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前,大型人文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汇聚文艺评论、纪录片创作与研究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围绕该片的文化价值、艺术创新与社会影响展开深入交流。
中国日报11月27日电 日前,大型人文纪录片《村庄里的中国》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汇聚文艺评论、纪录片创作与研究领域的多位权威专家学者,围绕该片的文化价值、艺术创新与社会影响展开深入交流。
该片以广阔的文明视野,鲜活的人物故事与深厚的历史现场,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展现乡土中国深植厚土的文明根系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节目自2025年10月播出以来,在全国引发广泛关注,收视与传播数据表现亮眼。
会上节目总策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一级巡视员董红梅指出,《村庄里的中国》是对"传统村落保护工程"成果的一次系统性影像总结,它揭示出传统村落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中国人所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示了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也唤醒了中华儿女共有的集体乡愁。
王晓斌表示,在创作之初节目组就把《村庄里的中国》定位为"一项关乎文明传承的文化影像工程",希望能为中华民族留存一部可视的"文明家谱"。他强调,打造精品必须扎根时代土壤、深入思想深处、融通文化血脉,让作品超越简单的乡愁抒怀,升华为一场关于文明源流、民族未来与个体价值的深刻对话。
主创团队代表从不同角度分享了创作理念与实践。总制片人冯其器强调,《村庄里的中国》在创作上实现了一次根本性的视角转换:"我们彻底摒弃了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转而以"仰视"的视角,对历经风雨而生生不息的传统村落抱以最深的文化敬意。创作团队努力挖掘传统村落中那些能够滋养我们、给我们力量,启迪我们的智慧,并通过大量的案例与影像向观众揭示出:传统村落中保存着中华文明最核心的文化基因,这些基因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不仅没有丧失价值,反而为当代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制片人周莉芬表示,为夯实作品内容根基,团队坚持扎实的田野调研、系统的理论学习并依托高规格的专家团队,确保了作品的专业性、思想性与表达的精准性。历经三年创作,主创团队奔赴各地,拍摄了海量一手素材,赋予内容以动人的鲜活质感,从而赢得了热度与口碑的双重肯定。
总导演余立军阐述了《村庄里的中国》通过层层递进的叙事框架,逻辑清晰地构建了一部影像化的中华文明演进史。它揭示了乡土中国如何从地理空间升华到精神家园,如何把"天人合一""讲信睦邻、耕读传家等优秀的传统,融入到中国人日用而不自觉的生活现场和价值选择中。这部作品不仅是对过去的回望,更多是为现代社会提供一个来自古老文明的宁静启迪,彰显出中华文明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
执行总导演卜亚琳分享了导演团队秉持着对乡土中国的热爱,努力挖掘农耕文明的根与魂,去展现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与此同时,导演团队也希望通过现在进行时的语态,鲜活的故事,与当下、与年轻观众建立连接,让古老的智慧在他们看来依然亲切、可信。
撰稿魏瑞娟谈到,团队始终以宏阔的文明视野,将每一个村庄都视为一个独特的文明样本,置于全球史与中华万年文明的脉络中予以解读。在叙事上,我们让村庄成为真正的主角,以此与观众构建可知、可感、可看的精神图景,完成一场关于"我们是谁,从何处来"的深度对话。
多位与会专家从不同维度肯定了该片的思想性与艺术性方面的成就。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认为,《村庄里的中国》"在中国的新时代的电视文化史上,在中国的新时代纪录片历史上它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是一个具有标志性的、甚至于里程碑意义的好作品",它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意义已经超越了纪录片本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阅评组副组长陈真评价《村庄里的中国》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创作技艺和深刻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呈现了一部探寻中华文明发展基因密码的典范之作。北京建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大玉认为《村庄里的中国》不仅展现了村庄的物理空间,同时也揭示了村庄所蕴含的文化底蕴,真正唤醒了全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价值的一种认知。
福建省住建厅副厅长蒋金明表示,该片播出后,在福建引发了热烈反响,村民们自发地的给主创团队写信表达心声,是因为作品真正触动了乡亲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该作品不仅有宏阔的文明视野,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更有静水流深的乡村图景,感人至深的动人细节,它以小切口展现大主题,以家常话做深思考,为城镇化浪潮中,中国城乡统筹发展留下历史存照,成为一部浓缩的活着的当代中国史。
据悉,《村庄里的中国》第二季目前正在积极筹备中。
来源:中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