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画爷爷AI工作室与生数科技Vidu合作,爆肝28天推出国内首部原创AI动画长片《一掌熊猫》。作品采用“皮克斯+废土画风”,总时长42分钟,主创想做成“中国版《机器人总动员》”。
“内行”跟不上
“外行”可要掀桌了
文 | 子路
编辑 | 羊羊、耶耶
一个国企“地铁人”,拍出了中国第一部AI动画长片?
AI世界每天都在创造奇迹,这次轮到“外行”掀桌。
画爷爷AI工作室与生数科技Vidu合作,爆肝28天推出国内首部原创AI动画长片《一掌熊猫》。作品采用“皮克斯+废土画风”,总时长42分钟,主创想做成“中国版《机器人总动员》”。
这部AI动画世界观格外宏大,讲述在未来AI高度渗透社会的时代,一位被系统判定为“失败情绪体”的AI试验品熊猫侠,失忆后与小女孩豆豆相遇,重新觉醒自我意识、对抗阴谋控制的故事。
这部打破了AI叙事类动画时长记录的动画长片,上线后播放量破百万。尽管作品还存在瑕疵,但难得做到了清晰流畅的故事讲述、细腻动人的情感文戏、绚丽震撼的动作打斗等,让观众看到了“用AI做电影”的可能性,也得到了众多AI超创同行的肯定。
△ 《一掌熊猫》获得不少观众的肯定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部AI长片的核心主创入行仅仅两年,此前职业历程与AI、影视行业毫无关联。
一个“外行”,是如何组建起专业的全流程AI制片团队,创作出第一部电影级国产AI动画长片的?
近期,我们专访了画爷爷AI工作室创始人、《一掌熊猫》编剧导演秦文山(@AI画中画),以及该片的美术指导纸墨、剪辑指导PP,他们从一线工作流到AI工具进阶、产业发展走向等角度,分享了对AIGC产业最真切的洞察。
画爷爷AI工作室创始人
《一掌熊猫》
编剧导演秦文山
《一掌熊猫》
美术指导纸墨
《一掌熊猫》
剪辑指导PP
在秦文山看来,AI时代是一个技术平权社会,“未来一定是专业>创意>技术>工具”,AI团队发展路线会高度类似自媒体,用AI赋能影视人和更多对影视制作感兴趣的零基础用户。
01 2600个镜头,多参流的技术革命
如果AI想要消灭人类情感,社会将变成什么样?
《一掌熊猫》的故事原点,就起源于这个“异想天开”的问题。
作品设定在百余年后,AI机器人已经从简单的体力替代、情感模拟进化到可以融合人类情绪,于是人类开启“PX计划”,试图创造真正“有感情”的AI。
可情绪波动意味着变数,“PX-1”熊猫侠的一次暴走,使城市核心AI控制系统-EVA决定销毁所有情绪体机器人,将被抹掉记忆的熊猫侠扔进城市边缘的机械坟场。
△ 因情绪波动的变数,熊猫侠在实验中暴走
熊猫侠走过鄙夷与误解,在与孤儿小女孩豆豆的相处中感受爱与温暖,也在神秘绿钩侠的提示下了解这个废土世界的运行规则,逐渐被唤醒了记忆与能力。
在保护豆豆、对抗EVA的关键时刻,熊猫侠想起来“PX计划”的真相。
原来他是被提取记忆、注入机器人的人类,原来他是豆豆的亲生父亲,原来看似正义的EVA才是那个“痛恨人类”的异端AI。
△ 看似正义的EVA才是那个“痛恨人类”的异端AI
《一掌熊猫》采用标准电影“三幕式”结构,有科幻世界绝对理性与人性情感的思辨,有机器人与儿童纯粹爱与守护的温情,也有AI机器人变身大战的热血名场面,已经非常接近一部科幻超英电影质感。
不同于依靠文生图、图生视频线性工作流制作AI短片的超创,秦文山的“画爷爷AI工作室”是标准的“多参流”,《一掌熊猫》实操也主要依托Vidu Q2更新的多参功能。
多参,指生成式AI支持多图参考实现对场景、人物、物品的一致性控制,Vidu Q2最多可同时参考7个图像,动态表情、运镜效果都有了明显提升。
△ 《一掌熊猫》角色资产库丰富/受访者供图
《一掌熊猫》开发过程中,恰好赶上了Vidu AI的模型迭代,主创在实践中感受了一把技术更新带来的“痛苦的甜蜜”。
美术指导纸墨分享,初代模型在人物一致性保持方面虽然很好,但仍有一定局限,做大动作、大运镜有时也会出现角色的脸型、身体细节改变的情况。但不打斗,还怎么做熊猫侠?
Vidu Q2多参解决了这个问题。比如最后熊猫侠和EVA的终极一战,这种复杂程度的交互如果用提示词直接出图,大概率做不出来。
在Vidu AI中建立熊猫侠变身前后角色的资产库、用Sora做出分镜之后,我们在Vidu多参工程上传了五个参考。
第一是熊猫侠的三视图主体参考,第二是碎石轨道的场景参考,第三是EVA的正面形象参考,第四是战斗撞击的特效参考,第五是熊猫侠和EVA两个画面主体的大小比例参考。
△ 《一掌熊猫》使用Vidu Q2多参实现场景人物交互/受访者供图
当熊猫侠准确打出击败EVA那一掌,观众的情绪也在激烈战斗中被推向高点。
△ 熊猫侠与EVA的高燃终极之战
绚丽打斗之外,画爷爷AI工作室更重视文戏情感细腻的表达,文戏才是撑起长片内容的基石。
Vidu Q2也重点提升了生成人物的表情感染力,秦文山很喜欢作品第15分钟那段熊猫侠与豆豆在桥上互诉衷肠的文戏。
熊猫侠冒着情绪过载的危险救下豆豆,却因为身份认知问题陷入自我厌弃,想在无意识伤害豆豆之前离开她。没想到豆豆不仅不怕他,还给出了最好的安慰。
我妈说,怕伤到别人的人,才是最温柔的那种人。
△ 豆豆用爱与信任治愈熊猫侠
这段AI特写处理格外灵动,准确传达出了豆豆的纯真与依赖、熊猫侠的忐忑与感动。
有了这些细腻的情感处理,才能让结尾反转的“父女相认”变得真实可信。
△ 大战后,熊猫侠与豆豆父女相认
但优化结果的背后,是几乎全流程的“推倒重来”。
秦文山坦言,《一掌熊猫》项目前后生成了2600多个镜头,虽然前期已经基本完成作品,但模型更新后看到了更好的效果,团队果断决定更新工作流,全面拥抱Vidu Q2。
回头复盘,他们整理了模型升级在42分钟AI动画长片各个流程中的提效数据,供后来者参考。
△ Vidu Q2升级,《一掌熊猫》全流程从57天提效到28天完成/受访者供图
多参流AI叙事长片的工作方法,正在重塑AI视频工作室的多个工种。
相比AI短片对抽卡师的依赖,当下剪辑师的重要性正在提高。
《一掌熊猫》剪辑指导PP分享,不同于短片剪辑侧重视效,AI长片剪辑回归了传统影视逻辑,需要考虑剧情上下文、一致性衔接。
虽然AI视频素材没有真人那么准确,但AI长片剪辑完全打破了传统真人影视一环扣一环的线性生产逻辑。
之前剪辑师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导演没拍的素材只能靠特效,这是个边际递减的过程。
现在我们剪辑和前期出图、视频同步操作,素材效果不好我们可以立即重新出视频,像口型绑定、情感表达、打斗场面,都能尽量做到最好的效果。
△ 熊猫侠变身效果炫酷
AI带来的“技术平权”风暴,可能会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一点。
02 电影只是起点,构建东方AI宇宙
目前的《一掌熊猫》只是上半部,我真正的理想,是做一部AI科幻电影。
尽管用42分钟叙事长片给行业带来了一场小震撼,但带团队复盘全片,秦文山还是不够满意。
剧本打磨时间太短、文戏表达还可以进步、打斗节奏有点慢、比较刺激的部分没有推到情绪高潮、人物一致性还会有点小问题……
受限于项目进度,《一掌熊猫》的故事还没有完全展开。他特意在片中埋下伏笔:
比如绿钩侠为什么要帮助熊猫侠?豆豆妈妈等被冻结的科学家如何被解救?EVA下线后,人类和机器人如何在末世共存?
△ 《一掌熊猫》结尾留出悬念,如绿钩侠为什么要帮助熊猫侠?
画爷爷AI工作室已经投入《一掌熊猫 下集》的内容开发,目前在讨论优化阶段,预计明年上线。
秦文山预告,推出下集之后,他们还准备对标院线电影级别,将全片重剪成一部完整的90分钟AI科幻电影长片。
现在是AIGC视频爆发前夜,但前路尚未可知,更长的内容自然意味着更大的投入、更高的风险,为什么要冒险做AI电影?
坦白讲,中国电影目前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瓶颈,怎么才能把观众重新请回电影院?像好莱坞一样建立电影产业标准化的生产流程是十分必要的。
纵观电影史,每一次瓶颈都需要从局外破局。
我认为AIGC是最有可能重建电影标准生产流程的方式,所以我们愿意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理想之外,他认为做风格化长片才是专业AI工作室的未来。
从一人成军创作1分钟AI短片,到组建专业团队做10分钟、40分钟长片,再到投入完整90分钟AI电影的开发流程,秦文山已经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套AI影视制作方法论。
△ 秦文山尝试过各种规格的AI视频
2024年7月,秦文山开始在视频网站上连载“军事熊猫”系列AI短片。
作品将国际局势化用成AI动物形象,加上台词玩梗、配音设计,在全网收获5000万+播放量。
热度越来越高,秦文山却陷入了迷茫。
一开始大家都想玩流量,但很快就发现,流量型AI短片的同质化问题非常严重。一个视频风格火了之后,会迅速被模仿、被复制、被搬运,没办法持续做一些东西。
想要站稳脚跟,我们必须做差异化。那什么是差异化的东西呢?内容。
2024年9月,团队第一次尝试转型。
在延续“军事熊猫IP”的基础上,他们制作了AI短剧《大英博物馆》,10集全网播放量3000万+。
这是我们第二个流量爆发期。
彼时,AI大模型的视频渲染能力还十分初级,生成视频画面以静态长镜头拼接为主,团队成员做出简单的运镜都很吃力。
但“敢为其他人所不能为”的创作思路,还是让他们走在了行业前列。
直到2025年3月,AI大模型整体实现质的飞跃,入局门槛降低,催生出一大批AI短片创作者,画爷爷AI工作室必须面临第二次转型。
碎片式内容创作领域我们已经不占优势了,那就往长片的方向探索试试。
这次工作室all in在《一掌熊猫》,也是想摸索AI叙事长片的天花板。
△ 《一掌熊猫》制作团队/受访者供图
长片尝试给了秦文山很大信心,虽然AI生成的文戏还是难以达到真人表演级,对物理规律的模拟和理解上也不是很到位,但随着模型的迭代一定能解决。
但现在AI的发展是以天为单位的,也许很快这个壁垒就会被直接打破,我们都能坐在电影院里欣赏纯AI电影。
接下来,画爷爷AI工作室将坚持开发长片,同时也接到了来自短剧平台的橄榄枝,分出精力做一些AI漫剧尝试,探索不同赛道的可能性。
内容上,秦文山更看好国风领域,团队也上线了解构《西游记》的AI短片《黄风岭》。
其实我国有很多大IP等待开发,比如《搜神记》《山海经》,甚至一句简单的‘龙生九子’就包含了多种故事可能性。
以前是做不到,现在借助AI,完全可以释放想象力,做一些很好的探索、实践。
他已经和一位导演合作,计划开发AI动画《山海经》系列,做真正藏在“野山巨石”之间的山海故事。
03 跨界重生“外行导演”的进阶之路
今年4月,秦文山才彻底全职投入AIGC领域。
仅仅两年之前,他还是一个与影视行业完全无关的国企人,在地铁管理系统里做到科长位置。
涉足AI纯是个人兴趣,2023年11月,秦文山在B站刷到up主“一只AI视觉创作者”用AI重制的真人版《海贼王》视频,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本来我就喜欢《海贼王》,看完这个才知道,哇AI已经可以实现到这个地步了。
△ up主自制AI真人版《海贼王》
他开始自学AI,先学习AI绘画课程,用Midjourney做了一套儿童绘本,挂到亚马逊上售卖,由此获得了“第一桶金”。
随后,他跟随AI导师“李太白”学习AI视频制作,共同开发了“军事熊猫”系列视频,正式进入AI超创行列。
组建团队,则是2024年底受邀参加央视新闻的《AI奇妙夜》。
这相当于中国AI创作者的第一个年会,他带着作品和想法出场,在这里认识了后续并行的同路人。
剪辑指导PP,做过十余年后期剪辑工作,也做过制片人、导演;美术指导纸墨,曾是某大型游戏公司的原画设计师;配音设计干饭的星辰,来自汽车行业;视觉主创山雨,是AI技术开发的资深专家;
负责出图和动态制作的刘博、辣角角、小野、喵大王,分别来自文旅、外贸、自媒体、服装设计行业;还有传统影视人转型AI的酒鬼、AI智帧局,负责视觉、后期等工作……
一个“外行导演”以创意为核心,凝聚了最内行的AI团队。
△画爷爷AI工作室团队成员/受访者供图
从一人成军到团队共赢,秦文山走过了AI迭代的几个关键节点:
1. ChatGPT横空出世,图片处理言出法随的能力;
2. 对标Sora,去年国内首个AI视频模型Vidu发布,到Vidu全球首发了参考生视频和参考生图功能,到今年Vidu Q2多参能力的升级,在一致性表达、场景还原、画质、运镜都是大提升;尤其是改变了传统AIGC制片流程;
3. Sora2 的音画同步能力、剪辑能力;
4.最新Nano Banana Pro强大的文生图、构图能力。
在这些技术的加持下,AI视频必然将在2026年实现本质上的跃迁爆发。
△《一掌熊猫》多参工作流/受访者供图
在秦文山看来,明年开始,影视行业将逐步走进真正意义上的“技术平权社会”,未来一定是专业>创意>技术>工具,传统导演需要逐步下场拥抱AI。
其实AI影视的核心逻辑还是导演思维,传统导演会很快入手,也会快速产出好作品。
但现在的问题就是,很多影视人不愿意转行、学习AI,要么觉得学习成本太高,要么干脆就是抗拒心理。
我们也跟很多动画影视基地、影视公司交流过,他们想用AI赋能,但不愿意投入成本培养自己的AI团队。
秦文山也能理解,一个新事物的诞生必然面临漫长的结构阵痛期。
他觉得,未来专业AI团队大概率会靠近自媒体发展路线,自我孵化、合作大厂,各司其职共同完成作品。
也许是时代泡沫,也许是工业革命,总之新的浪潮已经产生,每个人都将或主动、或被动卷入其中。
我们能做的,也不过是早早入局,主动拥抱变化,争做AI潮头第一朵浪花。
来源:中野三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