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截至2025年11月28日,《疯狂动物城2》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5.7亿元,观影人次超1291万,首日票房占比高达93.3%,预售破3亿元,创下进口动画新纪录。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有望冲击24亿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票房胜利,而是一场从银幕延伸到生活的全面热潮。年轻
截至2025年11月28日,《疯狂动物城2》在中国内地票房突破5.7亿元,观影人次超1291万,首日票房占比高达93.3%,预售破3亿元,创下进口动画新纪录。猫眼预测其最终票房有望冲击24亿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票房胜利,而是一场从银幕延伸到生活的全面热潮。年轻人穿着朱迪警官T恤走进影院,瑞幸咖啡联名套餐周边一抢而空,二手平台上一个冰箱贴炒到20元。电影之外,一场关于IP经济的深层变革正在上演。
这股热潮的核心,是迪士尼成熟的“内容—体验—商品”三位一体商业模式。电影并非终点,而是起点。《疯狂动物城2》的成功,本质上是IP价值的系统性释放。早在影片上映前,迪士尼已联合名创优品、优衣库、泡泡玛特等品牌推出超2000款授权商品,覆盖服饰、玩具、食品、电子产品等全品类。瑞幸咖啡的联名活动更是典型:购买22杯咖啡才能集齐一套周边,单店出餐速度飙升至每分钟两杯半。这种“内容引流—商品变现”的闭环,让电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成为消费引擎。
为何迪士尼能将一部动画片变成全民消费现象?答案在于其全球领先的IP运营体系。迪士尼将IP授权分为长期合作与短期联名两类:长期如优衣库、Crocs推出日常穿戴产品,建立品牌黏性;短期如瑞幸、兔头妈妈则制造稀缺感,激发冲动消费。更重要的是,迪士尼对IP形象有严格管控,连瑞幸设计角色围裙都要额外贴纸确保不走形。这种对品牌一致性的极致追求,保障了IP价值不被稀释。中国已成为其全球授权风向标,上海迪士尼“疯狂动物城”园区开放后,该IP在大中华区授权业务三年增长三倍。
相比之下,中国本土IP的衍生之路仍显艰难。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上映首月衍生品销售额即破10亿元,泡泡玛特盲盒、卡游卡牌热销,但整体仍难摆脱“票房依赖症”。目前中国影视IP的衍生收入普遍不足总收益的10%,而迪士尼这一比例高达60%以上。《冰雪奇缘》全球衍生品收入达105.9亿美元,是其票房的近四倍;《星球大战》衍生总收入超420亿美元,为票房十余倍。差距背后,是产业链的不成熟:设计同质、品控参差、盗版泛滥。2019年《哪吒1》上映时,因商标注册滞后,市场上迅速出现大量侵权周边,迫使片方紧急申请超1800个商标补救。
更深层的差距在于生态构建。迪士尼的IP从诞生之初就与衍生品同步规划,开发周期长达三至五年,电影、乐园、商品、游戏彼此导流,形成“飞轮效应”。而多数中国IP仍停留在“上映后再开发”的补课模式。《哪吒2》虽提前一年半布局授权,已是行业突破,但全国范围内具备持续运营能力的国民级IP仍屈指可数。《熊出没》凭借十余年积累,年衍生收入超35亿元,并建成多个主题乐园,成为少数实现长线运营的案例,但其影响力仍主要集中于亲子市场,难以破圈。
这场IP经济的竞争,早已超越单部电影的胜负。它考验的是整个产业对内容价值的挖掘能力。当观众为朱迪警官的徽章买单时,他们购买的不仅是纪念品,更是一种情感归属。迪士尼深谙此道,将角色人格化、符号化,甚至无需新电影,玲娜贝儿仅靠人设就能引爆消费。而中国IP正从“贴标签式”开发转向深度共创,尝试将神话、民俗等文化内核融入产品设计。未来能否打破“一锤子买卖”的困局,关键在于能否建立系统化的授权体系与全球布局能力。
《疯狂动物城2》的热映,不仅推动2025年中国电影总票房向500亿元迈进,更揭示了一个趋势:未来的电影产业,票房只是入场券,真正的战场在银幕之外。谁能构建起“内容创造—情感共鸣—商品转化—体验升级”的完整生态,谁就能赢得下一个时代的竞争。对中国而言,这不仅是商业课题,更是文化出海的必经之路。从“卖周边”到“卖文化”,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方向已经清晰。
来源:望向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