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式的大片能帮香港电影找到新出路吗?

快播影视 港台电影 2024-11-21 09:46 8

摘要:2019年,香港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看到了一则2016年关于“有毒洋垃圾转运”的报道。令他触动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香港人并没有留意这篇报道,仅仅一天,新闻就被淹没在各种信息里了。于是,江志强想拍一部以此为原型的影片,选择2006年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希

记者 | 崔硕

编辑 | 叶雨晨

2019年,香港安乐影业总裁江志强看到了一则2016年关于“有毒洋垃圾转运”的报道。令他触动的是,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香港人并没有留意这篇报道,仅仅一天,新闻就被淹没在各种信息里了。于是,江志强想拍一部以此为原型的影片,选择2006年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节点,希望告诉观众危机不在未来,发生在当下。这是电影《焚城》的由来。

11月1日,《焚城》上映。起初,很多观众对《焚城》持观望态度,一部讲述危险物质在香港泄漏后,政府、消防队如何应对的电影能有多少新意?近年来,香港电影因题材同质化、缺少新意而渐渐流失了观众基本盘。不过,作为香港电影中少见的灾难题材,《焚城》尝试改变观众对港片的固有认知。截至目前,《焚城》豆瓣评分7.6,拿下了今年香港电影的最高分。上映首日票房仅有1500万元,凭借着高口碑,《焚城》在11月这个冷淡档期中的累计票房2.37亿元。

“《捉妖记》年代的观众喜欢的是些没看过的新东西,现在的观众已经全部看过了,开始追求一些更有社会意义的电影,想看跟他们生活、跟身边的人更有关联的故事。”江志强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在他看来,电影人需要不断给观众提供更新鲜的东西。

2019年,江志强开始筹备剧本,带领团队做了大量前期调查,与医疗、化学、消防等领域专家商讨细节,经过数次调整和修改,花费两年多时间开发剧本。最终,影片的编剧栏中出现了6位编剧的名字。在6位编剧中,半数编剧都有着创作内地与香港合拍影视作品的经验:麦天枢是《湄公河行动》的编剧,杜瑞榕是腾讯与香港合拍剧《东方华尔街》的编剧,辛雅是优酷与TVB合拍的《新闻女王》的编剧。这意味着她们对内地观众的观影口味、审美偏好有一定了解。

香港地方不大,想要完成大场景的拍摄是一大难题。

“电影发生在一个很大的回收厂,原本我以为挺简单的,但是香港没有这么大的场地,我们最后找到五块位于香港不同位置的角落才搭景拼起来。”导演潘耀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拍摄公路或政府部门的场景,需要提前很长时间申请,才能得到一次两三个小时的拍摄时间段。影片不计成本地搭建垃圾回收厂、礼宾府的地下防空洞和蓄水池等重要场景,为故事背景提供了逼真的活动环境,浓烟滚滚的灾后废墟让不少观众在社交平台讨论《焚城》的特效。

不过在江志强看来,特效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物和故事,要把观众带入影片构建的世界中。“我觉得我们的观众对于西方的灾难片已经没有以前那么热爱了,我们讲的灾难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观众已经看过了各种类型的好莱坞大片,有着足够的鉴赏力,光凭好特效已经不足以吸引观众,最重要的是想“把故事写得扎实,把人物形象塑造好,让观众看得进去,走出电影院时能感受到我们表达的主题。”

从特区政府到一线救灾消防员再到普通民众应对灾难发生的态度、处理方式,《焚城》脱离了传统灾难片的刻板印象叙事,而“办公室开会”的文戏部分能看到安乐影业的《寒战》《毒舌律师》的影子,延续了香港电影擅长的写实性批判,在适当弱化灾难大场面的娱乐效果的同时,着重对高层政治的严肃剖析。这在向来以展现爆炸大场面和“卧底反转”为主要场景的合拍片中,并不常见。

为了打破观众对香港电影“老面孔”的刻板印象,江志强在创作中经常提携新导演、新人演员,除了主演刘德华、白宇、莫文蔚,《焚城》的演员阵容选取内地观众所熟识的最大公约数,由谢君豪、林保怡、郑则士等观众熟知的老一辈香港TVB演员担“绿叶”,还选择了年轻演员如王丹妮、廖子妤、何启华等饰演消防队员。江志强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培养年轻演员,同时让有经验的演员以老带新,是他近年来拍摄很多电影的初心,他在采访中将《焚城》的演员阵容形容为“香港演员群体的总动员”。此外,幕后工作人员也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难题。江志强曾表示,香港每年的电影剧本量越来越少,年轻工作者的工作机会也在减少。这些都是香港电影业生态亟待改善的问题。

在档期的选择上,《焚城》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尝试。11月是全年最冷淡的档期之一,几乎没有大制作影片愿意选择在此时上映,历来都是小众作者型影片的选择。尽管一直在提倡培养观众“周末档”的观影习惯,但 “大片不去弱档期”一直是发行业的常识。

江志强却认为,好电影不由具体档期决定,要相信观众,只要是好电影,无论是什么档期,他都会出来看。11月1日上映的决定被江志强称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第四次豪赌”,前三次的冒险分别是制作《卧虎藏龙》《英雄》《捉妖记》。前两部影片分别让华语电影走向世界,开启了中国电影业的大片时代,后者则将中国电影的单片票房突破20亿元的天花板。

上映19天,《焚城》收获2.37亿元内地票房,超出了早期行业内普遍预期的1亿-2亿元票房,但冷档期大势下,遗憾没有带来更大惊喜。不过江志强透露,《焚城》的海外发行已经卖给了十余个国家或地区,成绩很不错。身为香港电影史上历史最长的电影发行公司,安乐影业有着丰富的影片海外发行经验,还坐拥百老汇院线品牌,是少有的集制作、发行、放映于一体的电影公司。

在票房之外,《焚城》更大的意义是,在港片式微已久的大环境下,寄托了香港电影人一直在寻求突破的生命力,将港片的工业水平向前推进了一步。

港片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自内地电影缺少的“尺度”,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的港味。观众期望看到的“突破”,诸如《破·地狱》《智齿》等影片,或因题材或因尺度而无缘内地银幕。而这样的表达为了在内地上映或许会受到折损——《焚城》中受辐射影响的消防队员、医护人员的镜头因“试映观众反应过于惨烈”而最终被删掉。

但近几年上映的港片太多同质化的表达,如流水线的出品,很大程度上导致港片的优势被近两年兴起的环东南亚电影宇宙“截和”。

不过,近两年安乐、英皇、寰亚等香港影视公司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一方面用小成本投资了《年少日记》《白日之下》等有本土特色的现实主义电影,在深度表达与观影体验上实现了平衡;另一方面也在重拾港片既有的工业化优势,探索警匪片之外的新类型电影。但如果所谓的突破只能局限在号称“中国首部xx 类型片”这样的噱头,那也很难拿到亮眼的票房——国庆档上映的《危机航线》就是最好的例证,投资近3亿元,票房最终只有3亿元。

《焚城》之外,今年五一档上映的《九龙城寨之围城》也引发了一波“港片复兴”的热议。江志强认为,这两部影片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给观众看到了惊喜,想不到香港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夹缝中的港片,正在寻找新出路。

本文版权归第一财经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翻译。

来源:第一财经YiMagazine

相关推荐