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泰宁丹霞山间的秋风中,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团在此启动试点,省内外高水平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正式进驻,以“组团式服务”为影视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际,这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实践,不仅是福建影视产业深耕多年的实力彰显,更勾勒
东南网11月27日讯(本网记者 陈楠)近日,泰宁丹霞山间的秋风中,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的福建省文化科技特派团在此启动试点,省内外高水平专家组成的“智囊团”正式进驻,以“组团式服务”为影视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在“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际,这场自上而下的创新实践,不仅是福建影视产业深耕多年的实力彰显,更勾勒出其向“东南影视产业新高地”迈进的清晰蓝图。
近年来,福建影视产业佳作频出、捷报频传,为“十五五”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主旋律影片《古田军号》斩获“五个一工程”奖、中美电影节“金天使奖”等多项荣誉,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典范;《误杀》系列两部作品累计票房突破 24 亿元,创下福建出品影片票房纪录;闽企首部入围戛纳电影节的《风流一代》、王姝团队拿下华表奖的《中国乒乓之绝地反击》,彰显福建影视在商业片与文艺片领域的双重突破……
海报设计:陈文贤
突围
激活产业动能
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职能部门的深刻转变:从传统管理向主动服务跨越,福建以政策精准化、服务全链条、保障全方位的理念,为影视产业发展扫清障碍、搭建桥梁。
这些变革从福建青年导演王洪的成长经历可见一斑。作为一名福建本土成长纪录片导演,王洪近年来佳作不断,《37.2℃》《听见光》《即刻待命》和《无界之界》等作品接连入围各类电影节。“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我们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灵感,更重要的是政策赋能精准有力。”王洪告诉记者,以电影《听见光》为例,该片聚焦的是一群视障人士组成的盲人歌唱团,通过记录这个特殊音乐组合“看到”他们原生的音乐梦想。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从项目立项伊始,省委宣传部就靠前服务,积极帮助联系中国残联等上级主管单位进行指导,更促成中国盲协主席在影片中出镜,对于这部影片的制作和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他记忆犹新的是,从县区到省级的联动支持,让这部区域性纪录片得以登上全国舞台,最终入围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并获金鸡奖提名。
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现场
“纪录电影和故事片有着完全不同类型的项目需求差异,福建出台差异化扶持政策。对纪录电影而言,政策支持堪称‘雪中送炭’,覆盖从立项、制作到发行的全周期,有效降低创作风险。”王洪坦言这种支撑对于一个成长中的电影团队至关重要,从省市一级到区县,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电影产业的文化输出能力,从电影中塑造和打造自己的IP。
中国首部陶瓷纪录电影《无界之界》,是德化县首次以电影形式展现3700年陶瓷文化的实践载体。“通过电影,赋予了德化白瓷文化更多的国际传播属性。”王洪表示,电影源于观念的转变,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影视产业的发展,用电影这种长篇的方式讲述产业故事,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的价值。如今,他正在拍摄纪录电影《大戏开幕》,将严复话剧与影视载体跨界融合,“从题材挖掘到拍摄发行,每一步都离不开各级部门的服务与支撑,这让我们能安心深耕创作。”
“我们主动邀请知名导演、知名编剧介入福建电影创作,敞开胸怀来请进来,实际上也是一种走出去,借他们的力把福建电影更大力度地传播出去。”省委宣传部电影管理处处长张应辉说,“十四五”期间,福建影视产业把全链服务贯穿始终,从项目筹备到作品落地,各级职能部门形成联动服务机制。平潭、泰宁等影视基地,通过出台专项政策吸引企业入驻、鼓励技术升级,平潭的影视企业注册数四年间突破400家,正是政策红利的直接体现。
“从县区级的食宿协调、资源对接,到地市级的发行推广,再到省级的政策落实、节展对接,每个环节都体现着'服务为先'的理念。”海西传媒负责人卢彬也对近年来福建影视环境的变化深有同感。他告诉记者,在泰宁拍摄网剧龙舟场景时,当地政府调动群众资源,很快就为剧组调集了上百名群众演员,让“天然片场”的优势充分释放。
革新
从“闽人智慧”到“全球表达”
近年来,福建省委宣传部牵头打造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IM两岸青年影展等三大节展平台,更借“有福电影人”品牌汇聚闽籍乡贤与业内大咖。通过组织“有福电影、丝路闽陕”交流活动、赴海外举办福建电影展等,既为本土作品搭建出海通道,也为福建引入外部优质资源。
在刚刚结束的厦门金鸡奖上,177个文化影视产业项目成功签约,总金额达318.6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4个、1亿元至10亿元项目90个,涵盖影视制作、音乐、文旅等多元业态。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优化了福建文化影视产业的布局,更让“福建制作”的产业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数据显示,依托金鸡奖的平台优势,厦门目前已聚集影视企业2600余家,中等以上规模企业92家,2024年实现营收约 200亿元,形成覆盖制作、宣发、放映、器材租赁的完整产业链,这正是政府通过节展平台“请进来资源、促产业落地”的鲜明成果。
电影节期间,政府搭建的服务平台还为青年影人提供了成长舞台。在金鸡电影创投大会上,厦门青年导演谢宝桔和廖威凯携《南方蝶道》亮相,收到多家片方合作意向。据介绍,大会共征集1087个有效项目,15个贴近人民、反映时代的优秀项目脱颖而出,从剧本开发向银幕制作迈进。这种“以节育人才”的模式,与福建对影视人才的全周期服务形成呼应,进一步夯实了产业发展的人才根基。
闽剧电影《双蝶扇》(左)制片人、美术总监吴增仙,(右)导演江涛
更令人瞩目的是,本届金鸡奖上,福建影视实现了戏曲电影领域的历史性突破,闽剧电影《双蝶扇》,斩获第3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大奖,这是福建省戏曲电影首次获此殊荣。
福建电影制片厂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闽剧电影《双蝶扇》制片人吴增仙表示,作为“八闽戏曲电影工程”的重点作品,通过电影手段“为戏曲艺术留存活态档案,拓展传播边界”。戏曲电影先后在多个国家展映,使闽剧这一地方剧种首次实现国际传播,使得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创新表达具备走向世界的可能性。
“把人生风雨写作阳光,希望通过电影鼓励更多人直面挫折。”影片出品人、主演周虹的获奖感言背后,是福建对“闽派文艺”创新发展的持续赋能。
“目前福建影视产业已搭建起‘政策—人才—基地—市场’完整链路。”对于福建未来影视产业的发展,文化科技特派团执行副团长谢宗贵踌躇满志,“特派团的核心是‘跨界合力’,我们整合了影视、音乐、计算机、历史、文学等多领域专家,既有学界的研究深度,又有业界的实践经验,还吸纳了京沪等地的行业大咖。对于泰宁影视产业这个试点,‘有基础但缺影响力作品’的现状,将牵头完善泰宁十五五影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古装、仙侠、玄幻等优势题材的发展路径;定向引进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项目,打造基地品牌;分层培养人才,既开展群众演员基础培训,也针对县域产业运营人才的缺口提供专项指导,让本土人才成为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谢宗贵表示,希望通过泰宁影视产业试点的发展,辐射到全省,为福建影视产业发展提供助力。
闽剧电影《双蝶扇》海报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副会长于志庆认为,沪闽合作的核心是资源互补,福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秀美的山水景色是不可复制的优势,上海有头部企业、创作人才和市场渠道,将组织三家上海头部影视企业赴闽实地勘察,后续还会推动编剧采风、制作人培训等常态化交流。他建议泰宁把23万平方米天然片场+13万群众演员的理念深化,建立剧组服务标准化流程,从器材运输协调、拍摄许可办理到食宿保障,形成一站式解决方案。
“福建是文化题材富矿,红色文化、‘福’文化、海洋文化等既具地域性又有全国视野。”张应辉表示,“十五五”期间福建将以高质量举办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为契机,着力电影平台建设,以“有福电影”闽派文艺品牌凝聚全省电影力量,高质量建成福州、厦门、漳州、泉州、平潭、泰宁六大省级电影拍摄基地和20个省级重点外景拍摄基地,形成全省电影产业区块链条,与中宣部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合作开发福建本土电影题材,推出一批“福建出品”的电影精品,着力拓展电影市场,挖掘潜力,拓展电影投资渠道,培育龙头电影企业,为更高水平的文化强省建设贡献福建电影力量。
来源:东南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