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唤醒湖湘大地的清晨;湘、资、沅、澧,四水归入洞庭,与长江相拥,刻画出江湖共生、万物泽润的动人图景。12月1日19:30,纪录片《因为长江》第六集“湖湘·润稻”篇将于湖南卫视、芒果TV、山海APP同步播出。本集从湖南澧县李家岗遗址考古新发现切
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粉,唤醒湖湘大地的清晨;湘、资、沅、澧,四水归入洞庭,与长江相拥,刻画出江湖共生、万物泽润的动人图景。12月1日19:30,纪录片《因为长江》第六集“湖湘·润稻”篇将于湖南卫视、芒果TV、山海APP同步播出。本集从湖南澧县李家岗遗址考古新发现切入,聚焦长江中游湖湘文化区域,追溯一粒种子如何在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绵延不绝的文明。
2025年1月,李家岗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彭头山文化时期的古稻田遗迹。镜头之下,最初发现的“灰黑色土壤”、两条深浅各异的水沟、高高隆起的田埂,共同唤起人们对于古稻田的初始想象。这一发现,将长江中游的稻作农业向前推进了近两千年。而在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稻谷壳遗存,证实了距今一万多年前先民已开始采集并尝试驯化野生稻的历史。
从玉蟾岩的种子,到彭头山稻田的规模化开辟,再到距今约6000年、被誉为“华夏第一城”的澧县城头山遗址,稻作农业支撑起早期城市文明的兴起。专家介绍,“城头山遗址所提供的文明认知,就是从水稻田里面长出来的文明”,这正是长江文明以稻作农业为支撑的重要特征。
当稻还只是风中摇曳的杂草,采集的先民们不会想到,手中那捧点燃人类 “食物革命” 的星火,会在湖湘大地上燎原。稻米的滋养,早已深深融入后世湖湘的生活与文化。在马王堆汉墓中,辛追夫人食盒内备有稻米、糯米等多种谷物,其主食以稻米为主;澧水流域,船工号子仍响彻河道,成为稻米外运“粮道”上的浑厚回响;今天,湖南人的餐桌上,滚烫浓汤浇淋米饭,风味的精髓,全藏进一碗米里。
万年稻作,从果腹生存到滋养繁荣,从一粒种子,到万家炊烟,湖湘大地上的稻作传奇,最终都化成一个朴素的愿望:“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洪江高庙遗址出土了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稻谷粒;而沅水对岸的安江农校,是袁隆平院士当年成功研发出杂交水稻的地方。古老的稻作基因与现代的科技育种,在此隔江相望。以稻为谋,为苍生立命,江水承载的,何尝不是一场横亘千年的“忧乐思辨”呢?
玉蟾岩的探索、李家岗的开拓、城头山的实践……这些深埋地下的文明密码,连缀起一条不曾断流的稻作长河。稻作农业所磨砺的坚韧品格,化作这片土地上“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湘精神。如今,当“禾下乘凉”的丰饶梦想激荡起湖湘人的家国情怀,我们明白:那是在躬行中致用、在担当中经世的血脉传承。12月1日19:30,纪录片《因为长江》第六集“湖湘·润稻”篇播出,在稻浪翻涌的澧阳平原上,在渔歌唱晚的岳阳楼前,长江与洞庭湖这对“深情母子”,将对湖湘的馈赠化作一缕稻香、一方文脉、一种精神。
来源:金鹰纪实卫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