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那种“因为法律制度辜负了主角,才导致他最终成为义警”的桥段,在《因果报应》中不仅没有被提及,甚至还有一种男主角欺骗警察找凶手是理所应当的感觉。
这是一部典型的复仇电影,又是一部与常见私刑电影或义警电影截然不同的作品。
那种“因为法律制度辜负了主角,才导致他最终成为义警”的桥段,在《因果报应》中不仅没有被提及,甚至还有一种男主角欺骗警察找凶手是理所应当的感觉。
而这也是大多数不了解《因果报应》背景社会观影者,很难察觉与注意到的地方。
也因为有了这种文化与社会上的差异与隔阂,其实在电影中很多桥段与情节,是很容易被观影者忽视甚至无法理解的。
比如警察局中公然对惯犯施以私刑的行为,即便是在非文明社会,即便是在蛮荒或狂野的环境中,是否也过于夸张与戏剧化了。
虽然这些情节大多在刻意的戏剧表现中被淡化了,虽然这些情节看似与《因果报应》本身并无多大关系,但实际上却是深埋于故事背后的社会问题。
再比如凶手的妻子面对丈夫被捕时,那段撕心裂肺的独白,看似只是对丈夫行为的无法理解与失望,实际上却隐含了太多只有了解那个社会的人,才能明白她究竟在说的深层含义。
正是因为这一系列藏在剧情背后的东西,是很多人难以明白与理解的,才导致我们只会对最后十分钟的道德挑战倍感震惊。
而实际上,当我们将《因果报应》背景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引入电影故事后,或许会从中发现一套完全被忽视的故事与观影体验。
而这也是为什么《因果报应》会在拍摄国当地影评界口碑整体以正面居多的原因,也是为什么我们会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看到这样一部制作精良还颇具观赏性的泰米尔语电影。
《因果报应》的整个故事之所以会发生,并不是因为那个看起来似乎有着某种神秘力量的垃圾桶,也不是因为那条两次出现却不伤人的眼镜蛇,更不是因为男主角那力量大到可以“毁天灭地”的双手。
可以这么说,电影前半部分所有看起来有神秘力量的情节,都指向了这个社会最被人诟病的姓氏问题。
也正因这种将人天生分为三六九等的千年传承社会制度,才导致了凶手妻子那段让人摸不着头脑的独白。
为了能跟这个看起来帅帅的凶手在一起,这个很可能在姓氏阶级上远远高于凶手的女人,不惜与自己的家族决裂。
可当她以为自己可以与凶手永远幸福的在一起时,却发现自己嫁给了一个杀人犯、一个偷窃惯犯。
从小便过着衣食无忧又或是衣食无忧生活的她此时犹如天都塌了,她以为是丈夫辜负了自己,她认为像丈夫这种人永远改变不了固化阶层的特质。
可事实又是什么呢?正是因为妻子不顾家族的反对,正是因妻子最终退给了自己,才让凶手在偷窃这条路上越走越远,才让凶手希望自己能给女儿除了阶级之外所有的一切。
或许你从来没有想过,或许我们从来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理发店老板玛哈拉贾要编造一个垃圾桶被偷的谎言。
即使面对自己女儿被人糟蹋,面对自己并没有任何财产上的损失,即便他向警察局如实讲出事情原委与经过,最终的结果难道会比《因果报应》所给我们的结果更好吗?
也许侮辱女儿的两个人看起来毫无人性可言,也许玛哈拉贾的行为无异于在践踏法律,甚至于最后四个警察反过来帮助玛哈拉贾的行为,并不都适合被公然宣扬与歌颂。
可当我们明白在那样一种社会制度与环境下,玷污了女孩的男人们将会面对的是什么惩罚之后,也许才会明白为何会有《因果报应》这样一个近乎于玄幻或神秘色彩的名字了。
当我们质疑《因果报应》缺失了复仇电影中最重要的起因(法律制度辜负了主角)时,或许这样的起因在现实生活中已经普遍到让所有人都习以为常了。
当我们将《因果报应》中那些践踏法律与人性的情节当作艺术夸张来看待时,或许这样的场景在现实生活中已经不再是什么骇人听闻的社会新闻了。
《因果报应》虽然看起来让人血脉喷张,但深思之下却会让人有些心酸与沉重。
也许受伤女孩逃过一死只是现实中家人悲伤之后的妄想,也许受伤女孩敢于并能跟凶手直面对决只是现实中旁观者无奈之下的异想天开。
虽然凶手最终无法面对自己所做之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可现实中无数曾经侮辱过女孩的凶手呢?他们会像《因果报应》如此这般心想事成吗?
来源:花煜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