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纪录片丨《长安阡陌说·顺城巷》第二集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4-11-28 21:42 7

摘要:下马陵得名的传说与董仲舒有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他死后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据说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墓前,便下马步行,从此便形成了“凡达官显贵、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

在“122全国交通安全日”来临之际

西安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

携手多部门,共同打造

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纪录片《长安阡陌说》

《长安阡陌说·顺城巷》第二集

——“下马”与礼让

·第二集·

《长安阡陌说·顺城巷》的第一集里,我们讲述了“靠右行”及相应的规则演变与脉络。

经途有别,出行守礼。交通规则的制定与礼仪、礼让息息相关。在顺城巷,文昌门与和平门间的下马陵则又体现了另一种“礼让”。

下马陵得名的传说与董仲舒有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所采纳,使儒学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他死后被赐葬于长安下马陵,据说出于对董仲舒的尊敬,汉武帝每次经过董仲舒墓前,便下马步行,从此便形成了“凡达官显贵、平民百姓,骑马者、乘轿者,凡经过董仲舒的墓前,都要下马步行”的规矩。

汉武帝“下马礼让”的价值准则,对于现代社会仍有借鉴意义。1964年,我国提出了“安全行车,礼让三先”的理念。意思是先让、先慢、先停。诸如“宁停三分 不抢一秒”这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标语,也早已深入人心,影响了几代人,形成了人们的共同记忆。从这一方面讲,车让人、车让车、人守规,是中国交通文化的演变与传承。而“慢点”“慢走”这些提醒语,不仅是安全出行的叮嘱,更成为分别礼仪中的常用语,交通安全文化已深深融入日常生活。

如今,“礼让”不仅是道德层面的要求,也是法律规定。

2004年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是由“交通规则”“交通条例”逐步演变而来。我国的交通法制建设经过多次修订逐步完善,实现了由礼到制,由制到法的跃升,更加符合国情、民情,为人民群众创造了更安全、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

在古代,除了硬性法规外,还有一套风俗性的“交通礼仪”:出行时,古人很讲究“送行”“饯别”“祖道”“馈赠”之礼,返回后有“接风”“洗尘”“团聚”之仪。

在顺城巷,从孔庙、碑林、书院等历史古迹中,我们可以寻得这些古代“交通礼仪”与它们之间的必然联系。

文昌门内西侧顺城巷的一条名为“三学街”的古巷中,藏有一面青砖到顶的砖壁,上雕花朵和云纹,砖壁正中的“孔庙”二字,笔力雄浑遒劲。唐末,此孔庙为太学,北宋为京兆府学,明代为西安府学。明成化年间,咸宁县学、长安县学先后移至府学东西两侧,便有了如今的咸宁学巷和长安学巷。这就是顺城巷闻名遐迩的“一庙三学”的官学中心与“一街三巷”的格局。

文博古迹中,具有绝高地位的莫属西安碑林,这里收藏的中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名碑最多。浩瀚的藏品,丰富的文化内涵,被世人誉为“东方文化宝库”“书法艺术的渊薮”“世界最古的石刻书库”。

从碑林到关中书院的一条步行街叫书院门,源于街内的关中书院,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踱步于书香墨浓的书院门青石板上,无不会被这里的书卷气息熏陶,似乎可以澄怀忘我,可以不食人间烟火。

而全国首个“非遗美食文化”主题街区的永兴坊,是唐代一百零八坊之一,一千四百多年前,唐代丞相魏征就住在这里。

顺城巷的这些历史遗迹,在古代是文化教育和民俗文化的重要场所,它们承载着传播和弘扬儒家思想及传统文化的重任。在这些地方,学子们接受系统的教育,其中包括礼仪规范的学习。而交通礼仪作为社会礼仪的一部分,也在教育内容之中。他们在这些场所养成的遵循交通礼仪的习惯,会将这种文化价值观带入社会,促进社会整体对交通礼仪的重视和遵循。这些历史遗迹见证了交通礼仪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了观察交通礼仪变迁的重要窗口。

这一集,我们介绍了古代交通礼仪中的“下马”,是体现“礼让”的一种交通文化,以及顺城巷中历史古迹与交通礼仪之间的关系。而顺城巷中,有没有古人对乘坐的交通工具限速的古迹呢?请关注道路交通安全文化纪录片《长安阡陌说·顺城巷》第三集《“走马”与减速带》。

编辑 | 王乐乐 责编 | 相里珑南 核发 | 李昊

西安交警为您原创呈现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西安交警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