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在上映前,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事实证明,再猛的流量,也救不了一部“不想让人看懂”的文艺片。
由毕赣执导、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狂野时代》,在上映前,可以说是占尽了天时地利。
易烊千玺刚拿下金鸡影帝,风头正劲,粉丝热情高涨,奖项加持的光环,也吸引了不少路人的好奇,预售票房直接冲上了一亿。
【1】
《狂野时代》的预售成绩,放在任何一部文艺片里,都堪称“梦幻开局”。
可问题点在于,它终究是部文艺片。
关键该片呢,不是那种娓娓道来、情感细腻的文艺片,而是那种节奏缓慢、意象堆砌、情感表达极其个人化的作者电影。
它有着这类电影常见的“通病”:叙事像梦游,情感像谜语,创作意图模糊,市场定位更是尴尬。
说白了,它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讨好”大多数观众。
果然哈,电影正式上映第一天,现实就泼来一盆冷水:退票率高达14.8%。
这还只是普通观众的退票数据,没算上粉丝为了冲票房、专门组织的包场。
也就是说,每7个买票的人里,至少有一个在看完电影后,选择了“退货”。
理由简单直接:看不懂。
很多人是冲着易烊千玺去的。
可即便他是主演,实际出场时间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多。这倒不是问题,戏份本就应该服务于整体叙事。
但问题是,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部电影几乎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情节”。它不讲故事,它“传递体验”。导演试图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暗示,去串联一段跨越百年的时空幻梦。
听起来很高级是不是?
可对坐在电影院的普通观众来说,只能感受到一种统一的茫然:看不懂。
看不懂那些破碎的画面,拼贴在一起是想表达什么;看不懂那些刻意留白的隐喻,到底指向何方;更看不懂这160分钟的光影实验,最终想带给他们怎样的情感共鸣。
于是,电影院里睡倒一片。
有观众调侃,“我花了一百多块钱,买了张‘导演炫技体验券’。”
“这不是看电影,这是上刑。”
大家失望的,不只是没看懂,更是那种被作品居高临下审视的感觉。仿佛你不喜欢,就是你审美不够、修养不足。
【2】
其实,熟悉国内文艺片环境的人,对《狂野时代》的票房失利,并不意外。
尽管它在戛纳电影节上备受赞誉,导演毕赣也被认为是作者电影的新希望,但一个残酷的现实是:商业片负责卖座,文艺片负责“高级”。
而《狂野时代》这样的“艺术片”,更是只对一小撮影迷和评论人说话。
你不能否认导演有才华。
他的镜头语言极具风格,对电影史的致敬也随处可见:诺斯费拉图的怪物、卢米埃尔兄弟的镜头复刻。
可问题是,普通观众哪懂这些?
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彩蛋不是彩蛋,是门槛;不是共鸣,是隔阂。
导演有自己的电影理想,这值得尊重。但当这种理想变成一种傲慢的、拒绝沟通的姿态时,电影就成了一场单向的演讲,而不是一次双向的交流。
但话说回来,不是所有文艺片都这样。
我们也有《山河故人》,用朴实镜头讲时代变迁的;
有《钢的琴》,在荒诞中透出温暖与尊严的;
有《百鸟朝凤》,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本不该没落匠人精神的坚守。
这些电影不拒绝观众,它们用艺术的方式,把普通人能理解的情感与思考,讲得动人,讲得深刻。
所以《狂野时代》没能“狂野”起来,真不能全怪易烊千玺,也不能简单归咎于“文艺片没人看”。问题出在导演与观众之间的那道墙,那道由隐喻、碎片、私人记忆和理论包袱垒起来的高墙。
【3】
如果一部电影,需要靠几十篇影评、无数专业解读,才能“说清”它到底在讲什么,那电影本身,是不是已经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导演不该忙着指责观众“看不懂”,而是该问问自己:我到底是想拍一部只有自己才懂的意识流日记,还是一部能与更多人共鸣的电影?
来源:钓了条娱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