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战再战》被形容成今年最爽、最炸裂、最具野心的影片,却在票房上跌了一跤。评论界对它的共识几乎一致:这不是那种“吃完蔬菜才觉得健康”的沉重杰作,而是一部真正好看的政治惊悚片,节奏飞快、动作场面密集,连汽车追逐都被夸得像坐过山车。加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尚·潘
《一战再战》被形容成今年最爽、最炸裂、最具野心的影片,却在票房上跌了一跤。评论界对它的共识几乎一致:这不是那种“吃完蔬菜才觉得健康”的沉重杰作,而是一部真正好看的政治惊悚片,节奏飞快、动作场面密集,连汽车追逐都被夸得像坐过山车。加上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尚·潘、贝尼西奥·德尔·托罗坐镇,本来怎么看都是爆款配置。
结果却是另一回事。影迷的热情远不及评论界的狂喜。行业数据指出,这类面向成年观众的原创影片普遍表现不佳,而《一战再战》成了其中的“票房之最”:全球1.4亿美元的收入,与需要约3亿美元才能回本的成本相比,差距巨大。华纳兄弟虽公开对预算数字提出异议,但片方没人会说这是一场商业胜利。上映四周,票房停在1.62亿美元附近,难言亮眼。
不过换个角度看,它的表现并非灾难。电影仍靠口碑稳步累积观众,甚至已超过 PTA 过往作品的收入。业内判断,凭奥斯卡提名、后续重映、实体发行和流媒体授权,这部电影的生命力会延续下去。它不会成为盈利神话,却也不会像一些真正的商业失败那样被迅速遗忘。
真正的问题在于:这是一部本质上属于作者电影的作品,只是披着动作喜剧外皮。它的音乐、人物、节奏、政治主题,都带着 PTA 一贯的锐气与怪异。评论界爱它,影迷口碑极佳,但主流观众的周末娱乐心情不一定愿意投入其中。再加上接近三个小时的片长与 R 级限制,它想成为大众大片,本就困难。
让人错愕的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它的预算。PTA 过往最高成本不过七千万美元左右,这次直接翻倍,让利润变得遥不可及。华纳为何愿意给他这样的大额支票?
答案很简单:有些电影的价值不会直接写在报表上。影评人 John Bleasdale 指出,大公司需要能代表“真正电影”的作品。它们是面对批评时的挡箭牌,也是吸引更多导演的筹码。诺兰当年离开华纳,是整个行业的警钟;这次华纳积极签下《黑豹》导演瑞恩·库格勒,随即收获《Sinners》的巨大成功,便是一例。让顶尖导演愿意与自己合作,是比票房更长期的投资。
更何况,2025 年华纳已经靠《A Minecraft Movie》《Final Destination: Bloodlines》《Superman》《Conjuring: The Last Rites》等项目赚得盆满钵满。一部作者电影的波动,并不会动摇整体账本。对高层来说,《一战再战》能让华纳再度被视为“欢迎作者”的地方,能吸引更多一线人才,能拿到奖季席位,还能让迪卡普里奥来参加圣诞派对,这就足够了。
电影产业的现实是冷的,但某些选择仍带着一点理想主义。如果一部卡通片、超级英雄或游戏改编片砸锅,你只能接受失败;可如果是 PTA 的电影,即使不赚钱,你也拥有了一部 PTA 的电影。这在好莱坞某些角落依旧被视为“值得的”。
《一战再战》的票房失利表面上像一次大败,但在更大的版图里,它反而说明了一个产业愿意继续给作者拍片的空间。这部电影或许不是商业奇迹,却坚定地证明:在大片模式吞噬市场的年代,还有人为“真正的创作”付账。
来源:见尘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