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平安夜是工作日,人们没空看电影。但翻看过去的数据,会发现,虽然前几年平安夜多为周末,但2014年平安夜是周四,票房也有2.9亿;而2016年平安夜为周六,票房为3.1亿。由此可见,票房低迷并非全因周末与否。
今年平安夜的全国电影票房数据新鲜出炉,那叫一个惨不忍睹。简而言之:一个字,惨;两个字,很惨;三个字,惨到家……
这可不是空穴来风,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今年的票房竟然只有2017年的九分之一,甚至比疫情期间的票房还要低三分之一。
究其原因,有人归咎于平安夜是工作日,人们没空看电影。但翻看过去的数据,会发现,虽然前几年平安夜多为周末,但2014年平安夜是周四,票房也有2.9亿;而2016年平安夜为周六,票房为3.1亿。由此可见,票房低迷并非全因周末与否。
那么,今年的票房具体有多惨?仅3837.14万!要知道,我们有14亿人呢;要知道,疫情三年间,票房还能勉强维持在1.1亿以上。这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网 络上已经有人开始分析这背后的原因,其中不乏将电影消费归为“舔狗经济”的言论。这种观点认为,看电影往往是情侣间的活动,尤其是在相亲或热恋期,没话题时就一起看电影拖延时间、找话题。这类群体对电影内容要求不高,主要目的是谈恋爱,电影质量反而成了次要的。特别是在情人节、平安夜、圣诞节这样的节日,还会特意推出爱情片供情侣消费。有人甚至戏称,中国电影行业的半壁江山是靠情侣撑起来的。
而所谓的“舔狗经济”,指的是男性作为消费主体,为了讨好女性而买单。但有意思的是,近年来,随着彩礼话题的升温,男女对立情绪加剧,有人便认为男性开始觉醒,不愿意再当“舔狗”,从而导致电影票房崩塌。
对于这个观点,本人持保留意见。个人认为,这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性别对立的加剧和经济资源的分配不均。
在传统社会,男女角色定位明确,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传统观念逐渐被打破,现代社会观念与传统观念产生了矛盾。再加上媒体的煽风点火和大数据的推波助澜,使得性别对立情绪更加严重。
然而,我认为这些都不是票房低迷的主要原因。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电影本身的质量。
现在的电影,尤其是国产电影,越来越让人失望。观众不是不愿意消费,而是追求性价比。花钱、花时间、花精力去看一部烂片,谁愿意当这个冤大头呢?很多电影不仅不能引起人的共鸣,还脱离现实,让观众质疑自己的智商被侮辱。更有甚者,一些电影打着明星光环和巨额营销的幌子,上映后才发现是国外电影的改编版。
此外,电影审核力度的加大也导致一些影片被删减得面目全非,损害了观众的观影体验。再加上经济压力增大,电影票价却越来越高,使得很多人望而却步。
当然,不得不提的是,圣诞夜票房惨淡似乎也是情理之中的。因为12月24日不仅仅是平安夜,更是长津湖战役的抗争之夜、胜利之夜。人们选择不去看电影,说明大家的民族意识在觉醒。毕竟,我们不能只在谈钱的时候才想起这是洋节,更应该铭记历史,珍惜当下。
来源:一点书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