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去世的人越来越多?医生再次强调:宁可看电影,也别做6事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7 00:40 1

摘要:刘阿姨刚退休,近来喜欢在小区和邻居聊天。一天傍晚,广场边的长椅上,她听到有人议论:“听说最近又有不少人因为艾滋去世,咱这年头,这病不是已经没啥威胁了?”大家七嘴八舌,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悄悄皱眉。

刘阿姨刚退休,近来喜欢在小区和邻居聊天。一天傍晚,广场边的长椅上,她听到有人议论:“听说最近又有不少人因为艾滋去世,咱这年头,这病不是已经没啥威胁了?”大家七嘴八舌,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悄悄皱眉。

正巧,门诊老熟人周医生路过。刘阿姨一把拉住询问:“医生,频繁提艾滋,是不是新闻在‘吓唬人’?”周医生却神情凝重:“艾滋还真没消失,宁可在家看部电影,也千万别碰那几件事!”话音未落,人群一时安静下来。

看似“过时”的疾病,为何依然击倒那么多人?很多人自以为远离危险,其实风险正悄然靠近。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艾滋去世人数没有减少反而增加?

很多人认为,现代医学已经可以让艾滋病“无害化”,但真实的数据令人警醒。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近年全球艾滋相关死亡人数非但未下降,部分地区还出现了回升趋势

我国艾滋感染者中,每3个就有1人在发现时已进入晚期。年轻人感染率逐年上升,20岁以下群体是高风险重点。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人与人接触方式变化,更多传播正在“隐蔽”发生。

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对方看着健康”“自己身体好”,就没有风险。实际上,HIV病毒本身极为狡猾,在感染初期几乎没有症状。病毒一旦进入人体,最快1-3周可出现发热、咽痛、皮疹等轻微症状,但极易被当成感冒忽视。

感染者长期无症状,仍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医学数据显示,艾滋潜伏期平均为8-9年,有的甚至长达15年。正因为这种“隐蔽性”,不少人直到疾病晚期才意识到问题,却为时已晚:免疫系统被彻底损坏,治疗难度大、机会性感染接踵而至

为什么在抗病毒药物(ART)已经进步的背景下,依然有大量艾滋相关死亡?主要原因有三:

漏服药物/自行停药。药物需终身规律服用,一旦间断,病毒立即反弹,对身体打击更大。

耐药问题加剧。长期用药后,艾滋病毒可能出现耐药株,治疗难度倍增,副作用也随之上升。

社会歧视与心理压力。部分感染者因恐惧、羞耻感,延误治疗,甚至自暴自弃,导致疾病进展更快。

“宁可去看场电影,也别做以下6件事!”这是周医生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为何?这些行为极易导致艾滋感染和传播,即便只一次也可能酿成大祸

无保护性行为:无套=高危

无论对象是否“熟悉”、是否承诺“健康”,只要发生无保护性性行为,病毒传播概率直线飙升。据中华医学会数据:异性间单次无保护性交,传播概率约千分之二到千分之一;男男间可高至百分之零点一六到百分之十。绝不能侥幸!

多人性伴/频繁更换伴侣

性伴侣数量越多,风险累积指数级增长。每换一个就多一道传播链,自己即使“干净”,也无法掌控对方的所有历史。调查显示,拥有3位及以上性伴者感染率显著提升

拒绝定期检测,靠感觉判断

艾滋早期大多数没有明显症状,仅靠感觉完全不可取。权威指南建议:有高危行为者应每3-6个月一次检测,确保早发现、早治疗。晚期发现者死亡风险提升50%以上

共享针具/静脉注射

毒品静脉注射是HIV传播的加速器。共用针具、污染器械极易残留高浓度病毒。调查报告显示,吸毒者中艾滋患病率高达普通人群的30-40倍

混乱聚会/被动接受酒精药物

不少年轻人在聚会、KTV、酒吧场所,“不设防”“被动吸毒”或无意识性行为,事后根本无法确认交往细节,有些甚至遭遇被下药。一夜之间,可能彻底改变人生轨迹

盲目信任“外表健康”或亲密对象

病毒不会写在脸上。大部分感染者外观完全正常,甚至比常人更谨慎修饰。不要因为喜欢、信任就忽略健康底线。

艾滋病只是同性群体的病?错。异性传播已成为最大主流。婚外性、婚姻外伴侣等行为均为高危。女性、老年人感染趋势也在上升。

看得出来谁携带病毒?错。绝大多数感染者毫无外观特征。唯有检测才能确定感染与否。

得了艾滋就等于“死刑”?错。早发现、规范治疗的人,生存期接近健康人,甚至可正常养老退休。但前提是,必须及时诊断并规律治疗。

所有性行为规范使用安全套。不要因亲密而降低警戒。

婚内外伴侣如有高危史务必双方检测。打破“信任即安全”误区。

远离毒品、不要好奇实验静脉注射。一次即可高危。

高风险人群固定每3-6个月检测,主动掌握健康动态。

遭遇高危后,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咨询暴露后预防(PEP)

多参加公益防艾宣讲和心理支持活动,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艾滋病防控进展报告(2023)》

王霞,李静,张宏伟.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挑战[J]. 中国艾滋病性病, 2024,30(5):481-485.

李颖,陈光. 青少年艾滋病感染现状及防控策略探析[J]. 中国学校卫生, 2025,46(4):512-516.

来源:快嘴老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