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台《村庄里的中国》“出圈”:新时代乡村叙事新范式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8 09:46 1

摘要: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制作。《村庄里的中国》以广阔的文明视野,鲜活的人物故事与深厚的历史现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展现乡土中国深植厚土的文明根系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节

日前,大型人文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指导,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策划制作。《村庄里的中国》以广阔的文明视野,鲜活的人物故事与深厚的历史现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展现乡土中国深植厚土的文明根系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节目自2025年10月播出以来,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收视与传播数据表现亮眼,成为现象级文化精品。会上节目总策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农业农村节目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王晓斌向与会专家及媒体代表做了整体介绍。

董红梅指出,《村庄里的中国》是对“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成果的一次系统性影像总结,它揭示出传统村落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国人所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示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也唤醒了中华儿女共有的集体乡愁。

王晓斌表示,在创作之初节目组就把《村庄里的中国》定位为“一项关乎文明传承的文化影像工程”,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留存一部可视的“文明家谱”。他强调,打造精品必须扎根时代土壤、深入思想深处、融通文化血脉,让作品超越简单的乡愁抒怀,升华为一场关于文明源流、民族未来与个体价值的深刻对话。

主创团队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创作理念与实践。总制片人冯其器强调,《村庄里的中国》在创作上实现了一次根本性的视角转换:“我们彻底摒弃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转而以“仰视”的视角,对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抱以最深的文化敬意。创作团队努力挖掘传统村落中那些能够滋养我们、给我们力量,启迪我们的智慧,并通过大量的案例与影像向观众揭示出:传统村落中保存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有丧失价值,反而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制片人周莉芬表示,为夯实作品内容根基,团队坚持扎实的田野调研、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依托高规格的专家团队,确保了作品的专业性、思想性与表达的精准性。历经三年创作,主创团队奔赴各地,拍摄了海量一手素材,赋予内容以动人的鲜活质感,从而赢得了热度与口碑的双重肯定。

总导演余立军阐述了《村庄里的中国》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框架,逻辑清晰地构建了一部影像化的中华文明演进史。它揭示了乡土中国如何从地理空间升华到精神家园,如何把“天人合一”“讲信睦邻、耕读传家等优秀的传统,融入到中国人日用而不自觉的生活现场和价值选择中。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多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来自古老文明的宁静启迪,彰显出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执行总导演卜亚琳分享了导演团队秉持着对乡土中国的热爱,努力挖掘农耕文明的根与魂,去展现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导演团队也希望通过现在进行时的语态,鲜活的故事,与当下、与年轻观众建立连接,让古老的智慧在他们看来依然亲切、可信,甚至能清晰地回答:“何为中国人?我们的精神底色从何而来?”

撰稿魏瑞娟谈到,团队始终以宏阔的文明视野,将每一个村庄都视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样本,置于全球史与中华万年文明的脉络中予以解读。在叙事上,我们让村庄成为真正的主角,以此与观众构建可知、可感、可看的精神图景,完成一场关于“我们是谁,从何处来”的深度对话。

多位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肯定了该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的成就。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村庄里的中国》“在中国的新时代的电视文化史上,在中国的新时代纪录片历史上它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甚至于里程碑意义的好作品”,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纪录片本身。 村庄作为中华文明的活态载体,基因宝库,它蕴藏着中国的传统、中国的精神,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伦理,以及由现实而走向未来的趋向。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把镜头对准了村庄,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一次有价值、有意义、有成效的实践。这部作品将深厚的思想、生动的故事、真实的细节,鲜活的人物熔铸于一体,具备了极强的穿透力与艺术感染力。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评价《村庄里的中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创作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基因密码的典范之作。它结构完整,层层递进,对习近平文化思想进行深度的阐释,以深刻的思想性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它以高站位,大格局,美画面,高品质,广传播的特性,成为新时代纪录片创作领域一个重要的标杆性意义的作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创作团队是对光影的精妙运用,赋予了平凡场景以诗意的表达,这种对画面质感的极致追求让每一幅影像都兼具文献价值和艺术价值,真正落实了总台所倡导的“思想+艺术+技术”融合传播理念,是一部具有思想厚度、语言优美、制作精良的扛鼎之作。

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认为《村庄里的中国》不仅展现了村庄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揭示了村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真正唤醒了全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的一种认知。与此同时,作品以高度的思想站位、强有力的学术支撑,为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研究素材,建议该片走进高校,成为建筑学、文化遗产及相关专业的重要教学示范案例与辅助教材,为后续的保护传承培养人才。

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表示,该片播出后,在福建引发了热烈反响,村民们自发地的给主创团队写信表达心声,是因为作品真正触动了乡亲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该作品不仅有宏阔的文明视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更有静水流深的乡村图景,感人至深的动人细节,它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家常话做深思考,为城镇化浪潮中,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留下历史存照,成为一部浓缩的活着的当代中国史。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顾亚奇指出《村庄里的中国》以文明叙事的顶层设计,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润物细无声地方式,成功地回答了“我们从何处来”的问题以及“何以中国”的命题,奠定了作品骨架与气派。同时,作品把纪实表达和进行时的语态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生动性、可看性。

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编辑部主任刘俊赞扬作品“充满面朝本土、面朝乡土的浓厚气质”。作品在视觉上呈现出了电影级视觉奇观,带领观众阅览大美中国。同时创作组用非常娴熟的视听语言,勾勒出“岁月悠悠,山河无恙”的历史纵深与静谧之美,深刻触发了每位国人心中“日暮乡关何处是”的文化乡愁与情感。

浙大城市学院教授李冬冬认为《村庄里的中国》是以近一百个传统村落为影像样本,将我们东方的传统审美与当代的社会语境深度融合,通过这种影像语言的古今对话,文化内涵的现代转译以及传播方式的跨界创新,构建起了传统与现代共生的一种表达方式。作品既守护了传统村落的美学基因,又回应了当代观众的精神诉求,为传统的乡村文化题材纪录片的创新表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鲜活的范例。

清华大学副教授梁君健指出,《村庄里的中国》 以历史自觉,生态自觉与时代自觉,清晰地阐述了村庄是中华文明的根系所在,生动地体现出中国特色的人文发展理念中,注重人和自然,人与草木山河,人与社团群体之间的一种互构和互嵌的关系,同时它以影像的方式实现了现代人面对喧嚣而逼仄的都市生活,面对危机四伏的个人生命历程时,对乡土文化、对家庭生活的一种情感羁绊与精神回归。

最后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表示,优秀的作品总能引发大家热烈的讨论,他认为《村庄里的中国》为新时代的乡村叙事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它让我们通过村庄里现存的物质文化里,看到了深层次、有价值且具有先进性的精神价值。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村庄里的中国》成功实现了学术性与大众性、思想性与可看性的有机统一,在深刻的文化表达与广泛传播之间取得了突破性成就。该片不仅完成了对中华文明根脉、乡土中国的深情礼赞,也为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与国际传播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的重要范式。据悉,《村庄里的中国》第二季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来源:传媒内参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