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在央视纪录频道完成首播。该纪录片以地域视角解读文学创作,延续了第一季探寻文学原乡的基本主题,跟随韩少功、张炜、叶兆言、翟永明、刘亮程、莫言重返故乡,探寻他们的创作历程与精神原乡的内在联结,揭示“生活的故乡”如何升华为“文学的故乡
潮新闻客户端 袁跃兴
近日,纪录片《文学的故乡》第二季在央视纪录频道完成首播。该纪录片以地域视角解读文学创作,延续了第一季探寻文学原乡的基本主题,跟随韩少功、张炜、叶兆言、翟永明、刘亮程、莫言重返故乡,探寻他们的创作历程与精神原乡的内在联结,揭示“生活的故乡”如何升华为“文学的故乡”。
为什么要拍摄这样一部关于作家的生活和故乡的纪录片?该片导演表示,我们用镜头回溯作家在家乡的童年与成长,如何影响他们创造出迷人的文学版图,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和审美特征,要拍出文学是如何发生的。
韩少功寻根小说《爸爸爸》中丙崽的原型是当年的邻居;刘亮程走进新疆沙湾当年的地窝子,其实他敏锐的声音描写,例如“一到深夜地下的声音便窸窸窣窣”便是他真实的儿时经验;叶兆言带着观众穿行于江苏南京一个老旧小区,他的小说《璩家花园》里的人物璩天井就“住”在这里……
此外,拍摄这部纪录片的意义,更给当代作家带来了诸多启示。现在有一些作家,谈论生活的积累、生命的体验少了,沉潜到社会本质、历史深处、民族文化本源的写作少了,却热衷于追求文学的时尚化、消费化甚至娱乐化,很少关心文学本应触及的生命和灵魂的冲动,不再关心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积累与积淀,不再投身于文学原乡、精神原乡的探寻。
因此,《文学的故乡》这样的纪录片,正是为了重新唤起人们对生活故乡、生命故乡与精神故乡之于文学意义的关注。它提醒作家与读者:文学的价值,始终扎根于人类生命的全部现场——生老病死、喜怒哀乐、爱恨交织、聚散离合,以及人性的幽微、心灵的丰盈、灵魂的归处。一旦文学离开了它所生长的故乡,便失去了撼动人心的力量。
来源:钱江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