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口音、方言、城市文化和历史共同参与了电影语言的建构,赋予了不同地区电影独特的地域特色。而电影节作为这些电影的展示平台,也在反哺着城市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影展的数量仍显稀缺,陕西等地在电影与地缘文化的讨论中也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陕西曾是
口音、方言、城市文化和历史共同参与了电影语言的建构,赋予了不同地区电影独特的地域特色。而电影节作为这些电影的展示平台,也在反哺着城市文化,促进了文化与旅游业的发展。目前西北地区影展的数量仍显稀缺,陕西等地在电影与地缘文化的讨论中也常常被忽视。而实际上,陕西曾是中国电影生产的重要中心之一。西安电影制片厂走出了谢飞、吴天明、张艺谋、陈凯歌等一批享誉国际的导演,许多经典影片如《红高粱》《霸王别姬》《老井》《黑炮事件》都源自这里。
西影曾经的辉煌,为陕西地区的电影创作提供了成熟的历史土壤。当年西部电影先行者曾有一句口号叫 " 宁愿在探索中失败,不愿在保守中苟安 ",这句话深远影响着陕西籍电影人们,许多年轻创作者都渴望在这片土地上,探索更多影像的可能性。在这样成熟的条件下,光影之前 BeforeTheLight 和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 - 上海分公司在今年共同主办了2024 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 / Chang 'an City Real Film Project(简称 "2024 CRFP")。该电影项目的创立最初源于希望呈现疫情下真实的西安,目前项目以长线放映为基础,持续关注为内核;通过社会空间与高校空间双线并行,希望帮助更多个性独立、新兴前卫且又归属于大众的影像作品抵达更多的观众,并给予观众愈加丰富的影像选择,更自由的文化氛围。
CRFP 设置了 " 亚洲真实 " 竞赛单元、" 长安视野 " 展映单元、" 日常对照 " 论坛单元、松下特别活动共四个单元。" 亚洲真实 " 竞赛单元旨在聚焦、推广亚洲地区真实影像创作者、肯定其影片所承载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促进与鼓励创作者在创作成长路上的探索与坚持。入围作品不分题材和类型,无论是剧情、纪录亦或者实验影像,都将一起角逐最终代表年度影片的真实影像。
本次 " 亚洲真实 " 终选评委团由纪录片导演范俭(《摇摇晃晃的人间》)、纪录片导演杜海滨(《少年 · 小赵》)及电影导演兼编剧韩帅(《汉南夏日》)组成,他们将以独到、专业的眼光对入围影片进行评选。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的策展人李鑫龙表示,组委会希望由 " 导演评导演,本职评本职 ",因此终选评委都具有导演属性,且代表不同维度:杜海滨导演代表策展端,作为西湖国际纪录片大会执行长,他拥有更加国际化的视野;范俭导演不断地尝试影像创新和实验,能够从创作端出发,给予青年导演在创作上更多建议;值得一提的是,CRFP 并不对影片类型进行限制,且每年会收到许多讨论女性主义议题的作品,作为关注个人成长的女性剧情片编导,韩帅导演的加入将为本届评选带来了多个重要视角。
吕东庭的《草吠声》聚焦于游民群体和现当代网络红人,以及游民身份在新时代产生的变质。导演吕东庭认为,直播经济的荒诞,导致没有主观性思考的游民把情绪全部投入到了直播中,甚至将阶层的转变寄希望于直播。《草吠声》这个名字的由来,是希望记录这些游民像杂草和野犬一样生活,出于人道主义,导演删去了对于这种人物塑造不利的 " 黑暗面 ",也由此引出了映后现场对于人物塑造与绝对真实的探讨:删除 " 黑暗面 " 是否会造成人物失真?吕东庭坦言,自己在剪辑的过程中对是否删去这些内容也很纠结,但长时间相处产生的友谊,令他最终还是希望保护被摄对象。
由于一些特殊限制,长片展映并不在影厅中放映,而是在影院五楼的独立空间,虽然放映条件不够舒适,但观众们的热情并没有因此减弱。20-21 日的短片放映则回归影厅,许多导演来到现场参与映后,与观众进行面对面交流互动,气氛显得更加火热。
B 组《烧秸秆》《秃羊》《奔猪》为观众展现了不同地区的农村风貌、文化以及生活状态。三位青年导演回归传统,又在创作中颠覆传统。《烧秸秆》在去年的 HiShorts! 厦门短片周中就是评委们争论的焦点。《秃羊》由韩三明主演,反映了河北张家口农村贫困群体的生活状态,整体完成度较高;郝斌杰导演在映后提到,主人公被一件西服困住的灵感是来源于她家乡当地的真实人物经历。《奔猪》则讨论了青少年的身份认同,导演郭威铭采用了戏曲、动画、监控录像等多种媒介融合进行创作,妈祖信仰、本土戏曲元素和五条人的歌交融在影片中,仿佛海丰两代人思想文化的碰撞。
除了对外部现实的纪录,青年导演们也试图探索对内在情感与时代记忆。" 水 " 成为了大家对母亲、生命与家乡印象的反映。在《一次意识里的木舟》中,导演黄咏逸采用诗歌、口述史与不同色彩水面的影像画面,共同讲述不同年龄性别的人对于历史和原生家庭的思考。可以看出导演进行了许多实验性的尝试,但在成片中,导演个人的讲述和念白使得受访者的口述变得割裂,反而破坏了原生态的口述记录,成为了该片的一点遗憾。
《海水泡的茶是什么味道》和《落雨前》同样将故事背景置于广东,两部影片也因此充斥着湿润的气息和盎然的绿意,可见气候对于南方地区影像叙述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映后交流中,《落雨前》的导演耿嘉琪就 " 水 " 这一意象与观众展开了对话,水在影片中都象征着羊水与母体回归,这与《一次意识里的木舟》中的受访女性有着相似的观点。尽管创作者们都是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出发进行创作,但在他们对于历史、记忆、家庭、空间等的探索中,不同的思想却发生了奇妙的交错,这也许就是展映举办的意义。
本届 CRFP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 长安视野 " 展映单元。该单元旨在聚焦、推广陕西籍真实影像创作者、陕西高校学生、在陕西取景拍摄的作品,贴近本土关怀,由大众选片人选出展映名单,经城市、高校展映后,推选出 " 长安视野 " 年度观众票选。一部分观众对陕西的印象也许还停留在《黄土地》《白鹿原》,而实际上在 18 年,曾激起社会热议的《狗十三》讲述的就是西安家庭的故事,只是导演并没有将故事重心放在地域,而只是以西安作为故事发生地,讲述在中国甚至东亚家庭普遍发生的故事,但其中的西安方言曾让许多观众大呼 " 代入感太强 "。因此," 长安视野 " 的设置可以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以西安乃至陕西出发的视角,填补陕西在中国电影与地缘研究中的空白,为西北地区的影视产业注入更多新鲜血液。
城市影展的举办与当地高校的影视教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作为创作者的孵化地,每年都会为影展输送大量带着新鲜视角的作品,影展也正在走进高校,成为电影教育的重要环节。以远在东南沿海的 IM 两岸青年影展为例,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等院校以及台湾地区高校都曾与 IM 联合举办 " 青春放映 ",目前该放映活动已辐射国内多个地区。
在省会西安市,西北大学西安电影学院、西北政法大学、长安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众多高校都开设了编导及影视相关学科,可以看出,陕西的电影教育有着无限潜力。但由于缺少电影专业院校,西安大多数综合类高校学生毕业后都没有从事电影创作,组委会希望通过陕西独立影像的展映,能够激励大家在毕业后继续坚持创作。此外,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也将 " 长安视野 " 单元带入大学校园展映,影展不止接收来自高校学生的作品投递,也同样希望接受来自他们的票选。除了社会大众,大学生年轻、进步、前卫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拓宽了评选视野,展现生活在陕西的年轻人们的独特观点。
本届长安视野的征片数量其实有些可惜,仅有 45 部,但出于对观众的尊重,选片人们依然精挑细选出了 5 部作品。《公园日记》是较为罕见的儿童题材,导演用鲜艳、明亮的画面展现了主人公的童真。在这样充满童趣的叙事中,公园游乐设施拆除的画面更像是一种在开头就既定的、无法改变的 " 成长 " 现实。
" 日常对照 " 论坛单元旨在从多维角度深入探讨真实、传播、教育等议题,今年的论坛包括三个主题:《我的摄影机不撒谎——西北政法大学的纪录片人才培养》《真实影像的另一种可能》《我们所期待的 " 真实 "》,分别邀请本土力量、创作者、终选评委展开展开多方对话与深度交流。
在策展人李鑫龙看来,西北政法大学在纪录片领域的探索在全国范围内具有它的独特性。" 政法 " 和 " 纪录片 " 两种看似 " 不搭 " 的领域却擦出了亮眼的火花,孕育出了《棒!少年》摄影师危凯、《纺织城》导演王杨等多位优秀的纪录片导演。在 20 日 " 我的摄影机不撒谎 " 论坛中,王杨讲述了自己在电影节展审片的发现:政法大学的视点和创作观念很自由,很多作品都回归到了纪录的本质,而不是模仿。这是因为西政学生思辨性很强,也是各学院学生观点碰撞的结果。A Film 一部电影主理人雷一松提出目前华语电影存在着一种现象,即非专业院校出来的影片更有创造力,这是因为专业院校教育存在美学的惯性,这会把学生束缚住。
尽管陕西有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导演,但大家却并不了解这里存留着的浓厚电影基因。因此,在西安这片土地上,长安城真实影像计划旨在用真实影像将大家汇聚于此,共同讨论 " 真实 " 的宝贵价值,希望在 2025 年,我们能在西安看见更多精彩优秀的真实影像作品。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