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据11月25日中国核电官方微博爆料,其再度向《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发起催更,话题中特意关联了“中国将寻找第二颗地球”与“我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两大近期重磅科研动态,暗戳戳暗示这部现象级科幻片的设定,或许已经跟不上中国科研的实际推进速度,反倒成了科研路
据11月25日中国核电官方微博爆料,其再度向《流浪地球》系列导演郭帆发起催更,话题中特意关联了“中国将寻找第二颗地球”与“我国启动聚变领域国际科学计划”两大近期重磅科研动态,暗戳戳暗示这部现象级科幻片的设定,或许已经跟不上中国科研的实际推进速度,反倒成了科研路上的“预告片”。这波跨界互动瞬间引发热议,让不少网友调侃“科幻照进现实的速度,比郭帆的更新速度还快”。
很多人可能还没意识到,这两个被中国核电“点名”的科研计划,早已不是遥远的构想。在11月24日的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成果发布会上,我国明确“十五五”期间将发射系外地球巡天卫星,专门在30多光年外的100颗类太阳恒星周围,寻找处于宜居带的“地球2.0”。
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牵头的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HES),已经启动仿真观测,卫星将被送到日地拉格朗日L2点轨道,用5年时间完成近邻类地行星的“普查”,甚至能探测行星大气层中的氧气和水迹。
首席研究员季江徽透露,他们已通过仿真验证了观测策略的可行性,未来找到“第二颗地球”并非空谈。
另一边的聚变领域更是进展神速。同样在11月24日,我国在合肥正式启动“燃烧等离子体”国际科学计划,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将在2027年底建成,目标实现20至200兆瓦的聚变功率,真正达成“产出能量大于消耗能量”的突破。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宋云涛直言,这是聚变工程的关键一步,意味着核聚变能像“火焰”一样自我维持,为未来发电奠定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个计划吸引了十余个国家的科学家签署《合肥聚变宣言》,中国正牵头凝聚全球智慧攻克“终极能源”难题。
回看《流浪地球》系列,影片中带着地球跑路的设定、对聚变能源的应用构想,曾让观众惊叹于其超前想象力。但郭帆本人早有过类似感慨,他此前走访徐工集团时就坦言,“自己根本不科幻,中国制造才是真科幻”。
而中核集团早在上年前就与《流浪地球2》联动,喊出“你们尽管想象,我们负责实现”的口号,如今看来这句承诺正在加速兑现。从CHES卫星即将开启的星际“寻家”之旅,到BEST装置剑指的可控核聚变发电,中国科研正在把科幻片中的“应急方案”,变成人类未来的“常规选项”。
这种科幻与科研的“双向奔赴”,背后藏着的是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郭帆曾说,中国科幻电影的诞生不是偶然,而是工业制造能力提升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
当徐工的重型设备能直接成为电影道具,当中核的“人造太阳”能为科幻设定提供现实支撑,当航天工程能把“寻找第二地球”从银幕搬到科研清单,这种跨界互动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催更玩梗。
它更像是一种信号:中国的科研工作者正在用实际行动,回应着科幻作品里的人类终极追问,而科幻创作者也在为科研探索提供着想象力的火种。
科幻与现实的边界正在不断模糊,当科研进度一次次追上甚至超越科幻设定,我们既为国家的科技实力感到自豪,也对未来充满期待。
你觉得未来科幻电影该如何平衡想象力与现实科研,才能既不“保守”又不失合理性?
(信息与数据来源:http://m.toutiao.com/group/7576509115326562825/?upstream_biz=doubao、https://www.xhby.net/content/s671e4104e4b00cab55ab0fe1.html、http://m.toutiao.com/group/7576104498314904104/?upstream_biz=doubao、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2511/t20251125_2599436.shtml、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5478035)
#创作训练营开营啦#
来源:F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