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新书 | 假如为于漪老师拍一部电影,剧本该怎么写?

快播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1-27 08:03 1

摘要:从童年战乱中求学的艰辛,到初登讲台时的青涩与热忱;从历经政治风波初心不改的执着,到成长为一代教育大家后不断发光发热的坚守,于漪老师始终在与时代的对望与同行中,诠释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深刻含义。

让书香与您常伴

《岁月如歌(增订版)

——于漪自述教育人生》

于漪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本书是人民教育家于漪的教育人生自述。于漪老师以真挚、细腻的笔触,平实、隽永的文字记录了她几十年的从教经历、心路历程、经验成就和思想成果。

她的人生,与共和国的教育史同频共振;

她的故事,是几代中国教师的精神缩影。

从童年战乱中求学的艰辛,到初登讲台时的青涩与热忱;从历经政治风波初心不改的执着,到成长为一代教育大家后不断发光发热的坚守,于漪老师始终在与时代的对望与同行中,诠释着“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深刻含义。

假如将镜头拉近,我们会看到什么?

迷茫:刚转行的青年教师,在深夜叩问:“语文教学的门,究竟在哪儿?”

勇气:在历史的节点,她站上直播讲台,一堂《海燕》冲破了时代的暴风雨。

延续:年逾八旬的退休教师,立于世博会的舞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有与学生相处的温暖故事,对青年教师语重心长的谆谆寄语,对教育本质的深刻思考……这一切,都被真实地记录在《岁月如歌(增订版)》这部“原始剧本”里。翻开它,你会发现,教学之路上有过的困惑、思考与欢欣,于漪老师都曾有过。她离我们,并不遥远。教育家精神,一直深深扎根在日常的生活中。现在,大幕已启,让我们从这三幕人生切片中,回溯于漪老师的经历,在她延绵不绝的精神力量中,读懂何谓师者,何以为教。

下文摘编自《岁月如歌(增订版)》

党支部书记找我谈话,我又改行教语文了。

“隔行如隔山”,这话一点不假。一捧教科书,难题就来了。文言文可串讲,过去老师就这么教我们的,现代文怎么教?学生基本能看懂,教什么?

首先须认真备课,读懂教材,读通教材;其次是向高手求教,向高明的教师求教。对我而言,除了上述二者外,还得老老实实打中文的底子,补先天的不足,力求在两三年内把中文系的主要课程捋一遍,增添一点教学的底气。为此,拼命挤时间学。那时,一周有两个晚上政治学习,回家总得九点半以后。每天晚上九点以前备课,改作文,九点以后学习,自修,咬着牙学,天天明灯陪我过半夜。不学,上课就没有发言权。

备课中的于漪老师

备课,必须一丝不苟,把教材吃透。我给自己立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须先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备一篇课文,总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三言两语能够准确地拎出来,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

为了备好一堂课,我常常花十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乃至更多的时间。经过上百篇教材的独立钻研,我开始尝到了庖丁解牛的滋味。何处是经络,何处是骨骼,脑子里比较清晰。拿到一篇文章,作者的思路,书写对象的来龙去脉,语言文字运用的匠心,就有了一点看清楚的穿透力与判断力,而不是茫茫然,无目的、无方向了。我总觉得别人分析教材写的资料,是别人潜心研究所得,对我来说,总隔了一层,只有经过自己独立钻研,所得体会才是真切的。犹如不知名的小花,虽不名贵,但植根于土壤,有活泼的生命力。拿自己的真切体会指导学生学习,就不会沉迷于空洞的概念、大话、套话,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自己钻研的同时,还必须向高明的教师求教。当时我最大的愿望,也是最强烈的愿望,就是听老教研组长的课。这位组长徐老师琴棋书画都行,写得一手漂亮的字,棱是棱,角是角,很有骨力。可课堂是不能随便进的,不得到别人的许可,不能贸然走进别人课堂去听课。然而,冷不防地徐老师倒突然来听我的课。我推开教室门,看到他坐在教室最后的一张椅子上,一脸严肃的神情。我因为毫无心理准备,腿不由自主地“弹起琵琶”。要知道,听课不怕外行,就怕内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初来乍到,语文门道一点也没掌握的人当然害怕别人听课。好不容易,我才定下神来开始讲课。我清晰地记得那天教王愿坚的小说《普通劳动者》,对作品中的“将军”和士兵“小李”进行人物分析。学生能认真阅读,静心听讲,我自认为讲得还是有条有理的。

课后,他找我谈,说了板书、条理、教学语言几个优点外,郑重其事地说:“语文教学的大门在哪儿,你还不知道。人物形象分析是这样贴标签的吗?什么热爱劳动,平易近人?”我的头突然“嗡”的一声,炸开了,犹如五雷轰顶,我一下子就蒙了。定了定神,我向他请教该怎么教,他金口难开,又不吭声了。从此,再也不提课该怎么上的事。他寡言少语,大家都怕他。如果说话,不是傲然不驯,就是略带鄙夷的口吻。我当然再也不敢问了。

语文教学的大门究竟在何处?脑子里整天翻腾着这个问题,即使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也要寻找。不仅要找到门,而且要登堂入室,深味其中的奥妙。老组长这句“金石之言”,成为我教学生涯中不懈追求的动力。我常常反躬自省:“你入门了没有?‘堂’在哪儿?‘室’在何处?你清楚了多少?一名对学科教学不入门、不辨堂室的教师怎能称职?怎能对得起学生?”外力在教育历程中化为我内驱的动力,从此,我更是夙兴夜寐一灯明,寻寻觅觅。

第二幕

海燕

1977年10月19日。

金色的秋天。

南京路上海医药商店七楼上海电视台教育演播分室第一次向全市直播中学教师向学生授语文课的实况。虽然我曾经历过几百人听课的大场面,可算是身经百战,但当时上电视直面镜头是极稀罕的事。与那么多观众见面,对我来说,还是破天荒第一遭,心中着实有些紧张。

这是一间很简陋的演播室,除了灯光装置,四壁几乎萧条,十几张课桌和三十来张椅子也十分破旧。布景是纸板制的墙壁,上面开了一扇窗,窗框上挂着五六条纸做的嫩绿色的柳丝,大概是为了增添几分生机与美感吧。通知我上课并负责演播现场的导演姓赵,看起来是个十分平实的人,话不多,一句是一句,没商量的余地,似乎开口之前经过深思熟虑似的。一天下午,他作为不速之客来找我,说明邀我上课的来意,并说明具体演播的时间,这一天中央台也首次开播上课实况,不能更改。我坦率地谈了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录下来再播,免得当堂出差错。他说:“那怎么成?我们没有摄像头,一个摄像头要几万元!”我哑口了。我问他用什么教材,他爽快地说:“你爱用什么教材就用什么教材,喜欢什么就教什么,随你的便。”我顿时有种获得解放的感觉。有如此大的自由度,我高兴得几乎想跳起来。谁知他突然补上一句:“明天,或者后天,我来听一听你的课,也看看学生上课的情况。”这个人可不是马大哈,心细着呢。

教什么呢?晚上我辗转反侧,不能入睡,“文化大革命”对教育疾风骤雨的摧残,对我这个当时还属于青年教师的栽赃与侮辱,一桩桩一幕幕又活现在眼前。当时,我脑中有两点很鲜明:一是在一个文盲、半文盲充斥的国家是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因此教学生文化绝对没有错;二是要像海燕搏击暴风雨,乌云遮不住太阳,遮不住的,我坚信不疑。想到这里,我决心教《海燕》。

教材呢?清晨到学校图书馆去寻觅。所谓封、资、修的作品都被捆绑起来不得外借,高尔基的作品当然也逃不出同样的命运。图书馆老师非常热情,与我一起到堆书的地方———教学大楼二楼尾部一间不用的小厕所去找,翻上翻下,在一捆捆布满灰尘还来不及开禁的书堆里终于找到了它。于是,刻印,发给学生;于是,我拿着刻印的讲义,挑灯备课。

也许是心灵沟通的缘故吧,这次读教材的感觉与往日读该作品时很不一样。过去读它,与读其他名著的心情几乎差不多,怀着敬佩的心情,惊叹艺术技巧的高超。这次钻研,刻画海燕的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都活起来,跳动起来。海燕就应该这样叫喊,应该这样飞翔,应该这样飞舞。用不了多少时间,我就记得烂熟,因为它活在我的心中。狂风、乌云、雷声、巨浪,自然界暴风雨在大海肆虐,愈演愈烈的情况与人间暴风雨骤起的情景竟然在脑中交织起来,难解难分,我只得理智地花气力把它们分开。课要教好,文中背景须铺垫得透,须层次分明地把握住发展的态势,怎能乱糟糟的?怎能感情用事?

学生那头也没少做工作,集中在两点:一是要求他们大胆,消除紧张情绪,该读就读,该讲就讲,努力做到“旁若无人”;二是认真预习,多读几遍,有什么问题做上记号课上问,有什么体会在讲义上记几个字,课上充分发表。

几天时间一眨眼过去。10月19 日,我和学生一起吃了午饭,乘公共汽车到南京路演播室。学生端坐在临时布置的教室里,我拿着备课夹候在教室外,等导演的指令。灯陡然亮了,满屋通明,“开始!”我心紧缩了一下,立刻镇定下来,从容地走进教室。朗读,剖析,讨论,辅之以简明扼要的板书,学生十分投入,我也得心应手,进入忘我境地。“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看吧,它飞舞着,像个精灵,———高傲的、黑色的暴风雨的精灵,———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师生一起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展现一幅幅暴风雨来临前怒吼的大海上海燕搏击的惊心动魄的图像,齐读道:“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群情振奋,语调高昂,自信、豪迈、欢乐,洋溢其间,这似乎已不是高尔基笔下的诗句,而是师生发自肺腑的心声。课在朗读全文中收煞,有学生风趣地说:“我们刚从海边归来。”导演跷起大拇指对学生说:“太好了!”

1977年,在上海电视台直播

我兴冲冲地返家,那种冲出暴风雨,精神上获得解放的喜悦似乎渗透到每个细胞,恨不能逢人便诉说。门是我爱人开的,他笑盈盈地说:“我从未看你上过课,怕你上砸了。孩子不懂事,出去看戏了,我还有点紧张呢。看你进教室笑眯眯,镇定自若,我心也定了。九英寸黑白电视虽小,但还看得清楚。你哪里是上课?你是用生命在歌唱。”这倒是一语中的。三尺讲台无限爱,我爱学生,爱未来,爱蕴含着灿烂中华文化的语文。教课不是当旁观的评论员,只有用生命编织的、从心底里流出来的歌,才动听,才感人,才会如清澈明净的泉水叮叮咚咚流入学生的心田。

随后,我收到好些封从本市及江苏、浙江等地寄来的信,这些收看电视的老师和我虽素昧平生,但信中表露的是共同的心声:冲出暴风雨,课堂里春风拂面,教育的第二个春天来到了。其实,并不是我的课上得怎么有水平,而是教材选得好,把教师压抑的心情释放了出来,产生了共鸣,是时代给了我这样的好机遇。

20世纪80年代初,上课教具是请学生画的

第三幕

世博讲解员体验日

突然接到任务,要我到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向观众包括青少年学生讲述《清明上河图》的美妙,而且上海教育电视台要现场录像。准备时间一天。现场讲述前一天可到世博会中国馆仔仔细细看。

上海世博会,讲述《清明上河图》

这可不是小事,让我紧张了好一阵子。我首先想到的是举办世博会的百年梦想而今成了现实的辉煌。世博会办到我们家门口,一定要珍惜和把握这难得的百年来的机遇,让青少年学生参观世博,了解世界,扩大视野,接受一次生动具体的科技创新教育,思考人类进步发展的路径,在精神上获得激励,增加责任感与求知欲。

于是,我立刻从书橱里找出宋孟元老撰、邓之诚注的《东京梦华录注》。《东京梦华录》是研究北宋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的重要资料,共十卷,妙手绘京师都城人物繁阜、箫鼓喧空的景象。都城、河道、州桥、酒楼、食店、车驾、民俗、清明节等等,均有具体描述。为此,我连夜做功课,把整本书翻阅了一遍,对《清明上河图》这幅巨制的城市背景有整体的印象。

第二天去世博会实地参观,学习,从全局到局部、到细节,都弄明白,不含糊。总体看,参展的欧、亚、非、美、大洋洲各国展馆都设计得新颖独特、色彩斑斓,展示的内容更是千姿百态,迥然有异。最激动人心的是中国馆。身披“中国红”,层叠出挑,古朴大气。那雄浑威仪之势,端庄华美之姿,让你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历史的厚重、文化的渊源、脊梁的挺直和精神的旺盛。跨越一个个台阶,随人流涌入,幸福、神圣的感觉促使你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

《清明上河图》的展览是“东方足迹”展区的高潮,参观者拥着,挤着,有的踮起脚,有的指指点点,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蹲下身子把手伸到“河水”中,伸下去才知波光粼粼不是水,受了光波的“骗”了。我也挨着,挤着,既看仔细,又听参观者说些什么,挤进去,走出来,又挤进去,又走出来,一段段看清楚。半天下来,讲述的要点基本上有眉目了,有些问题还得辨析一下。

中国馆选取这传统文化与当代科技有机结合的《清明上河图》大规模展示,形成震撼人心的亮点,别有一番深意。上海世博会是发展中国家第一次举办世界博览会。以往虽也参加过博览会,但都是跟进,没有话语权,也没有充分展示自己形象、智慧和魅力的机会。此次不仅主导建构整个博览会,而且确立了寓意深刻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既启迪世界思考,又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更想象未来的景象。启迪思考是指:不同参展方可以此为契机,重新审视城市文明,思考如何让生活更美好,让人民乐业安居,进而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回顾中国城市发展的历史,以北宋汴梁为代表,具体形象地表明中国城市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源远流长,今日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作了这些准备,讲述时比较顺利,也回答了参观者一些细微末节的问题。如:牛拉动的车为什么叫“太平车”?跟世道太平有关吗?实际上无关。太平车是民间的辎重大车,上有箱无盖,箱如勾栏而平,载重四五千斤,用牛、骡、驴数头或十数头拉拽,日不能行三十里,如若遇雨雪天气,则跬步不进,故民间俗称为太平车。又如:画的招牌上有“曹婆婆肉饼”,是不是饼店只卖肉饼?饼店多不多?从《东京梦华录》书中可知,饼店售饼各种各样,有油饼店、胡饼店,有的售蒸饼、糖饼,还可装盒卖,有的卖门油、菊花、满麻等。饼大多入炉烘制而成。武成王庙前海州张家、皇建院前郑家饼业制作最盛,每家有五十多个烘炉,也反映了街市商业的繁荣。参观者的兴趣点、关注点难以预测。我之所以还能应对,除了临时抱佛脚的准备,还得益于平时的兴趣广泛,阅读广泛。除了读与学科专业有关的,还读各种各样的杂书,了解历史,了解社会,至于艺术文化,不仅是积累,而且是一种享受。

此次在家门口参观世博,是百年难遇的机缘。它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创新的闪光智慧,是青少年学生学习、感受、发展、成长的大课堂。参观绝不是赶庙会、嘉年华,而是要引领他们“慢慢走,欣赏啊”,张开灵敏的感官,调动思维的翅膀飞翔,吸取人类智慧的营养。

2024年,在第4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

95岁的于漪老师寄语全国教育工作者

这三堂课,串联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是于漪老师如歌岁月中的几篇动人乐章。在她的唯一自传《岁月如歌(增订版)》中,还有更多这样的瞬间,等待我们去聆听、去感悟。

本书既是一位人民教育家的成长史诗,也是中国现当代基础教育发展史的缩影,更是一曲教育工作者用生命谱写、献给中国教育的深情赞歌。

本次增订,增补了于漪老师2007—2025年近二十年教育人生的新思想与新感悟。全书彩印精装,图文并茂,以更完整的、崭新的面貌展现于漪老师波澜壮阔的教育人生,传递人民教育家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于漪

人民教育家

于漪,1929年生于江苏镇江,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中共党员,人民教育家,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名誉会长。1978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被评为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018年获“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获国家“人民教育家”称号。

长期躬耕于中学语文教学事业,坚持教文育人,推动“人文性”写入全国《语文课程标准》。主张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同步创新,主推上海市初级中学语文教改实验,主讲近2000节省市级以上探索性、示范性公开课,撰写数百万字教育著述,许多重要观点被教育部门采纳,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来源:书香上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