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菜肉馄饨》这样,天天不足1%的排片,走分线发行的沪语电影,缓慢地以超高的上座率,走到了2000万票房。摘要:我一边觉得它特别了不起,也同样从它身上看到了电影行业如今的现状。大家都笑说电影行业是夕阳产业了,但电影真的会消失吗,应该也不会。只是曾经靠诈骗就能获取的浮华,一定会散尽,开始更多地留下那些贴近人心,扎根生活的作品。
我一边觉得它特别了不起,也同样从它身上看到了电影行业如今的现状。大家都笑说电影行业是夕阳产业了,但电影真的会消失吗,应该也不会。只是曾经靠诈骗就能获取的浮华,一定会散尽,开始更多地留下那些贴近人心,扎根生活的作品。
观看《菜肉馄饨》的过程,让我联想到《走走停停》的温润节奏,甚至依稀捕捉到早期李安电影里那种独有的烟火气与人情味,尤其是在那些做饭、吃饭的日常场景中,生活成为了一个动词。
虽然主角是上海的老伯和阿姨,但我觉得它给了我,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思考。之前看《打开心智》这本书的时候,里面有讲到为什么人的习惯那么难以改变?因为习惯的本质就是一整套自动化加工的结果,是大脑最舒服、最省力的状态。改变习惯,意味着必须有意识地去使用控制加工,用新的行为去代替旧的行为,慢慢地去改变大脑。
也因此,人年纪越长,越清楚自己如何最“舒服”,也就越难改变。而这部电影所切入的,恰恰是打破习惯的艰难过程。老汪的转变,不在于抛弃过去,而是一边守护对亡妻的思念,一边尝试迈出新生活的第一步。他虽然仍不知如何与儿子小汪相处,却开始学习理解下一代对婚姻与人生的不同选择。人到晚年,依然不停止思考与调整,这是我希望自己也能抵达的生命状态。
为什么说寒冬阶段出现的这些人文佳片真的很好呢,因为它们提醒着我们要慢下来,烂电影失去了观众,好电影、好故事也终于开始筛选自己真正的观众。看《菜肉馄饨》的相关采访,发现这个故事的创作,被注入了纪录片中“气口”和“毛边”的理念,这个真的太妙了……
“气口”指段落之间要留出呼吸空间,让观众或读者可以慢慢品味、沉浸思考,而不是紧凑到让人透不过气。“毛边”则源于生活,是那些并非关键情节、看似可有可无的细节,却能赋予生活质感。
而或许,好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个温柔的“气口”,让我们在高速运转的日常中暂停片刻,借由生命中的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毛边”,重新触摸生活的温度,也重新辨认自己的来路与归途。
#与电影对视120次[话题]# #千禧银幕回响[话题]# #菜肉馄饨[话题]# #电影推荐[话题]# #电影[话题]# #观后感[话题]# #人文[话题]# #上海[话题]# #出影院就发repo[话题]# @电影薯
来源:可可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