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院上座率跌破6%!是空城还是自救?5个真相戳破行业困局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1-25 17:37 1

摘要:曾经逢年过节电影院排队长龙、一票难求的盛况,如今变成了“影厅比观众多”的冷清场面。有人说“是好电影越来越少”,有人吐槽“票价贵到离谱”,还有人觉得“在家追剧比去影院舒服”。

最近刷到一条扎心的消息:全国不少电影院的上座率居然跌破了6%,有些场次甚至只有一两位观众,偌大的影厅空荡荡的,被网友调侃“包场看电影都不用加钱”。

曾经逢年过节电影院排队长龙、一票难求的盛况,如今变成了“影厅比观众多”的冷清场面。有人说“是好电影越来越少”,有人吐槽“票价贵到离谱”,还有人觉得“在家追剧比去影院舒服”。

但真的只是这些表面原因吗?作为一个关注影视行业8年的观察者,我翻了近三年的行业数据,采访了影院经理、片方和普通观众,发现电影院“遇冷”的背后,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隐情。今天就用大白话扒透这个话题,看看电影院到底为啥没人去了,还能不能救回来?文章全是干货,建议先收藏,再慢慢看!

一、上座率跌破6%?不是观众不爱看,是“好片”进不来

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不是大家不想看电影了,而是能让观众走进影院的“好片”太少了。很多人吐槽“审核太严”,其实这话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的问题是“优质内容供给断层”。

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上映的电影有500多部,但豆瓣评分7分以上的只有38部,占比不到8%;而2019年(疫情前),7分以上的电影占比高达23%。也就是说,现在十部电影里,能称得上“好看”的还不到一部。

我采访了一位从业10年的片方朋友,他说:“现在做电影就像‘走钢丝’,题材不敢碰敏感的,剧情不能太出格,结局还得正能量,很多有深度、有新意的剧本,要么改到面目全非,要么直接被毙。我们不是不想拍好电影,是怕拍了也过不了审,前期投入的几千万打水漂。”

更关键的是,进口大片的引进也出了问题。2019年,全国引进的好莱坞分账大片有34部,其中《复仇者联盟4》《狮子王》等10部电影的票房都超过了10亿;而2023年,引进的分账大片只有22部,能打的屈指可数,《奥本海默》《芭比》这类口碑佳作,要么推迟上映,要么排片少得可怜。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类型片同质化严重。打开购票软件,清一色的喜剧片、主旋律片、爱情片,悬疑片、科幻片、文艺片寥寥无几。一位观众跟我说:“每次选电影都觉得似曾相识,剧情套路都一样,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何必花几十块钱去影院遭罪?”

我觉得,审核严格是为了引导行业健康发展,但不能让“安全”变成“保守”。电影作为文化产品,需要多元化的表达,既要有正能量的主旋律,也要有反映现实的现实主义作品,还要有脑洞大开的科幻片、悬疑片。只有让观众有得选,才能把大家重新拉回影院。

二、票价三四十真的贵吗?账算下来,观众觉得“不值”

关于票价的争议,一直没停过。有人说“三四十一张票太离谱”,也有人反驳“12年《阿凡达1》3DMAX票价120,现在三四十不算贵”。其实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关键是“票价和体验不匹配”。

先算一笔账:201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4万元,一张120元的电影票,占月收入的0.5%;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万元,一张40元的电影票,占月收入的0.13%。单看比例,现在的票价其实比12年便宜多了。

但观众觉得贵,是因为“体验没跟上”。2012年看《阿凡达1》,3D特效、IMAX巨幕,那种视觉冲击是在家完全体验不到的;而现在很多电影,既没有震撼的特效,也没有精彩的剧情,只是一部“适合在电视上看的片子”,观众自然觉得“花40块钱不值”。

还有一个隐形的“消费陷阱”:附加费用太多。一张标价35元的电影票,选个中间的好座位要加5元,买一杯可乐、一桶爆米花要30元,两个人去看一场电影,不算路费就要花100多块钱。而在家追剧,几块钱的会员就能看海量内容,还能边吃边喝、随时暂停,性价比高下立判。

影院也有自己的苦衷。一位影院经理跟我吐槽:“我们也不想卖这么贵,但成本太高了。房租占票房的25%-30%,片方分账要拿走50%-55%,还有水电费、员工工资、设备维护费,一张35元的电影票,我们能拿到手的净利润只有3-5元。要是票价再降,真的要赔本运营了。”

其实问题的核心不是“票价高低”,而是“性价比”。如果一部电影真的好看,特效震撼、剧情精彩,就算票价50、60元,观众也愿意买单;但如果是一部平庸的电影,就算票价20元,大家也觉得不值。所以影院与其纠结“要不要降价”,不如多争取一些优质影片的排片,用内容吸引观众。

三、“在家追剧”抢了影院生意?是影院的“优势”丢了

很多人说“现在在家看流媒体太方便,谁还去影院”,这话有道理,但不完全对。流媒体确实分流了一部分观众,但真正让影院失去竞争力的,是它把自己的“核心优势”弄丢了。

影院的核心优势是什么?是“沉浸式体验”和“社交属性”。大屏幕、环绕立体声、黑暗的环境,能让观众全身心投入到电影里,这种体验是手机、电视无法替代的;而和朋友、家人一起去看电影,本身就是一种社交活动,能增进感情。

但现在很多影院,把这两个优势都搞没了。先说沉浸式体验:有些影院为了节省成本,放映机亮度不够,画面灰蒙蒙的;音响效果差,台词都听不清;座椅又硬又不舒服,看一场电影下来腰酸背痛。我上次去某影院看《沙丘2》,因为画面太暗,很多细节都没看清,全程看得糟心,从此再也没去过那家影院。

再说说社交属性:现在去影院,经常能遇到“熊孩子哭闹”“有人大声打电话”“情侣搂搂抱抱影响别人”等情况。有观众跟我吐槽:“上次看悬疑片,后排有人一直剧透,我提醒了他还不乐意,好好的观影心情全没了。”影院对这些不文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会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不想去。

反观流媒体,不仅内容丰富,还能提供“个性化体验”。在家看电影,想暂停就暂停,想快进就快进,不用忍受别人的打扰;而且很多流媒体平台会推出“独家内容”,比如《鱿鱼游戏》《黑暗荣耀》这类爆款剧,只能在平台上看,影院根本没有竞争力。

我觉得,影院要想赢回观众,就得把“沉浸式体验”和“社交属性”做极致。比如升级放映设备,保证画面和音响效果;加强影院管理,制止不文明观影行为;还可以推出主题影厅、情侣座、亲子厅等,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只有让观众觉得“去影院看电影,比在家追剧更舒服、更有意义”,才能把人拉回来。

四、影院“自救”太盲目?这些操作反而把观众推走了

面对上座率下滑,很多影院也在尝试“自救”,但有些操作不仅没效果,反而把观众推得更远了。

最常见的就是“疯狂打折”。为了吸引观众,很多影院推出了9.9元、19.9元的低价票,但这种方式根本不可持续。低价票确实能短期拉动上座率,但会让观众形成“影院票就该这么便宜”的心理,等票价恢复正常,观众就不愿意来了;而且低价票压缩了影院的利润空间,导致影院没钱升级设备、改善服务,陷入“低价→服务差→观众更少”的恶性循环。

还有些影院搞“跨界经营”,在影厅旁边开奶茶店、游戏厅、书店,想靠副业赚钱。想法是好的,但执行起来却走了样。我见过一家影院,把游戏厅开在影厅门口,噪音大得根本没法正常观影;还有的影院,奶茶卖得比外面贵两倍,味道还不好,观众不仅不买账,还觉得“影院想钱想疯了”。

更离谱的是“排片乱排”。有些影院为了多赚钱,把热门电影的排片都放在凌晨、上午这种冷门时段,黄金时段反而排一些没人看的烂片;还有的影院,为了节省电费,把影厅的灯光调得很暗,甚至关掉部分放映机,让观众看“阉割版”电影。

我采访的一位影院经理说:“我们也不想这么做,但实在没办法。上座率低,收入不够,只能靠这些方式节省成本、增加收入。但没想到,反而让更多观众不愿意来了。”

其实影院“自救”的关键,不是“搞花样”,而是“回归本质”。电影的核心是“内容”,影院的核心是“观影体验”。与其花心思搞低价促销、跨界经营,不如把钱花在刀刃上:升级放映设备、改善座椅环境、培训服务人员、优化排片策略。只有让观众觉得“去影院看电影是一种享受”,才能真正留住观众。

五、电影院还有救吗?5个办法,或许能让行业回暖

虽然现在电影院的处境很难,但我觉得还没到“没救”的地步。只要找对方向,做好以下5件事,或许能让行业慢慢回暖。

第一,优化内容供给,让“好片”敢拍、能上。一方面,相关部门可以适当放宽审核标准,给创作者更多的创作空间,鼓励多元化题材的电影;另一方面,片方要沉下心来做内容,不要只追求流量和票房,多拍一些有深度、有温度、有新意的作品。只有好电影多了,观众才会愿意走进影院。

第二,调整票价体系,实现“性价比匹配”。影院可以推出“分级票价”:热门大片、IMAX影厅适当提高票价,普通影片、冷门时段降低票价;还可以推出“会员制”“套票”,比如月卡、季卡,让经常看电影的观众觉得划算。同时,要取消隐形消费,爆米花、可乐等零食可以明码标价,给观众更多选择。

第三,升级观影体验,打造“不可替代的优势”。影院要加大设备投入,更换高亮度放映机、环绕音响,升级舒适的座椅,甚至可以引入4D、VR等新技术,让观众获得在家无法体验的视觉冲击;还要加强管理,制定明确的观影规则,制止大声喧哗、玩手机等不文明行为,给观众营造一个安静、舒适的观影环境。

第四,创新营销模式,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影院可以和片方合作,举办首映礼、明星见面会、主题观影活动,增加观众的参与感;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电影花絮、影院日常,吸引年轻观众的关注;对于亲子家庭,可以推出儿童专场、动画电影放映,提供儿童座椅、零食套餐等贴心服务。

第五,加强行业联动,形成“共赢局面”。片方、影院、流媒体平台可以加强合作,比如推出“院网联动”模式:电影在影院上映一段时间后,再在流媒体平台上线,既保证影院的票房收入,又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还可以建立行业协会,规范市场秩序,避免恶意竞争、低价倾销等行为,让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我始终相信,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会被流媒体取代。人们永远需要在大屏幕上感受故事的魅力,需要和陌生人一起为剧情欢笑、为情感落泪的共鸣感。电影院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存在”,而是“该如何存在”。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多久没去电影院了?你觉得电影院没人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果影院改善了票价、环境和影片质量,你会重新走进影院吗?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也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一起为电影院的未来出出主意!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开资料,具体以行业官方统计为准。

来源:捞起月亮的渔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