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你发现没?不管网友怎么调侃,他的影响力愣是一点没减,甚至在国际上依旧是响当当的“中国功夫代言人”。直到最近看到一条新闻,我才算彻底get到他的“魔力”——你敢信吗?连特朗普都在追着要拍《尖峰时刻》新续集!
说实话,我对成龙的感觉不是网流那样特别亲切。
成龙那些年拍的烂片真不算少?尤其是那些续作,好多人看完都忍不住吐槽“炒冷饭”“没新意”,豆瓣评分常年在及格线边缘徘徊。
可你发现没?不管网友怎么调侃,他的影响力愣是一点没减,甚至在国际上依旧是响当当的“中国功夫代言人”。直到最近看到一条新闻,我才算彻底get到他的“魔力”——你敢信吗?连特朗普都在追着要拍《尖峰时刻》新续集!
这事说出来真挺颠覆认知的。
就在11月23号,有媒体爆料说,特朗普居然在向埃里森家族施压,非要让他们在派拉蒙影业再拍一部《尖峰时刻》。我当时看到这个消息直接惊掉下巴,心里直犯嘀咕:这系列电影不是早就被骂“续作不如前作”了吗?当年《尖峰时刻2》《尖峰时刻3》上映时,多少人吐槽剧情套路化,动作戏也没了第一部的惊艳,怎么特朗普还这么心心念念?
后来才发现这老爷子是《尖峰时刻》的死忠粉!据说他当年当总统的时候,就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提过,自己超喜欢成龙在电影里的打戏,觉得“又帅又过瘾”。现在卸任了,居然还惦记着续作,甚至亲自出面给影业公司施压,这待遇放眼整个好莱坞,估计也就成龙能有了吧?
你知道吗?其实成龙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早就不是靠“零烂片”堆出来的了。就像咱们身边那些真正有实力的前辈,偶尔犯点小错、出点瑕疵品,大家也不会否定他过去的成就。成龙的厉害之处,在于他用一辈子的时间,把“中国功夫”这个标签刻进了全世界观众的心里。
想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老故事,是听业内人士说的。
上世纪90年代,《尖峰时刻》第一部筹备的时候,好莱坞其实压根不看好这个项目。当时的制片人觉得,一个中国动作明星,加上一个黑人喜剧演员,这种组合太冷门了,而且西方观众可能看不懂东方功夫的门道。
结果成龙硬是凭着自己的拼劲扭转了局面——拍摄时所有危险动作都亲自上,不用替身,有一场从高楼跳下来的戏,他反复拍了8遍,膝盖和胳膊都摔得青一块紫一块,最后导演都忍不住劝他“差不多就行了”,可他非要做到最完美。
让人佩服的是,成龙还在片场主动改剧本。原本的台词里有很多生硬的“东方刻板印象”,他觉得不妥,就跟编剧一点点沟通,把角色改成了既幽默又有骨气的形象。
电影上映后,原本不被看好的组合爆火,北美票房狂揽2.45亿美元,成为当年最卖座的电影之一。连当时的好莱坞大佬都感慨:“成龙用一种全世界都能看懂的方式,把中国功夫变成了流行文化。”
从那以后,成龙就成了好莱坞的“香饽饽”,但他也没少踩坑。
比如后来的《功夫瑜伽》《机器之血》,剧情确实有些牵强,甚至被网友调侃“成龙式套路”:开场一场精彩打戏,中间插点搞笑桥段,结尾再来个大团圆。可即便如此,这些电影在海外依旧能收获不错的票房,尤其是在东南亚和非洲,成龙的名字简直就是“票房保障”。
之前认识一个在非洲做外贸的朋友,他说在当地的小电影院里,最常放的就是成龙的电影,不管是新片还是老片,总能坐满观众。
有一次他在街头看到几个小孩,居然在模仿成龙电影里的动作,嘴里还喊着“Jackie Chan”,那场景真的又好哭又好笑。你想想,一个演员能做到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都记住他,甚至把他的作品当成童年回忆,这究竟就是一种怎样的影响力。
再说说特朗普追着拍续作这事,其实也不是偶然。
成龙在好莱坞打拼这么多年,早就积累了一大堆“名人粉丝”。当年奥巴马当总统时,就特意邀请成龙去白宫做客,还说自己小时候是看着《醉拳》长大的;史泰龙更是公开表示,成龙是他最敬佩的动作演员,两人还合作了《敢死队》系列。
这些大佬之所以喜欢成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电影好看,更因为他身上那种“拼命三郎”的精神——从不用替身,坚持实拍,这种敬业态度在如今的娱乐圈里,真的太少见了。
现在回头想想,我们之所以对成龙的烂片“宽容”,其实是因为他给我们带来了太多无法替代的回忆。
小时候守在电视机前看《警察故事》,为他的惊险动作捏一把汗;长大后看《神话》,被蒙毅将军的深情打动。这些经典作品就像一颗定心丸,让我们知道,即便他偶尔拍几部烂片,也依然是那个值得我们尊重的成龙。
而且成龙的影响力早就超出了电影本身。他是第一个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华人演员,也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亲善大使,这些年一直致力于公益事业。在国外,很多人提到中国,首先想到的就是长城、熊猫,还有成龙。这种文化符号般的影响力,可不是靠几部烂片就能撼动的。
成龙的烂片再多,也掩盖不了他的光芒。就像特朗普追着要拍的《尖峰时刻》续作,不管最后拍得怎么样,估计还是会有很多人去看。不是因为大家不挑剔,而是因为成龙这两个字,早就承载了太多人的青春和回忆。这种影响力,无关乎电影的好坏,而是一种跨越时间、跨越国界的情感共鸣。
来源:马走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