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宗钗丨以“我们”之名,开启故宫求解——评纪录片《我们的故宫》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20:37 1

摘要:“故宫”这几年是一个热词,以故宫为题的纪录片和文化综艺节目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上新了故宫》等,好多已成经典。纪录片《我们的故宫》日前上线,起初我很好奇还有什么角度、还有什么手法能让这个题材再翻新?由新华社和腾讯视频出品的这部《我们的故宫》不但没

《我们的故宫》海报

“故宫”这几年是一个热词,以故宫为题的纪录片和文化综艺节目像《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100》《上新了故宫》等,好多已成经典。纪录片《我们的故宫》日前上线,起初我很好奇还有什么角度、还有什么手法能让这个题材再翻新?由新华社和腾讯视频出品的这部《我们的故宫》不但没让我失望,而且还成了“爆款”。

《我们的故宫》是在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年之际推出的重点作品。它跳出了“文物鉴赏”“历史溯源”的传统框架,以主持人走访漫谈为线索,以“当代使命”为题,用时尚、灵动、科技感饱满的视角,完成了一次对故宫文化的创新性求解。它不再局限于紫禁城的红墙黄瓦,而是将视野延伸至数字空间、港澳大地乃至全球舞台,最终落脚于“我们”二字,让这座历经600年风雨的文化遗产,真正融入当代人的生活与情感。

节目的传播数据充分佐证了作品的热度。据介绍,该片在腾讯视频上线首播日热度值即冲破12000,峰值热度值达到12363,开播登顶腾讯视频飙升总榜,连续多日位列纪录片热播榜Top1、人文榜Top1、国产榜Top1等榜单。该片在社交平台和短视频平台也表现出强劲的传播势头。截至目前,新华社客户端发布的预热及宣传稿件累计浏览量超2086万;新华社官方微博发布的节目视频累计播放量136万,官方微信公众号多篇推荐内容阅读量均达“10万+”;在抖音、快手平台发布的节目精选片段,总互动量9.2万。真正体现了正能量作品的澎湃“大流量”。

《我们的故宫》第一集就很别致。主持人走访故宫的第一站,不是我们预想的文物馆藏、古建修复这些“主流部门”,而是直奔“最不懂文物的”数字与信息部,采访部门众多工作人员。从文物三维数字采集、高清影像留存到虚拟故宫场景搭建,一步步揭秘科技如何为千年文物注入新生命。更巧妙的是,影片由此延伸至“Z世代”的文化体验——年轻人打卡故宫、线上“云游”数字展厅、分享文物到微信朋友圈的日常等,从而引出“四个故宫”(平安故宫、数字故宫、学术故宫、活力故宫)之一的“数字故宫”的概念。

可以说,纪录片从一开篇就走了解题的另一条路,跳出实体文物之外谈故宫,从文物之美与科技结合带来的有趣体验讲起,让“数字故宫”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与当代人情感紧密联结的生活场景。

整部纪录片始终延续着这种灵动的风格,没有晦涩的学术解读,也无沉重的历史叙事,而是以科技与文化的碰撞为切入点,用年轻化的表达让故宫“活”了起来。几集看下来毫无枯燥感,既让观众见识到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的奇妙魅力,也让大家看到故宫不只有文物的厚重与古建的庄严,更有贴近生活的活力与温度。

从前的故宫题材纪录片,多是“纵深挖掘”,要么追溯某件文物的前世今生,要么探究某座建筑的营造法式。《我们的故宫》则反其道而行之,别开生面地“横向拓展”开去,主持人跨山越海,穿梭在北京、香港、澳门多地,镜头在紫禁城的红墙黄瓦和维多利亚海湾的霓虹车影间来回跳跃,彻底打开了观众的视野和思维方式,通过地理空间的大跨越,演绎故宫与中华文明的深层联结,呈现全新的“大故宫观”。

在北京,故宫是沉淀千年的文化根脉;在香港这个对外开放的前沿窗口,故宫文物的借展交流成为文明对话的桥梁,让中华瑰宝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光彩;在澳门多元文化交融的土壤中,故宫元素与地域特色碰撞出新的文化火花,印证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这种空间上的延伸,让故宫不再是孤立的文化符号,而是贯穿南北的文明纽带。

这种“横向拓展”的叙事方式,让故宫从历史的深处走向更广阔的当下与未来。它证明了传统文化并非静止的古董,而是能够跨越地域、连接古今的鲜活之物。在紫禁城之外谈故宫,谈的不仅是文物与建筑,更是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精神内核,和不同文明之间平等对话、相互启迪的时代命题。

让文物“活下去”与“活起来”,这是当代故宫人面临的两难之选。“活下去”要求以极致谨慎守护文物本体,隔绝风险、留存原貌;“活起来”则需要打破壁垒,让文物融入当代生活、触达更多受众。纪录片《我们的故宫》精准捕捉到这对看似对立的诉求,主持人的记者身份在这里发挥了很好的发问作用,从第一集的“都到故宫了,不能看点真东西,数字文物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吗?”,到第三集、第四集对故宫文物保护、展览策划、数字技术等多个部门的实地探访,生动呈现了求解平衡之道的实践过程。

在“文物医院”,专家们以精密仪器和传统技艺结合的方式修复古物,为“平安故宫”筑牢根基;在数字展厅,技术团队用三维扫描、虚拟漫游等科技手段,让文物突破时空限制与观众见面;在策展现场,工作人员兼顾学术严谨性与大众趣味性,设计沉浸式展览引发情感共鸣。

全片用主持人的走访提问走出了一条求解之路,和观众一起理解了“活下去”是“活起来”的前提,“活起来”是“活下去”的延伸,也是故宫的生命价值所在。二者并非非此即彼,而是在科技加持与科学管理的双重保障下,达成了传统与创新相互成就的微妙平衡,为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提供了鲜活样本。

由此,笔者对片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的故宫”,强调的是前面的定语“我们”。我们是谁?不是明清帝王,是当代人、身边人、你我他。“我们的故宫”是与今天人的生活情感发生密切关系的故宫,是传承与创新之后绽放在当代中国文化里的故宫。

从帝王的宫殿到人民的博物馆,再到世界文化遗产,纪录片《我们的故宫》为观众展示了一条思考线索,通过大量普通人的故事,诠释了“我们的故宫”的丰富内涵:“我们”包括数字工程师、文物修复师、文化研学的港澳青年、数万件藏品的民间捐赠人、走进故宫的普通市民、网上逛故宫的海外华人等。这些不同身份、不同地域的“我们”,共同构成了故宫当代故事的主角。“我们”不再是文化遗产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传承者”“创新者”;故宫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历史丰碑,而是与当代人生活、情感、使命紧密相连的文化家园。

《我们的故宫》在形式上也做了独具匠心的设定。比如:每期节目开头都把要表达的主题用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与主持人的对话引出,每期节目都以一两位重要的人物为核心作为采访交流对象,加以其他人衬托。镜头大多是流动的,节奏比较明快,色调也相对鲜艳,避免了文物保护类纪录片容易陷入的沉闷之感。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宫,一代人有一代人对中华文化传承的使命。”纪录片《我们的故宫》紧密扣题“当代”,聚焦当代人对文化传承的使命与创新,让整部作品洋溢着青春气息与蓬勃活力。它不仅为故宫题材纪录片的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更为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提供了宝贵启示:唯有扎根当代、连接大众、拥抱创新、开放对话,才能让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才能让中华文明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

作者系中国视协副主席、一级导演

来源:中国美术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