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情片到惊悚片?《我想结束这一切》的反转,藏着孤独者的痛

快播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1-26 19:59 1

摘要:如果你看完《我想结束这一切》后,脑子里全是“这到底讲了个啥”,那咱可太有共鸣了。

全球观察者深度出品

纵横寰宇,洞察时代风云

大家好欢迎收看【国际协作站】

如果你看完《我想结束这一切》后,脑子里全是“这到底讲了个啥”,那咱可太有共鸣了。

这部2020年上线的电影,直接让半个影评圈天有人说它是神作,有人骂它故弄玄虚。

导演是查理·考夫曼,就是那个拍过《成为约翰·马尔科维奇》的脑洞大师,出品方是Netflix,改编自伊恩·里德的同名小说。

这部电影的“怪”是出了名的。

你以为是爱情片,看着看着发现像恐怖片;你以为在讲公路旅行,突然又跳到家庭伦理。

这种混搭风格,让它一上线就成了“讨论度担当”。

今天咱不聊那些虚头巴脑的理论,就说说它是怎么把我们绕进“心智迷宫”,又怎么揭开谜底的。

电影一开场,女主角就说“我想结束这一切”。

听着像要分手对吧?可接下来的剧情,却让人越来越迷糊。

最明显的就是女主角的名字,一会儿叫Lucy,一会儿变成Louisa,后来又冒出Lucia、Ames、Yvonne。

第一次看时我以为是字幕组翻译错了,倒回去重看三遍才发现,这根本不是翻译问题,是导演故意下的套。

不光名字乱,女主角的职业也跟着变。

前一秒还是研究“神经学”的学生,下一秒就成了“量子物理学”研究者,后来又说自己是“画家”。

这种身份的跳脱,像极了我们记忆里的模糊人影你明明记得某个人,却死活想不起他的职业,只能拼凑出几个碎片印象。

名字和职业变来变去还不够,时间在这部电影里更是个“调皮蛋”。

女主角和男友杰克开车去见父母,路上明明下着大雪,到了杰克家,院子里的雪却少得可怜。

更诡异的是杰克父母的年龄,吃饭时还是中年模样,聊着聊着突然变成了满脸皱纹的老人,过会儿又变回青年。

这种时间错乱感,像极了我们做梦时的状态上一秒还在童年教室,下一秒就到了老年病房,逻辑不通但又莫名合理。

最绝的是视角转换。

前90分钟,我们都跟着女主角的眼睛看世界,以为她是主角。

可突然有几个片段,镜头切到了一个陌生的老年校工身上他默默扫着雪,看着窗外,表情麻木。

当时我还以为是“支线剧情”,直到最后才发现,这才是“主线”。

当电影最后镜头从女主角转到那个默默扫雪的老年校工时,我才突然反应过来前面所有的“爱情故事”“家庭聚餐”,全是这个孤独老人的一场梦。

这个校工一辈子没结婚,没成就,甚至没和喜欢的人说过一句话。

女主角,就是他年轻时在酒吧遇到的那个姑娘他当时没勇气搭讪,后来就把她装进了幻想里。

你以为女主角的名字是随便变的?其实都来自校工喜欢的一首诗华兹华斯的《颂诗》。

诗里的意象,成了他幻想中爱人的名字。

至于女主角那些高大上的职业,神经学、量子物理、艺术……全是校工自己没实现的理想。

他年轻时可能也想过搞科研、搞艺术,可惜一辈子只成了个扫雪的校工。

电影里那些“诡异情节”,这下全说得通了。

女主角接到自己名字的电话,里面是老年男人的声音那其实是校工的自言自语。

杰克父母年龄变化那是校工记忆里父母的不同模样,混杂在了一起。

车里的雪忽多忽少那是他扫雪时,对“雪”这个意象的执念。

这种把“幻想”和“现实”搅在一起的手法,考夫曼玩得真溜。

说到考夫曼,就得提提他改编小说的“小心思”。

原著小说结局挺狠的老年校工最后自我了断了,幻想彻底破灭。

但电影里,他让校工想象自己成了“杰出校友”,被所有人崇拜,女主角也陪在身边。

我觉得电影结局有点“心软”了。

小说里那种冰冷的现实感,反而更戳人孤独就是孤独,幻想再美也填不满。

但考夫曼毕竟是考夫曼,他非要在绝望里留一丝光,可能这就是他的风格吧。

这部电影就像一场精心设计的心智游戏,我们跟着导演的节奏走,时而迷惑,时而恍然大悟,最后发现,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原来这么模糊。

你说女主角是“假”的吗?可她在幻想里那么真实。

你说校工的孤独是“真”的吗?可他靠幻想撑过了一辈子。

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女主角”,也都有个“校工”我们用幻想填补现实的缺口,又在现实里怀念幻想的美好。

看完《我想结束这一切》,你可能还是会问“它到底想讲啥”。

其实答案很简单:孤独。

一个孤独灵魂的自我拉扯,一场现实与幻想的博弈。

至于“想结束这一切”,到底是想结束爱情,还是想结束孤独的生命?考夫曼没明说,可能他想让我们自己找答案吧。

毕竟,每个人的“心智迷宫”,都得自己走出来。

来源:国际协作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