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朴赞郁导演新作《无可奈何》登陆流媒体,本片首映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今年的韩国电影青龙奖上收获六项大奖。朴赞郁这部酝酿二十余年的作品,改编自唐纳德·维斯雷克的小说《斧子》。拥有25年造纸经验的资深技师柳万秀(李炳宪 饰),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
朴赞郁导演新作《无可奈何》登陆流媒体,本片首映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在今年的韩国电影青龙奖上收获六项大奖。朴赞郁这部酝酿二十余年的作品,改编自唐纳德·维斯雷克的小说《斧子》。拥有25年造纸经验的资深技师柳万秀(李炳宪 饰),一直以来对自己的人生感到十分满意,他与妻子美莉(孙艺珍 饰)、两个孩子和两只狗过着平凡幸福的日子。然而某天,公司却突然通知他被解雇。为保护妻子孩子,并守住费尽千辛万苦买来的房子,柳万秀展开重新就业之战。他想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杀死自己的竞争对手。
无可奈何
어쩔수가없다
导演: 朴赞郁
编剧: 朴赞郁 / 李京美 / 唐·麦凯勒 / 李在惠
主演: 李炳宪 / 孙艺珍 / 朴熙顺 / 李星民 / 廉惠兰
类型: 剧情 / 喜剧 / 惊悚 / 犯罪
制片国家/地区: 韩国
语言: 韩语 / 英语
上映日期: 2025-08-29(威尼斯电影节) / 2025-09-24(韩国)
片长: 139分钟
韩国电影大师朴赞郁在三十载从影生涯中创作了多部公认的杰作,但其最新黑色喜剧惊悚片《无可奈何》无疑是最具时代紧迫感的作品。这部酝酿逾二十年的心血之作改编自唐纳德·维斯雷克1997年小说《斧子》。漫长的筹备期里,项目曾一度落户网飞计划打造英语惊悚片,后因复杂的开发困境辗转回归韩国本土,最终邀得两位国宝级演员担纲:凭《鱿鱼游戏》炙手可热的忠武路常青树李秉宪,与国民女神孙艺珍。
朴赞郁表示,之所以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这个深陷开发困境的项目,是因为始终相信这个荒诞悲凉又引发广泛共鸣的故事内核,有望成为其导演生涯的“标志性作品”。“每当向人们讲述这个故事时,无论对方来自哪个时代哪个国家,总会感叹感同身受。”他回忆道。即便如此,2025年或许正是《无可奈何》面世的最佳时机——恰逢全球观众普遍笼罩在焦虑感与经济重压之下。
亮相威尼斯电影节的朴赞郁
这部尖锐的社会讽喻片讲述造纸厂工人柳万秀(李秉宪 饰)在奉献数十年后突遭解雇,陷入生存危机。当熟悉的行业迈向AI自动化浪潮,面临淘汰威胁的万秀在僧多粥少的就业市场接连遭遇羞辱性面试与拒绝。务实贤惠的妻子美莉(孙艺珍 饰)毅然缩减中产家庭开支适应新生活,这份坚韧反而加剧了他的绝望。很快,沉溺于自怜的万秀扭曲地认定,让就业市场重新青睐自己的"唯一选择"便是清除所有竞争者。
但万秀绝非技艺娴熟的杀手,也不该是。朴赞郁充分调动其巴洛克式的视觉创意宝库,用卡通式的肢体喜剧元素包装主角的死亡行动,凸显这个迷失中年男人使命感的悲喜交加。最终成就了导演近年最辛辣犀利的黑色幽默之作——以愤怒的时效性刺穿现代职场之殇,男性尊严的脆弱本质,以及在晚期资本主义与AI侵蚀的巨轮中,人们为保全残存尊严所进行的荒诞道德扭曲。当自尊与自欺难分彼此,阶级团结甚至不曾成为潜在选项。
在闹剧式的狂乱表象下,潜藏着导演所称的“残酷资本主义现实”——“让平民百姓相互刀剑相向的资本主义本质。”
尽管拥有《共同警备区》《老男孩》《小姐》《分手的决心》等神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朴赞郁始终未获重要奖项青睐。不过在整个冲奖季中,他仍将一如既往保持绅士风度。但众多奖项观察家必将直言:学院这次终究《无可奈何》,除了奉上朴赞郁的首次奥斯卡提名外别无选择。
《好莱坞报道者》近日与朴赞郁对话,探讨《无可奈何》创作中的若干层面。
《无可奈何》剧照
我了解到您花费超过20年时间才将这部改编作品搬上银幕。原故事及其主题中有何种魅力让您数十年来始终念念不忘?
朴赞郁:二十年前初读此书时,我就立即产生了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想法。这个故事既聚焦个体紧迫的内心世界,又折射宏大的社会议题。通过改编,我可以将这两个维度天衣无缝地融汇呈现——而这正是导演们梦寐以求的创作题材。
在改编过程中,我也即刻迸发出许多渴望调整或增补的灵感。原著的悲剧张力令我着迷,但我认为其中蕴藏着黑色喜剧的潜力,能打造出极具娱乐性的作品。我还构思增加一个层次——让主角的妻子与儿子最终对他犯下的罪行产生某种理解。人们常以“都是为了家人”自我说服,但他们的行为本身——或是对目标的追逐——往往反而摧毁了家庭。这是何等可悲的悖论。自从萌生这个念头,我就再未想过放弃这个项目。
《无可奈何》剧照
唐纳德·维斯雷克的《斧子》并非首次被改编成电影,科斯塔-加夫拉斯导演在2005年也曾推出改编版。朴导演在创作剧本时,是否刻意要与前作区别开来?相较于原著,您为契合电影叙事做了哪些改动?
朴赞郁:在我决定将这部小说搬上银幕后,才得知法国改编版的存在。起初我感到惶恐,因为那是由我极为尊敬的电影大师执导。但看完影片后反而松了口气——并非因为质量优劣,而是发现其创作思路与我的构想截然不同。加夫拉斯先生其实是本片的首批观众之一,他观看后非常欣喜,给予了诸多赞誉。在我忐忑揣测观众反响的时期,这份认可成为了莫大鼓舞。
若论具体差异,恐怕细数起来能有上千处。但若要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主角的妻儿最终察觉了他的所作所为。这一设定使得影片结局产生了本质性的升华。万秀在片中犯下所有罪行时,始终以"为了家庭别无选择"自我麻醉,但正是这些行为埋下了摧毁家庭的伏笔,形成强烈悖论。这正是本片与加夫拉斯法国版及原著最显著的分野。
现在忍不住想探讨结局……当您说万秀的家庭最终分崩离析,是指全家人都陷入了道德沦陷?还是指万秀将创伤传递给了下一代?这样问是因为部分观众可能会认为万秀最终得偿所愿。
朴赞郁:这种不确定性正是我想营造的效果,也是引发我创作兴趣的核心。观众离场时会如何解读这个家庭的未来?例如,万秀最重要的行动动机之一是避免被迫出售家宅。临近结尾时,妻子美莉终于说出:“我们不卖房子了。”但她补充道:“不能卖——我们刚种了那棵苹果树!”这里存在两种解读可能:她或许在说“我们共同构筑经营着这个家,经历了这么多风雨,绝不能放弃”;又或许暗示她知晓苹果树下埋着尸体,实则在说“卖掉房子新业主可能会挖出尸体,必须阻止这种情况,这意味着我们永远无法离开。我知晓你的罪行,我们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关于孩子们知晓多少真相及其所受影响,影片也设置了类似的暗示与暧昧处理。
《无可奈何》幕后照
当您构思电影拍摄方案时,是否始终怀着突破自我、进行形式实验的创作欲望?同时考虑到题材差异,《无可奈何》的视觉语言必然需要与《老男孩》等前作区别对待吧?
朴赞郁:我十分尊敬像小津安二郎那样始终保持标志性风格的电影作者,但个人而言极易对重复产生厌倦。正如您所说,每个故事与角色都独具特质。即便在同一部影片中,人物情绪也会随着情境流转而波动。我认为导演的职责在于寻找最精准的表达形式并将其传递给观众,因此每部作品都应当探索不同的风格路径。
我深知“精准”并非艺术领域最受推崇的价值标准,但这对我而言至关重要。当然,不同创作者对精准的定义各有见解,但我始终将表达精确度置于首位,这种理念贯穿着我的电影创作与艺术实践。那些被您誉为惊艳创新的技法,并非源于刻意求新或形式实验,不过是我试图精准呈现角色本质与其所处情境的必然结果。
尽管讽刺基调漆黑如墨,本片的喜剧色彩却比您大多数作品都更为外放。
朴赞郁:我认为自己始终运用着相同的创作元素,只是这次以不同比例进行了调配。我的作品中向来蕴含黑色幽默,但本片的喜剧效果更为突出。从创作初期这就非常重要。原著并非直白的喜剧,但我觉得通过夸张表现万秀的愚昧,可以深化主题表达。我想着力凸显他那些念头及实施过程的荒诞悲剧性。
正如他在片中所言,枪口应该对准体制而非同伴。解决问题的途径唯有挑战体制。但可悲的是,他很快就开始瞄准同行——那些与他处境相同的可怜劳工。他犯下骇人罪行,却始终自我麻痹说别无选择——都是为了家人。而正如我们讨论的,结果却是让自身与家庭尊严尽失。因此,他的所有努力很可能尽是徒劳。这是悲剧,却充满荒诞性。
《无可奈何》剧照
希区柯克常被提及是对您影响最深远的电影人,您也说过1970年代通过韩国美军广播收看经典美国电影的童年经历影响深远。但本片让我联想到美国老动画是否也塑造了您的创作——因为万秀的举动时常明显带有卡通特质。诸如他开枪前层层剥离手套等喜剧桥段,似乎都在致敬经典卡通。回顾您的作品序列——甚至是《老男孩》中最狂野的片段——忽然发觉这种影响痕迹无处不在。
朴赞郁:非常准确的观察!确实,人们总倾向于关注高雅艺术的影响(笑)。但我成长过程中观看了大量电视动画,始终痴迷于老式动画中那种不协调的视觉幽默。动画无疑影响了我。
影片中众多场景的视觉细节丰富到令人应接不暇。与《分手的决心》一样,初看时赏心悦目,但您铺陈的视觉信息量时常超越观众处理速度,基本上需要多次观看才能消化。让我们聚焦某个具体场景:万秀惊悚片常见的对峙戏码,但您找到了极具原创性与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受害者是音响发烧友,对峙过程中客厅一直高声播放赵容弼的经典韩语摇滚《红蜻蜓》。震耳音乐声让两人只能嘶吼交流,而歌曲本身却辉煌地宣泄着这两个男人在人生迟暮时刻共有的怀旧悲怆。您如何构思这个段落?
朴赞郁:这个场景值得深入探讨。如您所言,万秀出场时右手戴着多层手套——其实是之前镜头中厨房背景里出现的烤箱手套。他本想借此消音,却发现音乐震耳欲聋根本无需顾忌,于是戏剧性地逐层褪去。接着我们看到他用塑料绳将枪绑在手上——这既展现他破釜沉舟的决心,也暴露出这是个多么笨拙可笑的杀手。他绝非职业刺客。
他喊出的台词更是精妙。通过前期铺垫,我们看到万秀长期观察目标范模,发现两人除了都是下岗造纸工还有诸多共同点:他们都拥有沉浸式的业余爱好。万秀终日闭门研究盆景园艺,范模则痴迷音响与黑胶唱片。我想利用这种共性展开叙事。
《无可奈何》剧照
是否暗示这些角色其实存在"其他选择"?
朴赞郁:没错。万秀细致观察范模生活后感到愤懑,于是怒吼:“你连妻子的合理建议都听不进去!她让你开黑胶咖啡馆有什么不好?!”这些本该是他对自己的诘问。这揭示他内心某处知晓自身处境,却拒绝面对。他本可卖掉房子换置简居,投身挚爱的园艺事业——这远比杀人维持造纸厂工作明智得多。但他拒绝这样做。从某种意义而言,范模成了他宣泄自责的渠道,仿佛在对镜嘶吼。
当然,混战中还有第三方——范模出轨的妻子。范模误认万秀是妻子情夫,所以当对方突袭并吼出这些隐私时,他毫不质疑为何对方熟知自己生活,反而哀嚎:“她连这些都告诉你?!”意思是“我理解她出轨,但竟向你倾诉私生活?”这令他痛彻心扉——而万秀此刻竟对他产生怜悯,即便正试图杀害对方,这又构成一个幽默节奏。与此同时范模妻子闯入现场,她一边攻击万秀保护丈夫,一边又认同他对范模的斥责,于是形成荒谬的循环混乱。最讽刺的是,当范模命悬一线时,最令他暴怒的竟是妻子衣衫不整。死亡临头却因妻子走光发出最凄惨的哀嚎,这种错位产生了极致幽默。
从《共同警备区》开始,您的作品始终具有社会共鸣性——尤其在韩国本土——但本片无疑是您对时代症结最直接的叩问。最后请问:您是否真正相信我们存在"其他选择"——当今普通人是否有可行之道抵抗技术决定论与资本主义绞肉机?
朴赞郁:(沉重叹息)环顾现状,我们确实难以乐观。但我缺乏断言一切终结的勇气或厚颜。技术演进如此迅猛,加上悬而未决的气候变化危机——我们将面临人类史无前例的困境。我也感到恐惧。但现在彻底放弃为时过早。尽管充满悲剧与错误,我们必须相信人类具有进步潜能。
接下来问题给到李秉宪,初读剧本时角色最打动您的特质是什么?朴导演处理故事的独特方式中有无令您惊喜之处?
李秉宪:在谈论角色前,我必须说剧本本身极具吸引力。万秀只是个失去一切的普通人,他面临的核心诘问是:为维系家庭现状我该做什么?尽管影片多处展现暴力与惊悚,但当万秀为守护家庭而解决问题时,又迸发出大量幽默与趣味。
从角色维度看,万秀在片中经历了极其丰富的情感光谱。他既展现极端情绪波动,又保有普通家长日常情感,可谓在银幕上呈现了上千副面孔。接到这个角色邀约时,我因其挑战性强烈渴望出演。即便不喜欢这个人物,单为与朴导演合作也义无反顾。
《无可奈何》剧照
随着越来越多观众有机会欣赏这部杰作,二位希望全球影院观众从《无可奈何》中收获什么?
朴赞郁:或许会有观众看完质疑万秀的行为:"谁会因为被解雇就做出这种事?"但这正是我的创作目的——引发此类诘问。同时,通过李秉宪精湛演绎的微表情,我又希望观众能对角色产生共情。大家既想支持万秀理解他的处境,又因清楚其行为不可饶恕而陷入矛盾。我希望观众持续在两种对立情感间反复横跳。
李秉宪:这部电影拥有独特的情绪张力。观众可能方才开怀大笑,转眼陷入苦涩余韵;或在凝重时刻猝不及防被笑意击中。我衷心期待观众能体验这种五味杂陈的复合感受。最理想的观演状态是:人们在影院尽情享受娱乐性,走出放映厅时却如挨了一记闷棍,陷入持久深思并展开讨论——这正是我所期盼的。
若将《无可奈何》中的美莉简单定义为受害者或旁观者未免片面。访谈中,孙艺珍将美莉定义为“想做就能做得更多的妻子与母亲”。正如她所言,美莉表面是普通主妇,实则是会在极端情境下做出意外抉择的复杂角色。孙艺珍如何面对与朴赞郁导演的首次合作?又如何塑造美莉这个角色?在钟路区某处进行的《无可奈何》女主角孙艺珍独家访谈全文如下:
《无可奈何》剧照
让我们回溯初遇作品的时刻。首次读到《无可奈何》剧本时作何感想?想必也曾疑惑为何会向您推荐美莉这个角色?
孙艺珍:剧本中的美莉最初存在感薄弱。台词寥寥,听闻原著中亦是如此。但通读全本后,被电影叙事本身的强度震撼。于是心想无论戏份多少都要接演。即便角色轻若鸿毛,也要为其增添重量。成片中导演大幅拓展了美莉的人物弧光,增加台词并构建了更完整的叙事线。初次见面时导演就说:“美莉这个角色必须真实,必须是孙艺珍。”
《无可奈何》展现了孙艺珍的多重面貌。某些瞬间还惊现您惊悚片式的表演表情。
孙艺珍:没错,那是我创造的。(全场笑)从演员视角看,万秀这类角色极具魅力。他的层次从1延伸到10,广阔跨度允许多样演绎。读剧本时我就想,若是女性角色定要争取。《无可奈何》因此更吸引我。其实某些方面美莉比万秀更难诠释。她多数时间被困于家庭空间,情绪表达也不似万秀那般戏剧化。美莉的特写与半身镜头确实很少。为丰满角色,我刻意运用肢体语言。平日不常用手势表演,但摄影机拉远时,我会设计头部与身体的微颤。越是深入美莉,越是艰难。相反,演绎爆发性强的角色时反而更自如,美莉的隐忍反而更具挑战。
《无可奈何》剧照
您先前提到因渴望与朴赞郁导演合作而选择本作。首次与朴导合作的感受是?
孙艺珍:朴赞郁导演确实沉静。他总以平稳语调指导,带着冷峻观察者的视角。并非炽热地凝视角色。导演曾在访谈中自认悲观主义者,我们还群聊转发那段视频调侃他。但我觉得这种悲观的讽喻视角,正是朴赞郁作品的魅力之源。因导演永远冷静,情绪波动难以察觉。我从来没听过他说“你做得真好”。(笑)若某条表演未达标准,我们就持续重拍直到完美。(笑)
那么哪个镜头重拍次数最多?
孙艺珍:首日拍摄时。有句简短台词“看来您喜欢我呢~送这么贵的鳗鱼”,但他要求不能重读“鳗鱼”。(笑)
美莉的台词语调也很有趣。“想落后吗?”以及夫妻争吵时的对白都值得玩味。想必经过细致调整。
孙艺珍:导演总在预期之外发力,这些部分反而顺利。夫妻吵架戏重拍很多次。起初我演得更为尖锐,像对着万秀说唱。
《无可奈何》剧照
万秀与美莉的争吵戏是朴赞郁导演本人最爱的名场面。
孙艺珍:确实是妙趣横生的场景。但两人当时极其认真。没有比这更幼稚的争执了。之所以引发观众共鸣欢笑,是因为我们伪装成熟,却总在争吵时暴露童真。憎恶某人时,常发现自己比孩童更幼稚,这恰是生活的本真样貌。
另一处广受好评的是警局与元浩(金炯默 饰)的对手戏。美莉为掩盖儿子错误竟对元浩施展性暗示。为何作此选择?
孙艺珍:作为母亲,美莉本应训诫孩子的不当行为。但细想动机,是因为她早已看透元浩。当元浩在床上露出恶心表情时,观众定有同感。若诗源(金宇胜 饰)与利媛(崔素律 饰)陷入困境——虽然想维持体面不愿明说(笑)——但我觉得美莉为护犊能做出更极端的事。
那场戏与李秉宪前辈的默契也令人印象深刻。
孙艺珍:当时我和秉宪前辈就像诈骗团伙夫妇般配合无间。(笑)导演也惊叹这种化学反应。预告片中美莉说"杀了他"的表情,即便非刻意设计,竟与万秀的神情异曲同工,实在精妙。
对美莉的过往很好奇。她带着儿子与万秀再婚,并提及婚前收入高于万秀。
孙艺珍:美莉原本并非单亲妈妈设定。增加这层背景让人物更立体。角色过往越丰富,越能激发想象。这也侧面印证了万秀当年向单亲妈妈求婚的坚定。原设定中美莉是富家女,但我向导演明确表示无法认同。若是富家女,她大可向娘家求助。似乎其他人也有同感,最终修改了设定。通过夫妻对话逐渐揭示的过往情史,为角色增添了层次。
孙艺珍
美莉与吴振浩(柳演锡 饰)的关系也令人好奇。全片对此始终保持着暧昧刻画。
孙艺珍:两人绝非婚外情。原本振浩的戏份更多,但被删减了。就像雅拉(廉惠兰 饰)一样,影片刻意维持悬疑感。《无可奈何》透过万秀视角叙事,所以当柳演锡登场时,观众自然会猜想他是否要夺走万秀妻子。万秀对振浩怀有自卑感。
清除所有竞争者后,万秀开始了新工作。尽管美莉看似安稳度日,却知晓所有秘密。结局之后这个家庭将如何?他们能否正常生活?
孙艺珍:关于结局存在多种解读。读剧本时我认为“尽管经历一切”,他们仍会回归原位继续生活。我想导演也在思索:知晓一切后他们能否真正幸福?个人觉得后期夫妻的状态很悲哀。万秀去杀高始朝(车胜元 饰)时谈及女儿,其实那番话源自美莉的日常言论。为让孩子活得更好,必须培养利媛的才华,即便辛苦也要让孩子独立——万秀深受这些话影响。正是在守护家庭与孩子的执念中逐渐扭曲。并非每个失业者都会像万秀般抉择。但昨日收到日本影迷来信,提到日本曾发生类似事件有人毒杀上司。今早读信时不禁感慨“现实比电影更戏剧”。即便电影情节荒诞,现实中仍会上演。
孙艺珍
当利媛最终演奏大提琴时,美莉在房门外聆听的表情极为复杂。演绎这场终戏时作何感受?您对结局作何解读?
孙艺珍:原剧本写着听完演奏后“美莉无法推门而入”。未细化情绪层次,拍摄时我认为美莉必然经历情感风暴:“我们走到这步就为听这首大提琴曲吗?”毕竟在孩子父亲重返职场时,她才首次听到琴声。但导演将其解读为孩子的成长仪式。
《无可奈何》是部充满秋日落叶气息的电影。孙艺珍演员的人生似乎也步入秋季。对步入人生秋日有何感想?
孙艺珍:无论是演艺生涯还是结婚生子,都处在转变期。既然仍需活跃于事业,感觉需要奋力奔跑。
来源:深焦精选pl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