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导师推荐一部电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3 09:21 4

摘要:近日,题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硕士论文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自去年引发网络热议以来,这篇论文的下载次数已超过20万次,反映了师生关系依旧是高教界的热点话题。

文 | 孙滔

近日,题为《她为什么换了导师——一项导生关系的案例研究》的硕士论文再次引发公众关注。自去年引发网络热议以来,这篇论文的下载次数已超过20万次,反映了师生关系依旧是高教界的热点话题。

做严师好,还是慈师好?笔者给导师们推荐一部最近上映的电影——《爆裂鼓手》,或许会有一些启发。

这其实是一部2014年就在美国上映的电影,只不过最近刚刚在中国大陆上映。它讲述了一个热爱爵士乐打鼓的年轻人安德鲁在暴虐导师督教下挑战打鼓极限的故事。

如果放在古代的中国,这就是一个看起来很传统的励志故事,“严师出高徒”“玉不琢不成器”这些成语在这里被夸大运用了。

但细究之下会发现,电影讲述的其实是一个妥妥的悲剧:安德鲁最终已经忘记了自己当初为何要打鼓,而只是为了应对导师近乎疯狂的精神和肉体双重虐待。

悲剧还在于,安德鲁为了在打鼓这条路上PK掉竞争对手,甚至放弃了与本来仰慕的姑娘的爱情。他要跟这个世界断开联系。

悲剧还在于,安德鲁的背后是无数被导师浇灭的希望之火,更有一位才华横溢的学生因此患上焦虑与忧郁症而自杀。

悲剧还在于,虽然安德鲁在与导师的极致拉扯中登上了打鼓巅峰,但虐人、虐心的施教理念已经深入其骨髓。若是将来他做了导师,大概率会继承这种暴虐的“传统”,继续为害下一代。

一位网友的评论鞭辟入里,“他得到了世界,他失去了灵魂。”

或许有人会说,这并不是一个真实故事,何必较真呢?然而并非如此。这部电影的编剧兼导演查泽雷在普林斯顿高中曾是一名爵士鼓手,他就遇到了那样变态的乐团教师。

这样扭曲的师生关系在国内并不罕见。就在今年4月,北京一所高校的导师郑某就被指侮辱、谩骂学生,对待学生就像“对待奴隶一样”,以致于多名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

可以想到的是,一些导师之所以如此暴虐的社会背景之一是“幸存者偏差”:人们过度关注了暴虐师生关系下幸存的人,而轻忽了这种关系下的受害者,因此这种变形的“严师出高徒”传统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

“毒舌”真的有毒,“严师”不等于严苛,一些传统观念需要谨慎发扬。如今的年轻人更具平等意识,一旦导师有过分的不对等行为,他们就要来整顿职场了,上述北京那所高校15名研究生联名举报导师郑某的事件就是明晃晃的例证。

那么,我们需要怎样的导师呢?或许导师们可以抽空看一下《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这两部电影,看看春风化雨的导师是怎样的样貌。

来源:科学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