号入座(坐不满),反正电影循坏放映,买了票进去哪怕错过了前面的剧情,下一场接着看上半部也就是了,当然,散场后串场确实不好,等于逃票了。这时期的电影院还好,有的热门电影也是要排长队买票,不过有些文艺片真不如在家里看,CCTV6已经循环播放电影好多年了(2000年左右,有线电视开始普及),看电影成为情侣约会的重要选项。
当时的电影质量还行,《霍元甲》什么的也能看,不过一般情侣约会也不太在意电影质量,电影院里的爆米花和饮料价格比较高,有时候超过电影票。
2010年前后,还出了3D电影,不过我不喜欢看,带上眼镜头晕,90后情侣开始接班看电影。不过受家庭影院、KTV以及各种电脑游戏、主机游戏冲击,去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了,老年人基本不愿意去电影院了。另外,有些老牌电影院,周围都没有停车位,更是限制了人们去看电影的欲望(一来一回半天就过去了),电影演完就清场了,电影前后都是广告,还有内置广告,电影票赚钱、内置广告赚钱,最后是院线和电影制作公司都不赚钱,难道钱让观众都赚走了?
去KTV吼几嗓子,比看电影解压多了,限制也少,除了饮料不让带,其他还好,2010年代已经有了团购,比看电影划算。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80后90后都忙着带孩子了,没时间去电影院了,00后情侣去电影院的少了。至于怎么改变,我的答案是:顺其自然。先把影片质量提上去,自然会有观众来买单的。
另外,电影可以搞开放式结局,电影播放现场让观众投票(手机APP很方便),来决定结局走向,反正拍电影要剪接掉不少素材,这算废物利用。总之,让电视上看到的版本和电影院播放的版本有所区别,才有让人去电影院观影的欲望,都一样的话,现在100寸智能电视也不算贵,窝在客厅沙发里看电影,显然比去电影舒服多了。
这才是现在电影的正确打开方式,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顺便做点别的事情。电影院限制太多,目前看来,只能从剧情上下手吸引观众。
总结,电影作为一个艺术门类,暂时看来是不会消亡的,电影院的不可替代性,大概就是情侣约会的选择之一吧。中国人是务实的,电影传统什么的都不重要,能取悦观众,自然有人肯去电影院。
来源:知乎尼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