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时间快得有点吓人——2025年,不是2015,更不是2005。这意味着什么?00后最大的已经25岁,快奔三了;90后最大的甚至要奔四了。当年被称为“小鲜肉”的鹿晗,再过五年就40了;曾经还是“小朋友”的TFBOYS,也快集体迈入三十岁。而曾经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
电影市场好像真的“变凉”了。但你有没有想过,问题可能不在电影本身,而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
时间快得有点吓人——2025年,不是2015,更不是2005。这意味着什么?00后最大的已经25岁,快奔三了;90后最大的甚至要奔四了。当年被称为“小鲜肉”的鹿晗,再过五年就40了;曾经还是“小朋友”的TFBOYS,也快集体迈入三十岁。而曾经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70后、80后,已经奔五奔六,有的甚至快要退休。
更让人恍惚的是:再过三年,10后最大的那批人,就要上大学了。
是不是突然觉得,时间像被谁按了快进键?
整个社会的年龄结构,在不知不觉中彻底翻新。而电影观众的组成,也跟着发生了地震式的变化。
回想2019年,有人总结过:《战狼2》是70后的青春,《流浪地球》属于80、90后,而《哪吒》是00后的青春。这几部电影的票房排名,其实就对应着当时主流观众的年龄分布。
如果把《战狼2》放到今天上映,它几乎不可能再复制当年的票房神话。为什么?因为它的核心观众——那一批70、80后,正在逐渐退出电影消费的主力阵营。
你可能会说,后来同样由吴京主演的《长津湖》不是也卖得不错吗?但很多人没注意到:《长津湖》的票价几乎是《战狼2》的1.5倍。如果换算成实际观影人数,其实已经大幅缩水。《长津湖2》在此基础上继续下滑,同类型电影的观众流失更加明显。
那么,现在谁在撑起电影市场?
是00后和正在长大的10后。
这一代人,成长于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他们从小看国产动画,听着“国漫崛起”的口号长大。他们对传统武侠文化兴趣不大,可能知道金庸的名字,但真正读过他作品的人却不多。他们的审美、兴趣,和父辈那一代已经天差地别。
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时代变了。
电影没变,但看电影的人变了。
过去打动70、80后的家国情怀、硬汉精神,未必能引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他们追求新的叙事方式、新的人物形象、新的情感连接。他们不再为“过去的经典”买单,他们只想看属于“自己的故事”。
所以,不是电影市场凉了,是市场的“温度”变了。老一辈观众在退场,新观众在进场。而很多电影人,还没完全读懂这场静悄悄的换代。
未来的电影要想重新“热”起来,恐怕得先学会和00后、10后对话——因为,他们才是未来。
来源:沐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