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阳往事|《山河故人》:丢进时代长河的一响炸弹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7 13:15 1

摘要:悄无声息地,我们已经抵达这部电影所预言的时代——人类愈发依赖科技、愈发勾心斗角、愈发空虚疏远的2025年。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贾樟柯还是一名时代的拾穗者,沿着从汾阳出发的小路采集所见之物,虽不乏《天注定》的愤怒,但它们都忠实于“当下”。然而,意图回望历史,窥见未

《山河故人》:丢进时代长河的一响炸弹

文/ANTHONYWONG

悄无声息地,我们已经抵达这部电影所预言的时代——人类愈发依赖科技、愈发勾心斗角、愈发空虚疏远的2025年。如果说,在此之前的贾樟柯还是一名时代的拾穗者,沿着从汾阳出发的小路采集所见之物,虽不乏《天注定》的愤怒,但它们都忠实于“当下”。然而,意图回望历史,窥见未来的《山河故人》,犹如本片第三十二分钟的那一响炸弹,打破了这一种秩序;亦如《三峡好人》里直冲云霄的纪念塔,似幽灵之笔在句末收尾时溅落的墨水,却是纪实精神的感性延续。

英文名“Mountains May Depart”(山峦可远隔),相当直白地点名整部剧本及其所包含的野心——通过两个小时内的一系列微观切片,呈现一套家庭史诗。当然,即使不排斥戏剧化的叠加,贾樟柯依然对他所书写的戏剧桥段要求具备“合为时而著”的中式文人精神。最含蓄的莫过于张到乐和沈涛认亲一幕,固守于传统价值观的沈涛从对一声声“妈咪”流露抗拒,到相拥而泣(讽刺的是,“到乐”这个名字也呼应着当代中国对高效益的盲目追崇)。这个场景精准地隐喻了当代中国面临的永恒命题:在全球化不可逆转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固守那些定义了我们文化身份的传统价值?还是应该拥抱变化,即使这意味着某种程度的自我异化?

贾樟柯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但他通过沈涛这个角色暗示了他的立场。尽管经历了时代的剧烈变迁,沈涛始终生活在汾阳,守护着老房子,保留着过去的钥匙——这些细节都是她对传统价值的无声坚守。而她与儿子相拥的决定,又显示了她对变化的某种接纳。这种矛盾中的平衡,或许正是贾樟柯认为中国在面对现代化时应有的姿态:既不是全盘西化的流变,也不是固步自封的坚守,而是在理解变迁必然性的同时,保留那些定义彼之所以为彼的文化内核。

同时,赵涛在本片(或是贾樟柯的绝大部分电影)所奉献的表演,是使得整部电影成立的又一个基础。即使外界从不缺少对其表“木讷”“乏味”等尖锐的批评,诚然,赵涛的表演剥离了常规戏剧化的饱满与外放,但实则是一种高度克制的、独属于贾樟柯电影美学的现实主义内敛。她饰演的沈涛跨越二十六年,其情感张力并非依靠嚎啕大哭或激烈言辞来呈现,而是沉淀于细微之处:1999年舞厅中那羞涩又执拗的转身,2014年送别儿子时无声凝视的漫长特写,2025年在雪地中那不合时宜却撼人心魄的独舞。她的表情常似平静的湖面,底下却涌动着时代的悲欢与个人命运的暗流。这种“去表演化”的演绎,恰恰精准承载了影片“山河故人”的核心——一个中国普通女性在巨变时代中的坚韧、失落与永恒的乡愁。她的“不动声色”,正是对角色巨大伤痛的最终极、最东方式的表达。

通过这个家庭史诗,贾樟柯完成了他对中国社会变迁最富同情心的观察,也实现了他作为电影作者“为时而著”的文化使命。在全球化与本土化激烈交锋的今天,《山河故人》提醒我们:山峦可以远隔,但文化的根脉永远相连。

来源:汾阳往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