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一月的北京已略带寒意,我们在爱奇艺青春中心见到了一代传奇影人鲍德熹。这里是他和爱奇艺合作“鲍德熹·爱奇艺 AI 剧场”的创作营授课现场。其他课程导师上课时,他也会每天早早来到教室,与学员们一同聆听关于电影知识与审美的课程。他时不时自然地接过话筒分享几句感悟,
探访“鲍德熹·爱奇艺AI剧场”——它很不一样。
作者丨董子博
编辑丨林觉民
“我73岁转型,我要去拥抱新的技术、去驾驭它,做到真正想做的东西,这就是我的决心。”——鲍德熹
十一月的北京已略带寒意,我们在爱奇艺青春中心见到了一代传奇影人鲍德熹。这里是他和爱奇艺合作“鲍德熹·爱奇艺 AI 剧场”的创作营授课现场。其他课程导师上课时,他也会每天早早来到教室,与学员们一同聆听关于电影知识与审美的课程。他时不时自然地接过话筒分享几句感悟,就会引来台下一片会心的笑声与掌声。
在影视圈里发光发热四十余年,鲍德熹是《卧虎藏龙》《功夫之王》《繁花》等多个殿堂级项目的核心主创,曾作为摄影师摘得奥斯卡金像奖等数个世界级电影奖项,对于影像的理解和执着独树一帜。
这样一位大师,近期却一头扎进了 AI 影像的工作里。在这个创作营,年轻创作者们带着自己的灵感和故事前来,他们将在鲍德熹的指导下学习从编剧艺术、镜头语言、高阶AI实用技巧到声音和配音、商业化等各类课程。
创作营结束后,优中选优的15支队伍会把自己的故事制作成片,在一个季度内上线国内首个 AI 剧场,和观众们见面。
“我拍了四十多年来的电影,都还是用传统的方法一直拍到现在。”讲到这里,鲍德熹的眼中溢出了少年般的光芒,“但是现在,AI 可以完全颠覆过去的理念,所以我奋不顾身地转型了。”
在前去创作营探访之前,我们心中有疑问——市面上AI 视频生成的比赛、活动比比皆是,但有鲍德熹这样的大师坐镇、从影像和叙事美学出发、提供从创作到分发全流程陪跑服务的创作营却凤毛麟角。
不走接受投稿筛选成片的常规路径,却做投入更大的创投孵化,深度入局 AI 影像的爱奇艺,究竟是什么打算?
在真正旁听了课程并与鲍德熹及平台高管聊过之后,我们清晰地意识到,这次探索一旦成功,对影视行业的震动将远超大众想象。这是一次验证AI工具不再是“玩具”,AI短片也不只能是“短视频”娱乐的严肃尝试。经此一跃,AI被纳入专业影视内容创作方式的步伐更加快速。
01
对 AI 影像来说,为什么好故事更重要?
今年,Sora2 能够爆火出圈,最该感谢的,其实是短视频平台。
凭借着一个个有话题度的“地狱笑话”,Sora2 用 AI 的能力,成功地制造了无数迷因(Memes),并通过“造梗”在社交平台上掀起了强大的裂变。
谈及 AI 视频,今天的厂商们聊的不再仅仅是技术,更多开始聊“玩法”,聊如何复制 Sora2 的造梗出圈逻辑。
但鲍德熹和爱奇艺合作的“AI 剧场”,却似乎反其道而行之——不做网络迷因,反而专注在“讲好故事”上。
为什么不做短视频?鲍德熹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看书的人,你就会知道,文字给人的想象空间,远超 3 分钟的短视频内容。”
这是故事的力量。
将在“鲍德熹·爱奇艺 AI 剧场”中登场的作品,都是 15分钟以上的故事片,相比其他 AI 视频大赛中视频的要求时长,翻了好几倍。这个时长意味着仅仅是视觉上的新奇冲击已经不足以征服观众,故事的起承转合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
别小看这 15 分钟。既然是故事,就必须给观众新鲜感;要营造新鲜感,就必须要有打动人心的方案。在鲍德熹看来,15 分钟的 AI 影片,甚至比 30 分钟的短片,乃至 2 小时的电影,更难完成:
“这 15 分钟的戏剧,可不是 2 小时电影里的前 15 分钟——它必须是电影构造,要把故事的内容用短短 15 分钟讲完,还要抓住观众,不让他们转台。如何把握好节奏、讲好故事,这才是创作者最大的压力。”
在影像和叙事层面的“高要求”,正是爱奇艺这次创作营与众不同之处。
爱奇艺副总裁、创新制作部负责人朱梁提到,这次“AI 剧场”创作营类似“创投”的模式,首先始于 case by case 地评判项目,在高标准的要求下,找到能符合创作目标的项目。而鲍德熹则作为创作营的发起人,全程参与创作营的评审,保证更好的内容能够在爱奇艺落地。
如果说,市面上其他的 AI 视频大赛是“发掘优秀的创作者”;这次爱奇艺的“AI 剧场”创作营,则更像是为期一周的“大师课”,不仅传授 AI 能力在故事短片中的应用,更着眼于对于参加者综合能力——乃至电影审美——的培养。不把AI工具当“玩具”,而是将它作为严肃影视创作的新工具。
在鲍德熹看来,AIGC 的确降低了个人创作者的门槛,而要让 AI 影像更进一步真正买入专业影视创作,使用者对于电影影像的理解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依然重要。
跟随着创作者们,AI科技评论参与了一次课堂的试听,从电影配乐的主旨生发出来,《狂飙》的主题曲作者从乐理讲到实践,从《惊魂记》讲到《海上钢琴师》,深度剖析配乐传达的情感、在电影中扮演的角色,帮助大家找到契合自己影像的配乐。年轻创作者们积极提问,鲍德熹则不时上台补充,AI 创作不再是电脑前的抽卡游戏,而是两代创作者共同的专业探索与落地实践。
“电影是各种艺术形式的结合,它综合了所有的风景、人物、自然、音乐、文学……过去一个剧组有几十个人,美术、服装、摄影、动作都有指导,他们能够提出专业建议,”鲍德熹像一个真正的老师一样启发大家思考,“今天有了 AI,一个电影的创作者要独立创作,是不是他的专业修养越高越全面,作品才能越好看呢?”
AI带来的创作平权,让更多人可以更轻松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但精品之作的诞生,呼唤的是新一代“超级个体”。
齐康说:“AI 或许将打破专业创作者和业务爱好者之间的边际,也定将颠覆传统影视娱乐内容创作和生产的模式——我们当下的‘专业创作者’,或许除了关照AI 技术催生新的生活形态和情感状态,亦应思考和探索,AI技术如何让‘视听语言’进化。”
在这样的创作氛围里,每个人的热情都相当高涨,青春中心时常两三点仍然灯火通明,通宵讨论、废寝忘食者比比皆是。
“我们在年轻一代创作者身上看到了求知若渴,” 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表示,“大家都十分迫切,希望通过 AI,能够展现出自己的才华。”
02 全流程护航,让创作者赢在“起跑线”
要用 AI 讲好故事,审美固然重要,但要创作者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心无旁骛地投身创意工作,爱奇艺提供的技术和运营支持,就显得必不可少。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鲍德熹老师会关注每一个创作团队的剧本,去关注团队创作的欲望、表达的能力,以及他们对 AI 能力的掌握、学习的速度等等条件,并且提供全方位的指导;而爱奇艺则会派出技术、制片和运营的支持,来保证剧场项目的品质和创新。”朱梁如是说道。
首先是技术难关——总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平台在 AI 技术上过不了关,创作者自然没法完成高质量的创作,更别提要讲好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爱奇艺智能制作部的工作:他们依据平台长期以来的制作沉淀与审美,把大量的经验都集中在了一套稳定的工作流和工作平台当中,并且深入创作者当中,与他们在实践中探讨、调整。
虽然通过精巧的故事编排、情绪调动,以及对于不同 AI 模型的扬长避短,能让 AI 影像一定程度上免受观众的苛责,但爱奇艺同样在 AI 技术的工程化上做足了准备。
今天,一个中型公司“烧”模型的商业实践,已经被不少案例证伪——不仅风险更大,如果其他家模型在某些场景下效果更好,也会阻碍创作者在平台上制作更好内容的脚步。
朱梁对AI科技评论直言:“这一点上,我们广开门路,与各家模型公司积极沟通交流,核心是要把作品做好,至于用什么流程和方式,我们会和创作者一同选择。爱奇艺智能制作部比较特殊的一点,是要作为技术和艺术的桥梁,要在创作者和模型公司两边都能说上话。创作者和艺术家们对AI工具的反馈和建议,也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影响着AI工具的迭代方向。我们希望让技术和艺术结合得更好,来服务我们的创作者。”
这次创作营,也是对爱奇艺 AI 工程能力的一次重要预先演练。在对创作者的不断观察中,爱奇艺同样在收集更多的经验,来让工具的使用形成高效流程,服务于后续AI内容工业化生产。
在制作层面,爱奇艺的技术支持保障了创作者有能力做出好故事;而在分发层面,爱奇艺专门设置的厂牌“鲍德熹·爱奇艺 AI 剧场”,则通过开辟新场景,为AI 影像创造了更新颖、更自由的发展空间。
相比过去被成功验证过的“迷雾剧场”“恋恋剧场”等厂牌,“AI 剧场”并不以内容的体例划分,也不刻意圈定目标人群,先做制作和技术上的尝试,面向全网所有观众。
聊到这里,同样在影视行业实战多年的朱梁,为AI科技评论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
“二十多年前,电影技术也经历了一次革命——从胶片进化到数字。影像介质的变革对于业界来说相当挣扎,我为这件事奋斗了将近二十年。中间,一度有了‘数字电影’‘数字中间片(即用胶片拍摄后再用数码技术扫描成片)’等概念——但今天,早就没有了这些区隔,电影介质早已全面数码化,大家说到‘电影’默认就是数字介质,反倒是‘胶片电影’成了一个复古且独特的名词。”
在他看来,今天的“AI 剧场”和当年的“数字电影”别无二致。或许在未来的某天,当 AI 全面进入影像制作的各个环节,自然也就不再存在“AI 剧场”的概念。但在今天,率先让AI影像以高水准、精品专业内容的身份步入自己的专属“剧场”,这份仪式感也是爱奇艺拥抱未来创作的宣言。
“我们现在的心态还是更加谦卑、更加开放包容,用厂牌的方式给用户建立心智,”朱粱说,“让大家知道,这个板块的内容,是我们系列化运营的一个高端品牌,拥有更高品质,并且可以商业化,和普通的‘AI短视频’‘AI漫剧’区分开来。”
03 结语
在 ChatGPT 爆火的三年后的今天,在讨论大模型时,不少人问的还是同一个问题:“AI 会取代人类的工作吗?”
看似陈词滥调的反复提问背后,隐藏着的是一种“恐惧”——对于必然的未来,仍然充满未知的恐惧。
诚然,AI 对影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让“一人工作室”成为了可能,过去繁杂的人力工作,也将被大幅替代。在 AI 车轮滚滚而来的今天,或许没有人是安全的。
面对这个问题,鲍德熹却异常坦荡,他说:“不要恐惧,现在是你自己要转变的时候,而不是要求 AI 去转变。我想给大家说一句激励的话,我 73 岁了,我都在转型——很多人还年轻,为什么你不可以?”
//
未经「AI科技评论」授权,严禁以任何方式在网页、论坛、社区进行转载! 公众号转载请先在「AI科技评论」后台留言取得授权,转载时需标注来源并插入本公众号名片。
来源:AI科技评论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