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影迷有福了,全新本土电影节启航!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2-22 23:08 4

摘要:口音、方言、城市文化和历史共同参与了电影语言的建构,赋予了不同地区电影独特的地域特色。而电影节作为这些电影的展示平台,也在反哺着城市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影展的数量仍显稀缺,陕西等地在电影与地缘文化的讨论中也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陕西曾是

口音、方言、城市文化和历史共同参与了电影语言的建构,赋予了不同地区电影独特的地域特色。而电影节作为这些电影的展示平台,也在反哺着城市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影展的数量仍显稀缺,陕西等地在电影与地缘文化的讨论中也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陕西曾是中国电影生产的重要中心之一。西安电影制片厂走出了谢飞、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享誉国际的导演,许多经典影片如《红高粱》《霸王别姬》《老井》《黑炮事件》都源自这里。

西影曾经的辉煌,为陕西地区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成熟的历史土壤。当年西部电影先行者曾有一句口号叫 " 宁愿在探索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 ",这句话深远影响着陕西籍电影人们,许多年轻创作者都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探索更多影像的可能性。在这样成熟的条件下,光影之前 BeforeTheLight 和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 上海分公司在今年共同主办了2024 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 / Chang 'an City Real Film Project(简称 "2024 CRFP")。该电影项目的创立最初源于希望呈现疫情下真实的西安,目前项目以长线放映为基础,持续关注为内核;通过社会空间与高校空间双线并行,希望帮助更多个性独立、新兴前卫且又归属于大众的影像作品抵达更多的观众,并给予观众愈加丰富的影像选择,更自由的文化氛围。

亚洲视角下的多种真实

CRFP 设置了 " 亚洲真实 " 竞赛单元、" 长安视野 " 展映单元、" 日常对照 " 论坛单元、松下特别活动共四个单元。" 亚洲真实 " 竞赛单元旨在聚焦、推广亚洲地区真实影像创作者、肯定其影片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促进与鼓励创作者在创作成长路上的探索与坚持。入围作品不分题材和类型,无论是剧情、纪录亦或者实验影像,都将一起角逐最终代表年度影片的真实影像。

本次 " 亚洲真实 " 终选评委团由纪录片导演范俭(《摇摇晃晃的人间》)、纪录片导演杜海滨(《少年 · 小赵》)及电影导演兼编剧韩帅(《汉南夏日》)组成,他们将以独到、专业的眼光对入围影片进行评选。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的策展人李鑫龙表示,组委会希望由 " 导演评导演,本职评本职 ",因此终选评委都具有导演属性,且代表不同维度:杜海滨导演代表策展端,作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执行长,他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范俭导演不断地尝试影像创新和实验,能够从创作端出发,给予青年导演在创作上更多建议;值得一提的是,CRFP 并不对影片类型进行限制,且每年会收到许多讨论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作为关注个人成长的女性剧情片编导,韩帅导演的加入将为本届评选带来了多个重要视角。

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中的 " 真实 " 源于 2022 年西安的 37 天疫情。回忆起整个计划的初衷,李鑫龙告诉我们,最初大家是希望征集更多关于疫情的影像,真实影像在当时指的是呈现一个疫情样态下真实的西安,无论医护人员、安保人员、收费站工作人员等,人人都可以拿起相机记录相关的故事。而从计划发起到如今三年过去,在社交媒体话语复杂的当下,人们对于真实的渴望也变得更加强烈。在首日的长片映后交流环节中,观众和导演们就纪录片创作的真实性与伦理方面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讨论。

吕东庭的《草吠声》聚焦于游民群体和现当代网络红人,以及游民身份在新时代产生的变质。导演吕东庭认为,直播经济的荒诞,导致没有主观性思考的游民把情绪全部投入到了直播中,甚至将阶层的转变寄希望于直播。《草吠声》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希望记录这些游民像杂草和野犬一样生活,出于人道主义,导演删去了对于这种人物塑造不利的 " 黑暗面 ",也由此引出了映后现场对于人物塑造与绝对真实的探讨:删除 " 黑暗面 " 是否会造成人物失真?吕东庭坦言,自己在剪辑的过程中对是否删去这些内容也很纠结,但长时间相处产生的友谊,令他最终还是希望保护被摄对象。

与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情谊是影响纪录片真实性的重要因素,对于刚开始创作的青年导演来说,如何揭露真实,保持中立立场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功课。《地》的导演张明亮全程跟踪拍摄了两个村庄之间的土地争议。影片的拍摄时间正好是 2022 年俄乌战争,导演因此巧妙地插入了国家间的土地争端,来隐喻村庄中的历史遗留问题。而在导演告知观众主角其实是自己的父亲后,现场立刻引发了对于导演作为记录者的立场提出了疑问。张明亮则表达了遗憾:虽然自己的立场是公平的,但因为是 " 敌对 " 村子里的村民,所以不被允许到另一个村子里拍摄,通过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可以看出,青年导演们对于伦理与立场都有着各自的考量,他们也仍在创作实践中继续探索属于自己的真实。《地》映后交流

由于一些特殊限制,长片展映并不在影厅中放映,而是在影院五楼的独立空间,虽然放映条件不够舒适,但观众们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弱。20-21 日的短片放映则回归影厅,许多导演来到现场参与映后,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气氛显得更加火热。

B 组《烧秸秆》《秃羊》《奔猪》为观众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农村风貌、文化以及生活状态。三位青年导演回归传统,又在创作中颠覆传统。《烧秸秆》在去年的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中就是评委们争论的焦点。《秃羊》由韩三明主演,反映了河北张家口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整体完成度较高;郝斌杰导演在映后提到,主人公被一件西服困住的灵感是来源于她家乡当地的真实人物经历。《奔猪》则讨论了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导演郭威铭采用了戏曲、动画、监控录像等多种媒介融合进行创作,妈祖信仰、本土戏曲元素和五条人的歌交融在影片中,仿佛海丰两代人思想文化的碰撞。

《奔猪》《秃羊》映后交流

除了对外部现实的纪录,青年导演们也试图探索对内在情感与时代记忆。" 水 " 成为了大家对母亲、生命与家乡印象的反映。在《一次意识里的木舟》中,导演黄咏逸采用诗歌、口述史与不同色彩水面的影像画面,共同讲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于历史和原生家庭的思考。可以看出导演进行了许多实验性的尝试,但在成片中,导演个人的讲述和念白使得受访者的口述变得割裂,反而破坏了原生态的口述记录,成为了该片的一点遗憾。

《海水泡的茶是什么味道》和《落雨前》同样将故事背景置于广东,两部影片也因此充斥着湿润的气息和盎然的绿意,可见气候对于南方地区影像叙述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映后交流中,《落雨前》的导演耿嘉琪就 " 水 " 这一意象与观众展开了对话,水在影片中都象征着羊水与母体回归,这与《一次意识里的木舟》中的受访女性有着相似的观点。尽管创作者们都是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进行创作,但在他们对于历史、记忆、家庭、空间等的探索中,不同的思想却发生了奇妙的交错,这也许就是展映举办的意义。

长安视野与地缘文化

本届 CRF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长安视野 " 展映单元。该单元旨在聚焦、推广陕西籍真实影像创作者、陕西高校学生、在陕西取景拍摄的作品,贴近本土关怀,由大众选片人选出展映名单,经城市、高校展映后,推选出 " 长安视野 " 年度观众票选。一部分观众对陕西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黄土地》《白鹿原》,而实际上在 18 年,曾激起社会热议的《狗十三》讲述的就是西安家庭的故事,只是导演并没有将故事重心放在地域,而只是以西安作为故事发生地,讲述在中国甚至东亚家庭普遍发生的故事,但其中的西安方言曾让许多观众大呼 " 代入感太强 "。因此," 长安视野 " 的设置可以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以西安乃至陕西出发的视角,填补陕西在中国电影与地缘研究中的空白,为西北地区的影视产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城市影展的举办与当地高校的影视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作为创作者的孵化地,每年都会为影展输送大量带着新鲜视角的作品,影展也正在走进高校,成为电影教育的重要环节。以远在东南沿海的 IM 两岸青年影展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以及台湾地区高校都曾与 IM 联合举办 " 青春放映 ",目前该放映活动已辐射国内多个地区。

在省会西安市,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编导及影视相关学科,可以看出,陕西的电影教育有着无限潜力。但由于缺少电影专业院校,西安大多数综合类高校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电影创作,组委会希望通过陕西独立影像的展映,能够激励大家在毕业后继续坚持创作。此外,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也将 " 长安视野 " 单元带入大学校园展映,影展不止接收来自高校学生的作品投递,也同样希望接受来自他们的票选。除了社会大众,大学生年轻、进步、前卫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评选视野,展现生活在陕西的年轻人们的独特观点。

" 长安视野 " 单元映后交流

本届长安视野的征片数量其实有些可惜,仅有 45 部,但出于对观众的尊重,选片人们依然精挑细选出了 5 部作品。《公园日记》是较为罕见的儿童题材,导演用鲜艳、明亮的画面展现了主人公的童真。在这样充满童趣的叙事中,公园游乐设施拆除的画面更像是一种在开头就既定的、无法改变的 " 成长 " 现实。

成长过程中," 考试 " 同样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必经之路。在《试卷》中,托福考试的通过意味着出国留学,实现阶级跨越,它幻化成了崭新的白色耳机,像父亲沉重的希望一样突兀地压在了少年脖子上,也让他走向了人生的另一条岔道。而在《十八岁金色少女心》中,高考则代表着一成不变的 " 无聊 ",伴随着世界末日——十八岁生日的到来。这种 " 无聊 " 和 " 想要变得不一样 " 反映出了当下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两位女演员的天马行空和古灵精怪更收获了现场观众们的喜爱。走出校园后,《明天更漫长》将观众带入了江苏常州一家流水线工厂。导演磨占俊在假期到工厂拧螺丝,并在导师的建议下开始拍摄自己的工友。未成年被欠薪、工厂压下工人意外死亡消息、中介和 " 黑社会 " 勾结等问题或直接或隐晦地一个个暴露在镜头中。相较于昏暗的工厂,家庭影像《烟火年年》的基调显得更加明媚温馨,而讨论的问题却严肃依旧——亲人的死亡与离别。导演李梓君将镜头对准自己的爷爷奶奶,记录了每年春节他们的生活状态。爷爷生病后躺在床上的大段方言自白平淡却直击心灵,令在场观众潸然泪下。影人对谈,探讨真实

" 日常对照 " 论坛单元旨在从多维角度深入探讨真实、传播、教育等议题,今年的论坛包括三个主题:《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西北政法大学的纪录片人才培养》《真实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我们所期待的 " 真实 "》,分别邀请本土力量、创作者、终选评委展开展开多方对话与深度交流。

在策展人李鑫龙看来,西北政法大学在纪录片领域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它的独特性。" 政法 " 和 " 纪录片 " 两种看似 " 不搭 " 的领域却擦出了亮眼的火花,孕育出了《棒!少年》摄影师危凯、《纺织城》导演王杨等多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在 20 日 "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 论坛中,王杨讲述了自己在电影节展审片的发现:政法大学的视点和创作观念很自由,很多作品都回归到了纪录的本质,而不是模仿。这是因为西政学生思辨性很强,也是各学院学生观点碰撞的结果。A Film 一部电影主理人雷一松提出目前华语电影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非专业院校出来的影片更有创造力,这是因为专业院校教育存在美学的惯性,这会把学生束缚住。

《真实影像的另一种可能》论坛邀请了每个展映单元中的一位导演作为代表参与,通过他们个人的创作经历和独特视角,探讨影像艺术的多元可能性。评委论坛《我们所期待的 " 真实 "》作为本单元的一大特色,提供了颁奖后的即时反馈。在 21 日颁奖仪式结束后,杜海滨、范俭和韩帅三位导演分享了评审过程中对影片的考量,以及他们对于 " 真实 " 的思考。" 在大量院线片冲击下,观众已经丧失了一部分电影个人趣味了," 李鑫龙认为,评委论坛的设置,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导演们在未来更好地创作,也可以提高观众对影片选择的思辨," 我们想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影像。"

尽管陕西有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但大家却并不了解这里存留着的浓厚电影基因。因此,在西安这片土地上,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旨在用真实影像将大家汇聚于此,共同讨论 " 真实 " 的宝贵价值,希望在 2025 年,我们能在西安看见更多精彩优秀的真实影像作品。

来源:三半撩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