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8万人打出9.3,就算看100遍,这片还是太神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8 22:12 1

摘要:说真的,与其被烂片疯狂折磨,倒还真不如去看看那些经典,洗洗眼——

作者| 老白

来源| 影探

最近有点心累。

烂片一部接一部,让人根本提不起兴趣进电影院。

不过,市场的不景气,倒是让一些经典老片,有了重映的机会。

说真的,与其被烂片疯狂折磨,倒还真不如去看看那些经典,洗洗眼——

「海上钢琴师」

The Legend of 1900

2024.11.15

不下船的男人

本片改编自亚利桑德罗·巴里克的文学剧本《1900:独白》。

影片质量,无需怀疑,豆瓣178万人给出9.3的评价,足以证明它的地位。

而影片的故事,其实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很简单,一句话就能概括——

一个名为1900的钢琴师,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成名于船上,终其一生都没有下船。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简单的故事,凭什么能成为感动无数人的影史经典?

今天,咱们就借此机会,来好好聊聊。

说来也巧。

咱们前几天相继吐槽了《胜券在握》《大都会》。

这两者一个太注重爽感(商业考量),一个又太注重艺术性(个人表达)。

正好,今天要说的《海上钢琴师》,却两者兼备。

它非常完美地印证了:娱乐性与艺术性,并不冲突。

比如,1900和好友麦克斯的初次相遇。

恰逢海上风暴,外面海浪滔天,船内也颠簸无比。

初次下海的麦克斯,无法适应,被晃得眼冒金光。

跌跌撞撞之时,抬眼一看,只见1900身穿晚礼服,气定神闲地站在船舱里。

麦克斯随着海浪忽左忽右,1900却如履平地,仿佛踩在了轨道上一般稳定。

光听文字描述,你就能感受到那种对比之下的滑稽。

‍这还不算。

跟随着1900的指引,麦克斯来到大厅。

1900让他解下钢琴锁扣,开始带着他在大厅里“跳舞”。

笨重的钢琴就像一块黑色肥皂一样,在大厅里随着波浪滑来滑去。

外面惊涛骇浪,1900却怡然自得,海浪越猛,他反倒弹得越开心。

‍娱乐性直接拉满。

但,紧张刺激的动作场面下,其实也是对故事的推进,和对角色的塑造。

作为同样对音乐满怀热爱的麦克斯,在此情此景的震撼之中,与1900结下友谊,可谓是合情合理。

而1900这一率性而为的行为,也极为简洁且成功地带出了他最为重要的特质与性格——

单纯,天真,以及对音乐的热爱。

又比如,最出圈的斗琴片段。

随着1900声名远扬,陆地上的钢琴大佬,爵士乐之父,不服气了。

两段试探性的比拼过后,大佬开始炫技挑衅。

1900也终于全力以赴,一个人弹出了八手联弹的气势。

同时,也造就了影史上的经典瞬间——

一番让人喘不过气的表演过后,1900把烟放在琴弦上,直接点燃了。

这其中还有不少原著没有,但导演通过视听语言帮助建立的看点。

比如大佬出场,巨大的影子投射在玻璃屏风上,大厅鸦雀无声,压迫感拉满。

斗琴高潮,导演也加入了一些让人忍俊不禁的旁观者群像。

无论回看多少遍,还是会被这一段斗琴给震撼到。

但,更重要的是,斗琴同样并非只是为了好看刺激而拍。

而是因为在斗琴过程中,也展现出了两人对于音乐的不同看法和信仰。

对钢琴大佬来说,这是他赖以成名、赚钱的绝技,必须有高下输赢之分。

他本身所精通的爵士乐,也是作为美国文化的标志性象征之一。

而对1900来说,音乐就只是音乐而已。

爽度与深度齐飞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

所以我说,这大概是那种最适合引领着观众爱上银幕世界的电影。

没有花里胡哨的镜头,没有过剩的表达欲,就只是安安静静讲一个故事。

这当然不是说影片没什么技巧,而是说所有巧思和努力,都只为讲好故事而服务。

所有人都能看懂,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娱乐,所有人都能被打动。

该有的爽度,它有,而该有的深度,只要你用心去看,它也有。

首先,一个问题是,男主为什么叫1900?

最表面的解释是,因为他被养父捡到,是在新世纪的第一年的第一个月。

再往深一点说,1900代表着那个时代,欧洲移民的困惑。

还记得吗?作为一部电影最为重要的开头,拍的不是1900,而是移民们看着自由女神像欢呼,口中大喊:美国!

20世纪初的美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一片欣欣向荣,吸引着无数人尤其是欧洲人漂洋过海,来到此地寻梦。

本片中的这艘船,也正是由欧洲出发,载着无数怀揣“美国梦”的欧洲人,前往美国的游轮。

美国梦,说的是什么?

简而言之,崇尚个人自由,以个人财富论英雄。

即便是作为同样爱好音乐的麦克斯,在劝说1900时,用到的理由也是:

你会出名,你会发财,你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就更不用说其他人了。

对于欲望的鼓吹,调动了人类的主观能动性,成就了高效而繁荣的现代社会。

而对此最好的象征,当然非矗立着自由女神像,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纽约莫属。

所以,影片的序幕,才会以移民眼中的纽约高楼倒影特写作结。

离开欧洲旧世界,踏上美国新大陆,他们心怀着对“美国梦”的无限憧憬。

但,也总有一批人,会眷念着旧世界的优雅与尊严,不肯下船。

而这种对于新旧世界交替的困惑与恐惧,也可以拓展到更广的层面——

1900代表着人身上的自然属性,以及人的自我。

毕竟,对陆地城市(现代社会)来说,1900其实并不存在。

他没有父母,没有名字,没有出生证明,没有国籍,没有身份......

他是超脱于现代社会的规则的存在。

整部电影讲的都是1900对于音乐的态度。

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他曾向好友麦克斯模糊地解释过他的创作方法,实际上也不叫方法——

当他看到船上来来往往的人群,他会想象这人的身份、经历,自动给他脑补配乐。

他的音乐,不带技巧,不带手法。

因为,音乐是1900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是他最本真的自我。

所以,他能无师自通,莫名其妙地就学会了钢琴。

所以,他总是在为宾客们表演时,弹着弹着就开始自由发挥,不弹“正常曲目”。

所以,他只能在海上做钢琴师,因为他害怕自己进入城市后会迷失。

毕竟,自然与文明,自我与世俗,有着天然的矛盾,难以两全。

斗琴,是1900赢了。

他随心所欲,无与伦比的音乐,也更能打动人。

但,影片中有一段很容易被人忽略的桥段是——

在船即将到达纽约之前,人们聚集在船舱里,忘情地听着1900演奏音乐。

但当游轮靠岸,当那句熟悉的“美国!”响起,人们还是会毫不犹豫地收拾好行李,一刻也不肯多留。

只剩1900呆呆地坐在钢琴旁,落寞地看着人们纷纷离开。

如听仙乐耳暂明,终究只是暂时而已。

在世俗名利的诱惑面前,所谓的自我,常常是无力抵抗的。

但问题在于,人的自我并不会消失,它只会被压抑。

所以,大家还是更喜欢1900的音乐。

他的纠结,也会时不时出现在很多人心中:

该坚守自我,还是妥协于世俗?我到底该不该下船?

这份困惑,并不局限于地域,也并不局限于时间。

当年是工业时代的来临,如今是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其实殊途同归。

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每个人大概都会越来越能理解1900的纠结。

毕竟,每个人的心中,总会有一艘属于自己的船。

另一位主角

1900的故事,像一个童话。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影片才有另外一位主角。

别忘了,影片是关于1900的回忆,叙述者是他的好友,麦克斯。

某种程度上来说,《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其实是麦克斯的故事。

影片开始,迫于生计,他准备卖掉心爱的小号。

影片结尾,通过对1900的回忆,他找到了坚守自我的勇气。

麦克斯,或许才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他做不到如1900那般纯粹与决绝,但他也不愿意放下内心对于自我的坚守。

正如片中所说:只要你有一个好故事和听故事的人,那这就不是你的末日。

影片结尾,定格在麦克斯取回小号,毅然走向烟囱林立,黑烟滚滚的大都市。

而看完了电影,也总会有观众能和麦克斯一样,获得些许坚持的勇气。

这,大概便是《海上钢琴师》值得豆瓣9.3的原因。

也是它值得一再重映的意义。

来源:小爱侃电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