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0年,我和团队了解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出现上升势头,80%以上的人却并不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们近距离接触医生、教师、病患等群体,深度调研的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让更多人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田 艳
纪录电影《陪你到清晨》海报。 片方供图
因为想在人生后半段做点不一样的事情,所以我在2019年投身电影创作。20余年新闻从业经历让我深信,身边真实发生的故事一定比编撰的故事更好看。
2020年,我和团队了解到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出现上升势头,80%以上的人却并不了解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这引起了我的关注。我们近距离接触医生、教师、病患等群体,深度调研的同时也在思考:什么样的文艺作品,能让更多人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科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选择了拍摄纪录电影,并且明确纯记录,不讲述,只跟拍,用人物关系讲故事。这是纪录电影拍摄手法中难度较大的一种。直到聚焦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片《陪你到清晨》上映,我实现了最初的设想。
回首创作前后这6年,诸多滋味涌上心头。我们用了近3年时间,采访孩子们和他们的医生。也是这3年,我们的创作团队进行技术开发、寻找合作学校,医学专家团队负责医学测量、面诊、培训,在研究中了解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全貌。我们还用了1年时间和精神医学专家团队一起,对精神病症状学进行了全面梳理,查阅全球多版本教材。
拍摄的主场,确定在位于北京北锣鼓巷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科住院部。真正拍摄起来,难题接踵而至。2023年10月,我们按照既定方案,在一所医院开始跟拍医生和孩子们,形成了几组故事线。很多父母拒绝自己的孩子成为影片角色。我们感受到大众对于儿童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的回避。直到一篇关于广西崇左一所高中的新闻报道,让我们拨云见日。影片中闭国锦的爸爸是唯一支持这部影片做下去的家长。
《陪你到清晨》的叙事主线和辅线由此形成:主线故事发生在儿科住院部,主要讲何主任、陈主任、齐医生、曲医生的查房故事,每一次查房都是一种疾病的呈现;故事辅线是一所学校的呼吁和一个孩子的自救。闭国锦和曲天宇医生,成为串起主线和辅线的重要人物。
在采访中我常常看到,一个孩子默默哭泣的时候,一定会有另一双小手握着她的手,或者伸出双臂抱住她。同伴的力量,帮助他们熬过痛苦黑夜,迎来清晨曙光,也是支持我完成这部电影的最大动力。希望我们的电影也能成为托住孩子们的那双温暖大手。
我们理解家长群体的担忧和社会的普遍接受度。上千小时的素材里,我们对每一句台词、每一个镜头都斟酌许久。其实任何心理疾病都没有想象中那样可怕,也并不可耻。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每一个像闭国锦这样的孩子被社会看见,在社会的帮助下痊愈。
电影结尾在诸多素材中,选择了纪录康复的闭国锦回到家庭和学校的部分。有不少观众告诉我,看到闭国锦阳光的样子,看到他和同学们一起读书,他和父亲的关系变得亲密,感到非常欣慰。这也是我们想传递的内容,每一个患病的孩子都需要家庭、学校、医院和社会的关爱。
电影上映了,我们的路依然很长。
来源:金台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