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盘的《夜宴》,国产大片的习惯性别扭和离谱

快播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6-12 20:10 1

摘要:说《夜宴》是中西合璧的拼盘大餐,观众一定会像听见“我泱泱大国要以诚信为本”的台词一样咧嘴大笑。但《夜宴》如何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敏感,其实还需要冷静。导演冯小刚对《夜宴》圆谎一样的说法固然不能轻信,夹杂过多的批评其实也不能代表影片本身。冯小刚这些年转型的艰难与尴尬

拼盘的《夜宴》,国产大片的习惯性别扭和离谱

说《夜宴》是中西合璧的拼盘大餐,观众一定会像听见“我泱泱大国要以诚信为本”的台词一样咧嘴大笑。但《夜宴》如何让观众产生这样的敏感,其实还需要冷静。导演冯小刚对《夜宴》圆谎一样的说法固然不能轻信,夹杂过多的批评其实也不能代表影片本身。冯小刚这些年转型的艰难与尴尬,也就是陈凯歌、张艺谋等导演多年来共同的困境。

首先要强调和肯定的一句:从章子怡身着白色后服缓缓走向黑暗的深宫,以及爬行在《夜宴》上的蝎子,还有最后那背后的飞刀,那些死水微澜一般的浮萍,可以看出《夜宴》呈现的气度,比之当年《英雄》单纯靠色块阵营抢夺眼球,几乎要高出一截。

尽管《夜宴》的模式和内容没有完全走莎剧的路线,不过既然是借鉴,《夜宴》还是灌输了一些属于冯氏自我的东西,也就是所谓中西合璧的“中”。《夜宴》没有在故事和理念上留下“放弃刺秦为和平”和“馒头故事”这样鲜明的败笔,这要算不错的一份心思。

《夜宴》的毛病主要在于冯小刚的“转型”带来过于明显的别扭上。张艺谋和陈凯歌两位的“转型”多少还有强烈的自信心,结果《英雄》的刺秦故事局限性很“矛盾”,例如无名既然在真实的故事中早接受了残剑的劝告放弃刺秦,那么他还跑去秦王跟前领什么赏呢——就是故意去教秦王知道这几个顶尖高手都愿意为了所谓“天下”送人头?

陈凯歌抛出馒头的故事其实是通过男人和女人的选择人生的变化来反应命运的无常,原本也能说算一个不错的切入方式,只不是陈凯歌离谱的讲述方式,超出了绝大多数观众接受“寓言”的心理承载程度。

冯小刚的《夜宴》与前面两个大片真不愧是难兄难弟,半斤八两。本来可以见证他是真有本事走向国际成为大腕导演,还是最好退回国内继续拍那些耍贫嘴的小成本作品。导演花九牛二虎一般的力气,要拿莎剧最突出的代表作《哈姆雷特》开刀。冯小刚把故事重心放在婉后面对新帝和太子之间的内心冲突上,看起来是一次颇为大胆的改造。一个女人陷在黑暗之中,处在充满危机的深宫的遭遇,显然是很多观众都能感兴趣的——绝对主流范的男性视角,不论中国、亚洲抑或西方好莱坞都贴合导演这一聪明的改编规律。说明什么?导演头脑中显然不是把艺术放在第一位,始终充满了商业嗅觉和盘算。自然而然,这一个女人的宫廷经历并没有让观众感觉到导演对莎局文艺水平把握的高度与深度,反而沦为恶俗三角恋的低度。

所以,冯小刚导演一直对观众说,只要章子怡演好了,《夜宴》就成功一多半了。事实上章子怡之所以敢接这个角色,显然她对这类角色已经演出心得。从玉娇龙,小妹到小百合,茉莉花,哪一个人物不是在十分压抑的环境中保持鲜明的个性?这一次的婉后也没有走出章子怡最为熟稔的传统模式。说章子怡演得多么好,实在有一些吹捧之嫌。比如和无鸾的重聚,比如和厉帝暗藏机锋的较量,包括和青女充满矛盾的斗嘴,似乎都能看出她确实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灵魂人物,可是极为刻意和工具化,只不过凭借她卖力的演出,好歹可以说章子怡倒真不是让观众对《夜宴》失望的源头吧。

接下来, 和章子怡大演对手戏的是葛优和吴彦祖。现在看,原本最有戏剧保障的葛优,的确才是最影响《夜宴》整体质量的关键所在。尽管葛优并不是第一次演古装大片,甚至绝不是第一次演反面人物,当年葛优继承“家风”可完全是凭好些个反派形象出道的。可他的身上缺少那种帝王范的气派,哪怕生硬去套所谓枭雄气质,实在有些抱歉的很。

可以回忆对比当年在周晓文导演的《秦颂》中的高渐离形象,就能感觉葛优扮演的最终和荆轲一样走向“刺秦”之路的主角之一,虽然从道义上他是正确的举动,可实际呈现却满满被挖苦讽刺,完全沦为姜文饰演的秦王的反面。而这一回在《夜宴》中,葛优塑造的人物身份不同,这个故事根本没有明显的善与恶,每个人都有被指责的余地。按说葛优的演技没有丝毫问题,不过那样夸张的舞台腔调并不适合严肃的角色,这比当年《秦颂》多少有些调侃和“丑角”化高渐离还要不舒服。片中有很多的地方都需要一种阴狠的帝王气来刻画人物,可葛优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合适的味道,以至于让人误会他是在故意为冯氏电影制造轻松的笑料。

而吴彦祖,其实以往他对个性张扬,内心阴狠的人物更善于把握,这一次的王子形象当然算得上积极地尝试和挑战,他扮演青山温水浸泡出来的寂寞歌手,加上这种忧郁柔弱的气质被冯小刚改编削弱了“王子复仇”的故事,所以吴彦祖扮演无鸾给人的感觉有一些找不着北。很显然,冯小刚导演已经把故事的主角改成了皇帝和皇后,如果无鸾从表演和剧情上来说,也当成同等分量的主角对待,让他有更充分的剧情来发挥演技,那么《夜宴》可能不至于如此思想浅薄。

同样是来自袁和平的手笔,《夜宴》中的动作戏其实并不算多,以过去几分钟就要动手动脚的武侠片标准看,《夜宴》甚至根本不能算武侠片,冯氏武侠的说法显然还是一个噱头。

以动静相结合的暴力美学,看得出导演也是在讲求意境,《夜宴》隐约可以看到《卧虎藏龙》、《十面埋伏》、《无极》的综合元素。不一定表示超越了什么,但《夜宴》至少不愿呈现出武打动作场面落伍的感觉。不过导演对武打表现的要求过于单调,袁和平又要符合某些单纯形式美的需求(冯小刚影片动作戏的形式美回忆一下《天下无贼》中的刘德华和李冰冰的贼技过招可以想见),不过,也不排除演员都不是打星的缘故。

从《卧虎藏龙》、《英雄》和《十面埋伏》的武打水准看下来,总体确实不在一个层面。当年李安让袁和平发挥了不少的破坏欲,但也在动作场面上注意了人物的心理。而张艺谋更注重高科技含量。到《夜宴》中,单论动作戏的画面上看,其实不比之前的几大著名华语武侠片逊色。比如从黑甲羽林卫骑马在水中奔驰的慢镜头甚至能看出《指环王》黑骑士的感觉,还有厉帝和婉后打马球的场面,非常有张力。

冯小刚力求初显大师气质的重要元素,暴力美学,精致的镜头,中远景,一切都感觉不缺了,可最重要的一点缺了,冯小刚能够标志和他们不一样的是什么?尤其是在古装和武侠这个要命的最具中国特色的泥沼里,冯小刚凭什么成为冯小刚呢?

排开单纯的武打,《夜宴》的音乐也来自《卧虎藏龙》《英雄》的谭盾,虽然这一次谭盾的音乐给《夜宴》加了不少分数,例如羽林卫诛杀越人歌舞团,无鸾和婉后见面,无鸾在宫中和羽林卫演习击剑,放逐无鸾到契丹,夜宴高潮戏,婉后之死这几大段落有演唱、钢琴弦乐,鼓点伴奏、抒情弦乐、丝竹伴奏等等手段,配合剧情段落相得益彰,但音乐不是决定影片质量的决定要素。

同时《夜宴》的服饰,不是因为婉后的豪华和艳丽就有多少卖点,不过在还原历史氛围上,《夜宴》至少比《英雄》《十面埋伏》这样虚假的历史时空感觉可信。《夜宴》中羽林卫和御林军的黑衣黑甲装束,符合五代时期的特点。因为唐朝军队服色尚黑,五代后唐后晋很多军队也延续这一特点,“乌鸦军”“左射黑甲军”是很多五代时期军队的绰号。

可是细枝末节不能说明这是《夜宴》的优点,《夜宴》要想成为一部举足轻重的华语武侠大制作,审美不是从这些上来的,甚至拍摄技术也没有《夜宴》在当今华语电影圈真正说大话的余地,为什么?因为《夜宴》是从《卧虎藏龙》、《英雄》开始到《无极》的惯性和流水线,没有表明一种独特思维,用现代性语言来说就是彰显“存在”。还是那句话,在中国古装大片的境界上,冯小刚凭什么成为冯小刚呢?

结论《夜宴》

最后的话题不得不又要说回黑泽明的《乱》——同样出自改编莎士比亚,完全移植为东方古装片,当年黑泽明这部很有一些舞台腔的《乱》为什么没有被大批观众倒胃口,还成为一代经典呢?

黑泽明很多古装片,从早年《罗生门》、《蜘蛛巢城》到晚年《影武者》和《乱》,其实大多都很戏剧化。而且很多人都知道,他也一直是莎士比亚的粉丝,借鉴戏剧的风格绝对不会被人指责为电影的缺点,缺点只能是没有借鉴到位或者显得生硬。而黑泽明影片的镜头风格总能适当表达出戏剧化场景的某种优点,包括人物的坐与走的安排,大大小小人物的眼神对视,黑泽明一贯很能捕捉那种戏剧冲突元素带给电影的妙处。

而故事表达方面,黑泽明之所以能够成功,更要紧的还在于全都经过他自我理解的一个新故事。好像著名的《罗生门》和芥川龙之介原著的小说并不一样,导演是把芥川的两篇小说杂揉在一起,用外景和舞台效果的结合表现了黑泽明对乱世之下难以言说的人性复杂和多变,充满独特的个性化理解。

再从《乱》对莎剧的改编看,结合历史传说和具备原创感的本土故事内涵才是黑泽明成功的关键,导演对这种设定没有过度生拉硬扯。比如呈现史诗感的气度,对东方文化下人物的命运的思考,尤其没有在影片中卖弄莎剧风格的华丽辞藻,整个电影的全部文化细节都充满了日本战国时期的韵味,谁也不会看到《乱》就认为黑泽明有所谓“转型”了,甚至相比30年前拍《罗生门》,会真以为变成另外一个人的作品。

张艺谋、陈凯歌包括冯小刚,任谁都知道黑泽明是一代古装片大师,但落在张艺谋的色块美学,却并不能说明一种对电影理解的独特。同样绝大多数人知道,张艺谋本就出身摄影,对色彩影像的敏感是他份内的事,不能说是特点。而黑泽明是业余酷爱美术(本来应该是职业化的,据说考试落败),后来作为导演对色彩敏感恰被大家看成特点,因为前半辈子他都拍黑白片,只有光影明暗的效果,并没有什么机会在电影中凸显色彩的功能。

而轮到冯小刚拍《夜宴》的动机,从一开始就是奔着“转型”和商业与艺术的适应性,可结果显示了他和张艺谋、陈凯歌等人没什么两样。即便翻拍一个像《哈姆雷特》这样顶级水准的故事架构,或者说很好的出发点,居然被冯小刚给浪费了,至少没有本事把这个故事基础发掘和利用到位。

因为根本不是向莎士比亚致敬有问题,也不是卖弄武侠风格落人话柄,而是如今《夜宴》的这些问题让冯小刚和张艺谋、陈凯歌凑在了同样一个节骨眼上,都只想到了一个不错的骨架,但没有填充丰满的血肉。

玩转型和突破需要的是精神力量,而不是铺展那些华而不实的羽毛。李安的《卧虎藏龙》曾经是以人文情怀打通中西文化(甚至他在《断臂山》打的还是这一张王牌),《夜宴》看来也想如此,但大家都明白《夜宴》中的地方还是中的,西的地方还是西的,导演并没有融合中西,把这个故事改造成功,因为冯小刚始终欠一些文化底蕴。

他的不幸在于没有对《哈姆雷特》和武侠故事做一个自我的消化,怎么样才不被大家说有张艺谋、陈凯歌的影子,有哈日的倾向,有精装版《大明宫词》的噱头?冯小刚以前的特长是雕琢台词,这一次转型却故意忘记从台词上找到文艺的感觉,以为还原一点莎剧台词,加上一点文言文,就是“中西合璧”?!那么冯小刚显然误会“特色”这个词语的含义了。

原文写于2006年9月

来源:综艺焦点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